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民意的張麻子

善用民意的張麻子

一、

張麻子是經過慘痛教訓,才從麻匪轉型成鵝城縣長的。

早年間追隨松坡將軍的時候,張麻子滿腔熱血,想為這個國家做點事情。但是松坡將軍死在日本,獨身回國的張麻子,和在位的軍閥官僚們不是一路人,便落草為寇自力更生。

劫湯師爺的火車,是張麻子的一次無心之舉,他並不知道這列火車是護送縣長上任的,也沒預料到自己會頂替湯師爺去做縣長。

上任鵝城,完全是命運不經意間的安排,湯師爺、夫人、張麻子和兄弟們都沒有準備。站在鵝城門口,看著黃四郎的禮貌,可能張麻子也納悶:

“你說我一個山裡的麻匪,怎麼就進了鵝城,還做了縣長?”

而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張麻子努力做好一個縣長,但沒有掌握好做縣長的技能,更多的是用山裡鍛煉出來的生存技能,憑本能生存。

在內心深處,張麻子想的也是撈一筆再走,無非是怎樣實現利益最大化的問題。

直到六子在講茶大堂被騙身死,張麻子意識到,敵人有置他於死地的信念,有置他於死地的能力,敵人還是他年輕時就看不上的軍閥官僚的代表。

於是在六子鮮血的刺激下,張麻子感受到黃四郎的惡意,

現實命運和理想信念讓張麻子下定決心,留在鵝城,什麼時候把黃四郎連根拔起,什麼時候再走。

所以張麻子的縣長之路,有個清晰的轉折點,那就是六子之死。

二、

但縣長豈是那麼容易做的?

電影的前半段,雖然張麻子在和黃四郎的博弈中屢佔上風,但那都是小勝,維持平局而已,在整體牌面上,張麻子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原因在哪裡?

不團結。

六子死後,老三在六子的墓碑前說:“大哥不該聽他的,姓湯的不是個好玩意”,湯師爺說的是:“不能拼命啊,拼命還怎麼掙錢?”

還沒和黃四郎決戰呢,麻匪兄弟們便起內訌,有的是因為人事之爭,有的是因為財富之爭,但歸根到底是利益之爭。

他們都把六子的死,當成博取利益的資本了。

善用民意的張麻子

其實在六子死前,不團結的麻匪就爆發過一次路線之爭。

湯師爺給張麻子講做縣長的道理:“縣長上任得巧立名目,拉攏豪紳繳稅捐款,他們交了才能讓百姓跟著交錢。得錢之後,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成。”

湯師爺的預期目標是要三成,而張麻子想要的是七成。

想要三成的湯師爺,給麻匪的定位是服務豪紳,然後和豪紳一起壓榨窮人,這樣便可以細水長流,給自己下次買官做縣長打基礎。

湯師爺的路線,本質上是秦漢以來的官僚主義路線。

而想要七成的張麻子,一手握槍一手握印,意味著要用軍隊和政權壓榨豪紳,麻匪兄弟和窮人分享利潤。

自己做了一錘子買賣,但還給鵝城公平。

錢從哪裡來、分享多少利潤、給鵝城留下什麼,是第一次路線之爭的焦點。

六子死後,麻匪兄弟們綁架兩大家族的族長,要到大量白銀贖金,掀起電影中的第二次路線之爭。

這次路線之爭的焦點是走、還是留。

善用民意的張麻子

比六子年紀更小的老七忍受不了誘惑,問各位哥哥“咱們為什麼來了”,其他人異口同聲的說錢啊。既然錢到手了,大家便可以離開鵝城了。

現在離開鵝城是有好處的。

第一,錢到手了,來鵝城的目的達到了,湯師爺和兄弟們抓住了主要矛盾,雖然顯得沒有理想,但符合人性逐利的原則。

第二,帶著兩大家族的錢走,沒有任何風險,可以避免和最大的黃四郎起衝突,你好我好大家好,以後江湖再見,還能把酒言歡。

但張麻子說:“不走,把錢發給窮人”,路線之爭以張麻子的一錘定音告終。

善用民意的張麻子

兄弟們不理解張麻子的意思,但張麻子積威日久,他們沒有反抗的餘地,便到街上發錢。

不團結的屬性,在這次發錢事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老二和老三對著花姐的窗戶,一波一波的往裡扔錢,為了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們互相安慰說,花姐是被窮人賣掉的女兒。

張麻子要求發錢給窮人,他們發給不窮的花姐,

這是層層加碼,是老二和老三對張麻子的背叛,也是打著張麻子的旗號滿足自己的私慾。

三、

正因為麻匪的內部有問題,黃四郎才有機會反擊張麻子。

導致六子身死的講茶大堂事件,起源就是張麻子打了武舉人武智衝的屁股,黃四郎表示“縣長喜歡斷案、那就安排一點案子給他斷。”

