三國時期的怪象:為何都熱衷於將自己的臣子,分封在對方領土上?

畫餅式的封賞

古代臣子封賞,除了有對應封號,最重要的是有

封地、實物和實權

然而三國時期的加封,卻出現一個怪象,

君王封有功之臣,會將其設定在對方的土地上,

這是什麼意思呢?

打個比方:賈詡歸降曹操後,曹操封他為都亭侯、冀州牧。都亭侯是賈詡的爵位,冀州牧則是有實權的官職,要管轄冀州這個地方,是冀州最高的行政長官。可是呢,

當時冀州並不是曹操的,而是袁紹的

三國時期的怪象:為何都熱衷於將自己的臣子,分封在對方領土上?

曹操給了賈詡一個虛職,

得在打敗袁紹佔領冀州之後,才能實現

。就算曹操確定自己一定能拿下冀州,那也需要時間,且拿下冀州後,會不會有變數,賈詡能不能真的當上冀州牧,更加不得而知。

而最後的結果是,

冀州拿是拿下了,但曹操後悔了,他自己當上了冀州牧

,只給了賈詡中大夫的職務。賈詡只能認栽,敢怒不敢言。

像賈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孫權打敗關羽拿下荊州後,也封了劉璋為益州牧,可是益州在劉備手裡

,劉璋不可能拿到。

三國時期的怪象:為何都熱衷於將自己的臣子,分封在對方領土上?

用別人的領土,給自己的手下封賞

,真的是相當奇怪,但這些受封之人卻非常高興,相信虛封也是封,感恩戴德得很。

這種封賞方式,

叫“遙領”,說白了就是畫大餅,精神安慰。

那為何會出現這種制度呢?

精神安慰勝利法

古代封爵是有

食邑

的,食邑制都是實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土地,並且都是自家領土範圍內的土地,很少有封了君侯,不給封地食邑的。到了三國的時候,虛封,遙領才流行起來。

能拿下對方的地盤,封賞自然能兌現,可要是打不下來,甚至賠上了自己的地盤,封賞可能一輩子都是個空頭銜,但加封的人和受封的人,都樂此不疲。

三國時期的怪象:為何都熱衷於將自己的臣子,分封在對方領土上?

其實,這種封賞方式,

也是當時的一種激勵

。要想把封地真正拿到手裡,首先必須好好打仗,打敗了敵人,它國境內的土地,不都是自己的嗎?

當魏蜀吳三家割據的時候,沒有一家不是想的統一天下,做漢朝的正經繼承者。劉備是漢室宗親,雖然跟皇室關係隔得有點遠,至少比外姓人曹操和孫權更接近漢室。

所以劉備在成都稱帝后,國號直接打的漢,他想像光武帝劉秀那樣,重新光復漢室,他的稱號也是漢昭烈皇帝。

三國時期的怪象:為何都熱衷於將自己的臣子,分封在對方領土上?

反觀那兩家,一個國號魏,一個國號吳,用的都是漢室封他們為諸侯王時候的封號,沒一個是漢室正統。

但這不影響他們繼承漢室政權的野心,所以,

這些統治者在給下臣封爵時,想的都是有朝一日打敗對手,真正去對方的地盤上任

可以說,虛封就是一種精神療法。

三國時期的怪象:為何都熱衷於將自己的臣子,分封在對方領土上?

畫餅宣誓主權法

但諸多的虛封和遙領,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蜀漢和東吳基本沒有互相在對方地盤上設定官員,而是統一放在曹魏地盤上。

這是因為諸葛亮從隆中對時開始的聯吳抗魏政策,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是重臣,兄弟倆雖各為其主分隔兩地。

但畢竟有血親,自然要兄弟齊心,其利斷金,聯手對付勢力最大的曹魏。

三國時期的怪象:為何都熱衷於將自己的臣子,分封在對方領土上?

於是蜀漢和東吳立下盟約,將來平分天下。他們的算盤打得非常好,

把曹魏的地盤一分為二,蜀漢佔冀、兗、並、涼四州,東吳佔豫、青、徐、幽四州

接著他們各自設立了州牧,這些州牧虛封的地盤,自然全都在曹魏的地盤上。

他們還封了各種王,比如梁王劉理、魯王劉永、齊王孫奮、南陽王孫和等,

無一人的封地,不是在當時的魏國境內。

三國時期的怪象:為何都熱衷於將自己的臣子,分封在對方領土上?

只是劉、孫兩家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他們多次聯合又不斷地搞分裂,結果再怎麼努力都沒打過曹魏。

諸葛亮五次北伐失敗,憂鬱地死在了五丈原,而曹魏被司馬懿篡權後,滅掉了東吳。

這兩國之前虛封在魏國境內的所有爵位和官職,全部泡了湯,莫說實的,這下連虛名都沒有了。

三國時期的怪象:為何都熱衷於將自己的臣子,分封在對方領土上?

說到底,

封賞的重點在於封這個動作

,讓下臣知道主子看重他,願意給他好處,但是主子有沒有這個能力是其次,

口頭上的公開嘉獎,才是最高的榮耀

並且,先把封的動作做出去,相當於是

正式昭告天下,這塊地已經有了主人,他日佔領是名正言順地收復失地,

表明自己的正統地位,否定該土地現有佔領人的合法性。

不得不說,這也是戰亂中壯大聲勢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提升了大臣和將領們的信心。

三國時期的怪象:為何都熱衷於將自己的臣子,分封在對方領土上?

所以,在特殊的時期,餅還是要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