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明王朝錦衣衛——01錦衣衛的誕生:明朝儀仗天團

大明興盛功臣還是衰亡禍首?聽政史專家評說錦衣衛功過是非。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易強老師的《錦衣衛》歷史專欄,我是主播XX。

說起儀仗隊,大家想到的可能是清晨時刻,隨著壯闊的日出和雄厚的國歌聲音,緩緩升起國旗的人。他們身材高大,穿著筆直的制服,排著整齊的佇列,站立在升旗臺左右,一舉一動都透露著莊嚴、整潔和榮耀。

但說起錦衣衛呢,這畫風可就完全翻轉了。他們的形象往往是兇殘的,與他們相關的活動也多與刑事案件有關,抓捕皇帝的犯人啦,夜晚潛入別人府邸去竊聽啦,甚至是替東廠宦官出馬殺掉他們的心腹仇人之類的。

但是,你可能想不到,錦衣衛最早不是去處理這些“髒活兒”的,他們就是明朝的儀仗隊,專門在皇帝上朝或者舉行重大活動時列侍在他們左右,還要負責宮城內的安保工作。那麼,這支隊伍怎麼就演變成後來的形態呢?我們前九集會講述這些內容,這集我們首先從頭說起,看看錦衣衛最初的建制。

揭秘大明王朝錦衣衛——01錦衣衛的誕生:明朝儀仗天團

1、拱衛司:拱衛皇帝的排場

錦衣衛設立的過程,時間跨度很大,前後一共經歷了19年的時間。當它的前身機構設立的時候,明朝還沒有建國呢。

讓我們回到公元1364年,元末時代,起義部隊在中原各地四起,朱元璋的部隊就是其中最強勁的一支。他已經打敗了陳友諒,還剩下張士誠這樣的敵人。朱元璋的部下對奪取中原還是很有信心的。在這一年,徐達、李善長等人向朱元璋提出了一個請求,他們希望朱元璋立下稱號,稱“吳王”。

朱元璋的願望肯定不止於稱王,但是部下的推舉,他也不能置之不理,於是他玩起了封王的“傳統老把戲”——拒絕之後再接受,號稱“吳王”。王既然已經立了,在他之下的眾多將領自然也就開始分配官職。

在這之中,有的人對自己的職位很滿意,喜形於色,也有人覺得自己的價值沒有得到肯定,吵吵嚷嚷。這些事情,朱元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看過史書和各種歷史演繹的人,應該對朱元璋有些瞭解,他向來是敏感多疑的人,對自己和部下的等級關係有著清晰的界定,不希望以下犯上的事情發生,自然希求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完整秩序。

於是,他向臣下孔克仁和宋濂提問,說漢朝治國之道不純正,原因究竟在哪裡?孔克仁回答說,是因為漢高祖王霸結合的治國之道。朱元璋不認同,他搖搖頭,說

漢文帝才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因為漢高祖是漢朝的開國皇帝,他在位時,禮法制度早已被秦朝徹底毀壞,漢高祖要與民生息,來不及制定禮樂制度,情有可原。但漢文帝在位期間,正當以禮樂治國,他卻逡巡徘徊,錯失良機。

如果說漢朝的教訓年代比較遠,那元代滅亡的前車之鑑朱元璋一定了如指掌。蒙古人武力值鼎盛,征戰亞歐,佔領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疆域。但是,如明史學家孟森所講,“元人馬上得之,馬上治之,不知禮法刑政為何事”,國祚自然不會長遠。朱元璋對部下說,建國之初應該先正紀綱,元朝大亂正是因為紀綱不立,主弱臣強,威福下移,導致法度不行,人心渙散。

在這樣的前後思慮之下,朱元璋極度渴求建立一套完善的禮法制度。

從帝王統治術來說,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更加長久,他需要禮法來維護自己的權力正當性。這一點,朱元璋格外重視,他出身卑微,沒有尊貴的身份加持,縱使靠武力贏得了天下,但是起義的部隊那麼多,天下人為何要信賴你,擁戴你為皇帝呢?所以,他用各種手段來證明,我是天下之主。我們不要忘了,在洪武年間,朱元璋的詔敕都開始自稱為“

奉天承運皇帝“。

“奉天承運”表示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天命所授,沒有人可以撼動自己的位置。

為了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皇帝需要各種繁瑣儀式,來確認自己的身份地位,劃清與他人的等級關係,隆重的儀仗隊伍就是手段之一。

朱元璋不僅是平民出身,而且是

一個從鳳陽農村出身的放牛郎,

迫切地

需要

尊貴的

儀式,來提升自己的氣場,更有帝王氣勢。

我們

都知道

,古人的

禮儀非常多,非常繁瑣

,帝王

儀仗更是繁瑣至極。維護他們日常活動

的禮儀,

還有節慶時的大型禮儀,都需要專門的機構來負責。

在這種背景下

,公元1364年12月,距離明朝開始紀年還有4年的時候,錦衣衛的第一個前身拱衛司就誕生了。

拱衛司管領校尉,是正七品的單位,官職不高,但是它直接從屬於從一品的機構大都督府。大都督府是當時軍隊的最高指揮機關,統領全國軍隊。當時擔任大都督的就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從這些史料的聯絡裡,你能看出,拱衛司雖然職級不高,但是非常受重視。