這是黃四郎引導民間力量鬧事,給張麻子添堵,並且營造六子“吃兩碗粉只給一碗的錢”的輿論,打擊張麻子的“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的口號。

一句話,

張麻子要從黃四郎身上撈錢,黃四郎就引導輿論,把鵝城上層的鬥爭,轉化為縣長和人民群眾的鬥爭。

如果張麻子因六子身死亂了陣腳,那便中了黃四郎的圈套,此前的準備和此後的謀劃都將功虧一簣。

後來張麻子收到兩大家族的錢,讓麻匪兄弟們給窮人發錢,雖然老二和老三犯了錯誤,但整體目的達到了,大量的窮人收到張麻子發的錢。

黃四郎的反擊,便是讓黃府的狗腿子們假扮麻匪,到窮人家裡收錢,並且當著人家老公的面,強姦了窮人家的婦女。

這樣一來,窮人便不會感激張麻子——

先發錢後收錢,還強姦婦女作奸犯科,張縣長是逗我們玩呢?

黃四郎透過假扮麻匪,搞亂了張麻子的部署、離間了張麻子的兄弟、抹黑了張麻子的信譽,讓窮人們以為張縣長是打家劫舍的假麻子,黃四郎才是為窮人服務的真麻子。

四、

黃四郎是劉都統的狗腿,做著拐賣人口和販賣煙土的大生意,電影裡說,小半個民國的煙土都出自黃四郎之手。

而在年輕的時候,黃四郎和張麻子在燈火闌珊處見過面,談起辛亥革命,黃四郎甚至對地雷的型號瞭如指掌。

這份人物履歷說明黃四郎有三重身份——

他是外部勢力在鵝城的代理人,盤踞鵝城數代百年的地頭蛇、革命隊伍裡變質的既得利益者。

簡單來說,黃四郎是買辦、官僚、軍閥、豪強的投射。

要從黃四郎身上撈錢,甚至徹底扳倒黃四郎,張麻子可謂是難如登天,但張麻子經過長時間的博弈,還是找到了擊敗黃四郎的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民意,或者說是窮人的憤怒。

電影的後半部分,張麻子透過“翻譯翻譯”的逼問,徹底收服湯師爺的心,透過吸納花姐加入麻匪,團結了老二和老三,暫時穩定麻匪的人心,可以團結一致打大仗了。

隨後張麻子以出城剿匪的名義,賺到黃四郎和兩大家族的錢,到城外繞了一圈便返回鵝城,把錢擺在街上發給窮人。

錢被窮人取回家裡,但張麻子說勝算只有三成。

窮人的滿意度是需要對比的。

如果只收張麻子的錢,窮人們會認為是理所應當,不會感激張麻子。

只有得而復失,窮人才會產生落差感,

如此一來便會感激發錢的張麻子,反感放車收錢剝削窮人的黃四郎。

於是在黃四郎放車收錢之後,老五著急的說勝算只有一成了,張麻子卻自信的打著手勢,表示有六成勝算。

善用民意的張麻子

善用民意的張麻子

因為到手的錢得而復失,窮人的怒火被勾出來了。

緊接著張麻子發槍彈、斬替身、搶碉樓,一氣呵成,利用窮人的怒火徹底扳倒黃四郎,不僅換來黃四郎的五代家業,還得到窮人的擁護。

這就是人民的力量,這就是輿論的力量。

五、

所以,

矛盾是可以引導的,民意是可以轉變的,民憤是可以利用的,

這麼說可能不道德,但這是事實。

縣衙門口的冤鼓,與其掩蓋在藤曼下,不如放出來,讓冤案暴露在陽光下。

有了冤案,縣衙才能從講茶大堂收回斷案的權力,張麻子才能和窮人達成統一戰線。

替身,與其留著給黃四郎遮風擋雨,不如拉上斷頭臺一刀砍了。沒有替身,黃四郎便成為替身,失去了作威作福的資格。

這是轉變民意、利用民憤的充分必要條件,畢竟有時候死人比活人有用。

一旦有效利用,民憤就是排山倒海的力量。

真到了那個時候,武舉人和胡千也會加入窮人的隊伍,他們做為黃四郎的親信,起碼有九種辦法弄死黃四郎。

這可以做成很多以前做不成的事。

而張麻子發動窮人打碉樓,給年紀最小的老七留下深刻印象,電影的最後,老七向張麻子彙報了老三的打算,但沒有跟著老三去浦東,於是老七成為張麻子留下的種子。

可能多年以後,老七會回憶起打碉樓的光輝歲月,重走一遍張麻子曾經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