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熔時代的大人物張居正—少年神童(之一)

歷史上偉大人物的出世皆有異像神蹟,比如漢高祖劉邦是其母夢到與天神相遇後懷孕而生;魏文帝曹丕出生時天有青色的雲氣凝結,竟日不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誕生前,其祖母夢見天神抱一紅孩兒下凡,他母親更是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張居正的出生也有類似的傳說,據說他母親是在夢到過一個五六歲的青衣童子從天而降,繞床而轉後才懷孕的,而後人為他編的《文忠公行實》中也記載他出生前夕,他的曾爺爺夢到家裡發大水,看到一隻白龜在水上漂浮,所以他小時候的名字取“白龜”的諧音為“白圭”。直到張居正考生員的時候,當時的知府李士翱認為“白圭”兩字不妥,才替他改名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湖北江陵人(今湖北荊州),後世多稱之“張江陵”。張居正的先祖來自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是從龍的功臣,但是張居正的曾祖不是嫡長子,沒有世襲尊榮的資格,之後舉家遷往江陵。到了張居正出生時,他的家庭已經看不到勳貴家族的影子,只能算是一個普通家庭,他在與友人的書信中也提到“僕先世單寒,非閥閱衣冠之族”。

陶熔時代的大人物張居正—少年神童(之一)

但是張居正不負出生時的奇徵異夢,少年聰穎,五歲入學讀書,少年時即能寫文作詩,被大家贊為“神童”,遠近聞名;十三歲到武昌參加鄉試,如能試中,就成為少年舉人了。憑著他的聲名原有希望中舉,但這次鄉試遇到了湖北巡撫顧璘,舉業被推遲了三年,未來的相業卻因此奠定了基礎。顧璘是當時的才子,也是巨眼英雄,善於識人,一見張居正即許為國士,呼為小友,解下自己的腰帶相贈,並向身邊的同僚推薦“此子將相才也”。

在人才栽培上,顧璘也有真知灼見,認為像張居正這樣僅有十三歲的孩子中舉,委實太早,容易自滿,反而會限制未來的前程,因此主張給他一些挫折,墩苗壯骨,等才具老練了,將來的發展才會更廣闊。最終張居正這次沒有被錄取,而是在三年後,也就是張居正十六歲時,再次參加鄉試而中舉。中舉後又來進見顧璘,顧璘對他期望甚殷,希望他樹立遠大的抱負,要做伊尹、顏淵,不要只做年少成名的舉人。這件事也讓張居正對顧璘始終感激,後來張居正在給顧璘後人的信中提到“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報,中心藏之,未嘗敢忘”,知遇之恩確實值得感激。

就在這一年他的祖父張鎮去世了,張鎮的死與當時在荊州的第七代遼王有直接的關係,這件事也為之後他當國實施的摧抑宗室豪強的改革措施埋下了種子。最初遼王的封地在遼寧,建文年間遼王渡海南歸後才改封荊州。第七代遼王叫朱憲節,與張居正同歲,當時是一個放蕩不羈的少年。遼王的母親在看到鄰居家孩子張居正年少登科,名震荊州後,經常拿張居正的奮發上進訓斥不知進取的遼王。

朱元璋的子孫血脈基因裡普遍帶著偏執與陰狠,遼王也不例外,羞憤、嫉妒與仇恨在少年遼王的心裡滋生髮芽,他在尋找物件發洩滿腔憤恨,最終瞄準了遼府護衛張鎮,正是張居正的祖父。據說遼王把張鎮召進府裡,以賀其孫中舉為由,賜他酒喝,喝了一杯又一杯,最後實在喝不下了,還要繼續強灌,張鎮最後醉酒而死。張居正表面上不動聲色,但悲苦和仇恨深埋心中,默默等待著復仇的機會。這就是張居正與遼王之間的一段少年故事。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多年以後遼王因事被彈劾,朝中幾位大佬聯手運作,鼓動皇帝直接廢除其王爺封號。當時張居正已位居卿貳,這件事的幕後推手不得而知。但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等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主導了對張居正的反攻清算,原遼王次妃王氏上疏鳴冤可以說是重要的導火線,腐朽的王爺真是陰魂難散。

鄉試之後的第四年,即嘉靖二十三年,張居正入京會試 ,這次失敗了。直到嘉靖二十六年,再次入京會試,會試以後繼續殿試,這次成功中了二甲進士,選庶吉士入翰林院。按照當時的政治人物的培養路徑,庶吉士被當作儲相,所以這時張居正已躋身儲相之列。與張居正同科的有殷士儋、王世貞、殷正茂、楊繼盛等,這其中就出了明代第一流的相國、第一流的文人、威稜邊疆的大帥、犯顏敢諫的忠良,可謂人才之盛,際會於一時。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