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神秘謀士是誰?曾助袁紹逐鹿天下,不亞曹操頭號智囊荀彧!

文:操雲飛(作者原創授權)

河北袁紹,氣概群雄、南據黃河、北守燕代,雄踞四州、爭權天下,在官渡之戰以前,實乃當時漢末年間三國曆史上實力最為雄厚的諸侯,當然,在袁本初光輝的形象和無限的榮譽背後也少不了大小群臣們的辛勞與汗水,而袁公帳下絕非僅有評話中名聲遠揚的“河北四庭柱”,更有其袁氏八謀,為袁紹的成功鋪平了道路。這一話,我們就先來看看其中最為神秘的一位——荀諶。

三國最神秘謀士是誰?曾助袁紹逐鹿天下,不亞曹操頭號智囊荀彧!

一、比肩荀彧

荀諶,字友若。如果說這個人物不熟悉的話,有一個人物大家一定熟悉,那就是荀彧荀令君。荀諶就是荀彧的兄弟,荀家作為東漢的大家之一,名不虛實,門下不乏才華橫溢、品行高潔之人,其中尤以荀彧最為出名。其它的眾人都被荀令君多少蓋住了一些光芒,而荀諶,卻在袁紹的帳下為其主做出了不亞於荀彧的貢獻。

荀彧在曹操創業初期對曹魏集團有一個非常傑出的貢獻,那就是在呂布叛亂的時候保住了兗州三城,沒有讓曹操在這場叛亂中失去大本營。而對於袁紹來說,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窘境呢?當然也有,在討伐董卓的時候,其實聯盟內部明爭暗鬥,各大勢力互相制約,袁紹當時雖然是盟主,但是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渤海太守罷了,還有個政治上的上司、時任冀州牧的韓馥壓著他在。面對袁紹的各種動作,韓馥疑心重重,經常剋扣袁紹的軍糧,可以說是遏制住了袁紹的咽喉,韓馥軍中的明白人也說過“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把袁紹的境地描述的是相當的惡劣,而在這次的危機中,袁紹賬下的“八謀”有不少都做出了貢獻,荀諶亦是其中之一。

三國最神秘謀士是誰?曾助袁紹逐鹿天下,不亞曹操頭號智囊荀彧!

二、妙語誅心

在對冀州的謀劃和動作中,荀諶完成了最後關鍵的一步,公元191年,在鄴城之內,發生了一場“妙語誅心”,《三國志》中詳盡地描繪了這個場景。荀諶身為一名說客,開門見山,不多逼逼,先言明現狀,以一番“公孫瓚乘勝來向南,而諸郡應之,袁車騎引軍東向,此其意不可知,竊為將軍危之”開啟局面,這番話看似很普通,但是完成了荀諶的第一步,那就是在心理上對韓馥進行靠攏,其實就像我們現在的推銷員,推銷東西給別人之前完全不談推銷的東西本身,而是與別人先嘮嘮家常,博取親近,甚至為你排憂解難的樣子。荀諶本來就與韓馥關係不錯,加上最後一句“我也為將軍你感到擔心啊”,瞬間使得本來前線戰事就不利的韓馥感覺自己碰到了救星。

這個時候,韓馥就開始掉進坑了,荀諶則進而發出了經典的三連反問:“將軍你覺得你在寬仁厚愛上比袁紹如何呢?在決策勇氣上比袁紹如何呢?在積累恩德上較袁紹如何呢?”三發問題一出,把韓馥是說的一無是處,更讓他失去了自己的主見,話語權已然丟失。此時魚已經咬餌,就差上鉤。荀諶不慌不忙的言道:“將軍你都不如袁紹,卻又在袁紹之上,袁紹肯定對你有意見,碰巧此時公孫瓚也要來打你,你可以自己掂量掂量自己有多大的勝算,打又打不贏,救又沒人救,怎麼辦?你只要把冀州讓給袁紹,公孫瓚的問題和袁紹的隱患不就都不存在了麼,不僅如此,你還會有讓賢的美名,一舉多得,還猶豫些什麼呢?”

三國最神秘謀士是誰?曾助袁紹逐鹿天下,不亞曹操頭號智囊荀彧!

這一番話可以說是徹底的把韓馥帶進了死衚衕,之前把韓馥的主見徹底擊碎後,再進一步對韓馥施加恐慌,以惡化韓馥的處境,同時營造出一種極度惡劣的局勢,最後邏輯上順理成章的給出看似的最優解,收尾的時候甚至於還不忘進行誇讚,而且是符合韓馥價值觀的誇讚。(韓馥是非常傳統的儒生典範,曾擔任的御史中丞也是相當於現在的政府檢察院人員,再加上其性情怯懦,對於“讓賢之名”和“安於泰山”這樣的誇讚是具有極強的傾向性的)這一番話語,看似簡短,實則將人心的收放控制處理的極其之妙,這要是放在現在,絕對是一流的推銷員或者談判官。果不其然,韓馥聽完之後,便同意了讓州之事,其堅定的投降想法如同被洗腦了一般,誰都勸不回來。冀州就此落入袁紹手中,袁紹開始自己的騰飛之路。可以說,如果沒有荀諶的巧辯,就沒有袁紹成功的未來。

三國最神秘謀士是誰?曾助袁紹逐鹿天下,不亞曹操頭號智囊荀彧!

三、官渡遺光

荀諶的光芒並未就此消退,在《後漢書》中明確的記載了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荀諶的狀況:

“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這裡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就是謀主,這個詞在之後我們也會經常提到,什麼是謀主呢?簡單地說,謀主就是綜合掌權之重臣。(當然也不是必然,但是大部分是具有這樣的能力的,最基本也是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荀諶能夠在袁紹最輝煌、帳下人才無數的時候,同田豐、許攸等人同列謀主,也確實證明了其極強的才華與謀略。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至此,荀諶的史料記載也就沒有了,如同蒸發了一般,亦有傳言其叛逃曹操。

這種說法的理由有二,其一是荀彧在官渡戰前對袁軍的每個人的性格都拿捏得非常準,結局基本上都算的差不多,簡直如同在袁軍長了雙眼睛,固說荀諶有通敵之嫌,其二是源於荀諶的兒子荀閎後來在魏做官。但是筆者認為兩個原因均不太成立,一來荀彧本身確實才華橫溢,更被稱作“王佐之才”,薦人無數,識人無差;二來潁川荀家身為名儒大族,其子孫效力於後來接手豫州(潁川是屬於豫州的一個郡)也沒什麼大問題。所以其叛逃之事,筆者認為應該是一個極大的腦洞而已。

四、後話

荀諶雖然在軍略、政治上史料記載極少,很難看到其優秀的發揮,但是其出色的口才實為當時的翹楚,而謀主的身份更是其實力的證明,縱使史書只有數筆,也難掩其那一閃的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