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和親到烏孫,她的貢獻比烏孫公主更高,命運比她更好

歷史上到西域和親的公主有很多,我們能記住的只有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雖然兩個人都是與烏孫和親,命運卻天壤之別。細君公主又被稱為烏孫公主,作為與西域和親第一人,只在烏孫呆了5年就

香消玉殞。而

解憂公主不僅在西域呆了50年,最後還回到了故鄉。

同樣是和親到烏孫,她的貢獻比烏孫公主更高,命運比她更好

公元前105年,細君公主遠嫁烏孫,老烏孫王死後,又被逼嫁給他的孫子新烏孫王。短短5年時間,細君公主終因抑鬱、思念成疾,不治身亡。

但大漢與烏孫的關係不能斷。於是,漢武帝又選了一名罪臣的女兒,賜名“解憂公主”,風風光光地送到了烏孫國。

解憂公主來到了特克斯大草原,也就是烏孫的夏都,與軍須靡成親。軍須靡在喀拉峻大草原,舉行了盛大的迎親儀式。

曾有電視劇《解憂公主》演繹了她的一生,但現實比電視劇更殘酷。

解憂公主年長細君公主,當時已經19、20歲的樣子,思想也比細君更成熟。

同樣來自江南,解憂適應能力卻很強,把草原當成了自己的家,不僅活得很好,還真的為烏漢兩國友誼做了許多貢獻。

同樣是和親到烏孫,她的貢獻比烏孫公主更高,命運比她更好

初到烏孫,解憂嫁給軍須靡,為右夫人,軍須靡的匈奴妻子為左夫人,左為大。與當年細君一樣。

軍須靡死,解憂又不得不按照當地習俗,改嫁給新烏孫王軍須靡的堂弟翁歸靡。不過,幸運的是,解憂遇到了真愛,為他生下了兩男三女。

烏孫王既娶匈奴公主,又娶漢朝公主,且以匈奴公主為尊,擺明了他們腳踩兩隻船、且倚重匈奴的心思。

可身為罪臣的女兒,也知道自己不過是一枚棋子,她們別無選擇,可要怎麼過好餘生,她們是可以選擇的。

解憂公主不僅美麗,而且聰慧,還很理智。她去之後,改變了烏孫腳踏兩隻船的策略,變為忠心傾向漢朝。

同樣是和親到烏孫,她的貢獻比烏孫公主更高,命運比她更好

而且,她把孩子也教育得很好。二兒子做了莎車王,大女兒成為龜茲國王后。(大兒子後來也成為大昆彌)

還讓侍女馮嫽替她周遊西域各國,擴大大漢影響力。這些都為大漢統治西域,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然,解憂對烏孫的發展也是實實在在的助力,使烏孫國達到了巔峰。

翁歸靡死後,泥靡上臺,解憂再次被迫嫁給泥靡,生了一個兒子。

人們習慣性地把泥靡上臺認為是烏孫人失信。我倒不這麼認為。畢竟翁歸靡上臺是因為泥靡太小才讓他當王的,而且是答應要歸還給泥靡的。

可惜的是,泥靡血統裡有來自匈奴的血,他更偏向於匈奴。而且,他與解憂公主不和。

解憂公主也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或者她的骨子裡還是漢人思想,想要大兒子上臺吧。

解憂公主聯合漢使,以泥靡暴虐無道,失眾心為由,謀殺泥靡,可惜沒有成功被困,還是在西域都護鄭吉的幫助下,才倖免於難。

這次干政,引起了烏孫國的內亂,導致了烏孫國的消亡,恐怕是解憂公主沒有想到,或者不願意看到的吧。

同樣是和親到烏孫,她的貢獻比烏孫公主更高,命運比她更好

光陰似箭,轉眼間就到了漢宣帝劉詢的甘露三年,即公元前51年,解憂公主的幾個兒子相繼去死,心灰意冷的解憂公主上書宣帝,要求回長安安度晚年。

這時的大漢已經非常強盛了,考慮到解憂公主的功勞,漢宣帝答應了她的請求。她以69歲的高齡,帶著孫子孫女3人,回到了長安。兩年後,解憂公主與世長辭,享年71歲。

解憂公主以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一個艱難的和親史。一個女人流落西域50年,歷經了四朝三嫁,孕育了5個子女,過程複雜和艱辛。

她是不幸的,被迫遠嫁西域,她又是幸運的,歷經50年,國家變得強大,她還能在70歲高齡回到自己的家鄉。可50年確實太長。

有人說,解憂憑一己之力拖垮了匈奴。解憂公主被認為她的功勞要大於烏孫公主也就是細君公主,主要是她確確實實為大漢統治西域做出了巨大貢獻。

她的成功與她對自己的正確定位有很大關係。她與細君公主的最大不同,就是心態。

人生遭遇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內心的磁場吸引而來。

人生經驗歸結於一個“心”字。當你提高心性,修得好心態,自會吸引來嚮往的生活。

有一段話美好且治癒:“你為自己買了一束鮮花,一整天都滿室生香。你把自己照顧得妥當,才有好心情惠及他人。關於愛自己這件事,只有體驗過才知道:你越愛自己,越是迷人。”

麥克斯·埃爾曼在《我們需要的》裡,有一句特別暖的話:對待自己溫柔一點兒,你只不過是宇宙裡的孩子,與植物、星辰沒什麼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