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從子午谷進軍”的策略乃“絕妙好計”,可惜諸葛亮不聽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蜀漢將領們開會時,向諸葛亮提出一個建議——由於長安守將夏侯楙怯懦且沒有謀略,因此願意請求率五千精兵攻敵,五千兵運糧(共計一萬兵),由子午谷向北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此外,魏延認為“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以為蜀軍提供糧食,魏軍想聚合攻擊,還需要20多天呢,而諸葛亮從斜谷出發,一定能夠順利地與魏延會師,這樣的話,“咸陽以西”的土地就是蜀漢的了。而諸葛亮認為魏延的計策太懸了,太危險了,就不用。

然而,根據魏延之前的表現來看,魏延不是一個“活得不耐煩”的“愚蠢莽撞”之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將治所定於成都,於是,要留大將鎮守漢中,防備曹魏的襲擊。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是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奇蹟出現了”!劉備意外地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全軍上下聽聞此事,一片震驚。

隨後,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道:“我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回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進攻,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們,如果是一位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進攻,我請求為大王吞掉他們。”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心裡“倍兒爽”,群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魏延被進封為鎮北將軍。

魏延“從子午谷進軍”的策略乃“絕妙好計”,可惜諸葛亮不聽

建興元年(223年)四月,劉備去世。五月,太子劉禪登基,魏延被封為都亭侯。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為北伐做準備,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從219年到227年,魏延在漢中鎮守了8年之久,且守得十分牢固,沒出現什麼動亂。魏延對漢中地形、關隘的熟悉程度,比初到漢中的諸葛亮強多了,也比“鍵盤俠們”強多了。魏延那“從子午谷進軍”的策略是其多年鎮守漢中,總結出來的良好策略,具有極佳的價值。

諸葛亮沒能聽從魏延的建議,真是蜀漢的一大損失。之後,鄧艾從陰平攻擊蜀漢,翻山越嶺,十分艱難。蜀軍無論選擇投降,還是選擇反抗,都被鄧艾大軍擊敗。鄧艾大軍一路向前,順利平推。這是曹魏對蜀漢來一個“顛倒版子午谷奇謀”的良好戰績啊!

退一步講,即便魏延攻不下城,其實也無妨,蜀軍選擇撤軍,把子午谷的棧道毀了,魏軍照樣無可奈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趙雲沒能把大多數魏軍吸引到箕谷,被曹真迅速擊敗,張郃得以迅速向西挺進街亭,從而導致諸葛亮北伐失敗。然而,魏延的兵可以把曹魏大多數兵力吸引到長安,為諸葛亮攻擊隴西諸郡爭取很多的時間。即便魏延大軍全軍覆沒,那他們也是為蜀漢攻隴西諸郡而“英勇獻身”的“大英雄”。更何況,魏延沒這麼“菜”。

魏延“從子午谷進軍”的策略乃“絕妙好計”,可惜諸葛亮不聽

總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往好了說,能夠獲得咸陽以西的地盤;往壞了說,能牽制大量魏軍,為諸葛亮攻隴西諸郡爭取充足的時間。魏延的計策“妙極了”。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想進攻“北原”,被郭淮料到了,諸葛亮進攻北原失敗。之後,諸葛亮率兵西行,想假意進攻“西圍”,實則進攻“陽遂”,又被郭淮料到了,諸葛亮攻陽遂失敗(《三國志·郭淮傳》)。而魏延面對郭淮時,在“陽溪之戰”中,大敗郭淮,魏延升官,被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三國志·魏延傳》)。由此可見,就軍事才能而言,魏延>郭淮>諸葛亮,諸葛亮是魏延的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

諸葛亮不聽魏延的計策,自己第一次北伐的結果如何呢?乘興而去,敗興而歸。諸葛亮把到手的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丟了,回去斬馬謖,貶趙雲,自己也選擇“自貶三級”,頗為狼狽。諸葛亮被魏軍打得心態爆炸,從《前出師表》中的自信滿滿變成了《後出師表》中的唉聲嘆氣。可見,諸葛亮的實戰水平並不比魏延強。

魏延“從子午谷進軍”的策略乃“絕妙好計”,可惜諸葛亮不聽

此外,別拿高迎祥走子午谷被暴打的事兒來證明魏延“子午谷奇謀”失策。很多計策,只有在第一次使用時才管用,過了第一次,就不靈了。比如:劉邦大軍能從陳倉一路平推,平定天下,而諸葛亮偷襲陳倉則以失敗告終。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實在是“絕妙好計”啊!諸葛亮不聽,實在是一大損失啊!魏延死後,蜀漢再也沒有像他那樣能夠“狂飆突進”的“悍將”了。嗚呼!哀哉魏延!痛哉魏延!蜀漢不能失去魏延,就像諸葛亮不能失去四輪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