不過,拱衛司不負責派人外出打仗,他們的工作地點在內廷,主要職責是

陳設鹵簿

。鹵簿這個名詞大家可以記一下,今後如果你閱讀歷史典籍,會經常看到。陳設鹵簿,簡單來說,就是陳設儀仗。

儒學非常注重禮樂,在不同等級的場合,見不同的人,儀仗隊伍的人數,所使用的的車駕都是不一樣的,且有十分明確嚴格的規定。朱元璋的儀仗就是由拱衛司負責。

具體負責這些工作的是拱衛司中的“甲士”和“校尉”。《明史》中皇帝儀仗的記載非常詳細,甲士和校尉分撥多少人,多少人執旗,站在哪個宮門的哪個方向都有嚴格的標準。除此之外,在親王受冊儀、正旦朝會儀、錫宴之儀、東宮朝賀儀、皇太子婚禮等重要儀式中,拱衛司也負責儀仗。

揭秘大明王朝錦衣衛——01錦衣衛的誕生:明朝儀仗天團

2、儀鸞司:維護宮城的儀仗

除了拱衛司以外,

錦衣衛還有另外一個前身機構,叫儀鸞司。

儀鸞就是“儀鸞殿”那個儀鸞。這個機構的工作跟拱衛司非常相似。

它“(職)掌侍衛、法駕和鹵簿”,法駕是皇帝車駕的規格之一。

這個機構設立於什麼時間呢?目前仍有爭議。

《明太祖實錄》中說到,洪武三年六月,儀鸞司初設,但是同樣在這本書裡,早在朱元璋登極儀上就出現了儀鸞司的身影。所以,我們猜測這個機構在洪武三年之前就已經有了。

在洪武四年時,儀鸞司的品級為正五品,設大使一人,副使二人。雖然是禮儀部門,但儀鸞司的主管官員不是禮官,而是武官,其中一個非常耀眼的官職叫“天武將軍”。

天武將軍是殿庭衛士,無論是外形還是武力都要很出挑,稱得上是明朝儀仗天團。《大明會典》記載,天武將軍身高一定要在五尺三寸以上,力氣要達到350斤,才可以獲得入選的資格。

在執行早晚朝、宿衛、扈駕任務時,天武將軍都手執金瓜,身披鐵甲,佩弓矢,頭戴紅纓鐵盔帽,列侍左右;到了大朝會時,他們要身披金甲,頭戴金盔帽,列侍殿庭。

天武將軍中身材最高大、體魄最強健的人,侍立在奉天門、丹陛附近這樣重要的門面場所,可以說是團隊中的門面擔當。後來,天武將軍改名為大漢將軍,錦衣衛成立之後,這些將軍大部分被編制在錦衣衛內,因而稱作“錦衣衛將軍”。

這個天團建制共1507人,其中1500人為將軍,另外7人為統領將軍的官員。那他們是如何選拔的呢?是不是跟現在的偶像團體一樣,要經過公開比賽呢?

從選拔人數來看,這個團隊一共1507人,如果只空缺幾個人的話,是不會招募的,只有當空缺達到50人時,才會開申選補。

從選拔標準來看,它和

我們現在招募儀仗兵的要求類似,要求身材高大、長相中等以上、沒有疾病、沒有體臭、勇敢有武藝的男子。現在進入體制需要政治稽核,原來的選拔也有家世背景調查,如果你的家庭中有人被判處極刑,那麼不好意思了,你沒有進入選拔的資格。

從選拔流程上看,天武將軍的招募分兩種情況,一是如果天武將軍過世,他的子嗣兄弟可以頂替這個職位,但是必須經過武藝和勇氣的試煉。二是,如果職位出現空缺,符合條件的普通百姓也可以參加考試。

揭秘大明王朝錦衣衛——01錦衣衛的誕生:明朝儀仗天團

3、親軍都尉府:錦衣衛的直系親屬

介紹完拱衛司和儀鸞司的狀況,你可能已經產生了這樣的疑惑,為什麼同樣是負責儀仗的部門要設立兩個呢?其實說白了,這跟明朝初年的背景有很大關係。當時朝廷才剛剛起步,官職設立都不太完善,所以有的職位空缺,有的職位重複了。

正因為如此,所以接下來朝廷對兩司結構進行了調整。

首先,拱衛司改為正三品的拱衛指揮使司,接著又改為都尉司,在洪武三年,都尉司又改為“

親軍都尉府

”。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親軍”這個字首。

親軍是直接為皇室安全負責的軍隊,明朝的親軍衛是非常重要的軍事力量,結構非常龐大。這個當口,拱衛司正式改為親軍都尉府正是他得到皇帝信任和重用的標誌。

親軍都尉府仍然由大都督府管轄,統轄著左、右、中、前、後五個衛計程車兵,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機構,按照明朝軍事著名的衛所制度,一衛是5600人,可想而知,初創時它的人數已經非常多了。

而原本拱衛司承擔的儀仗事宜就順理成章地交到了儀鸞司手上,結構調整後,儀鸞司成了親軍都尉府的下屬機構。此時,親軍都尉府至少有了六個下屬機構,儀鸞司和左、右、中、前、後五衛。

好了,這一集我們講了錦衣衛的前身機構拱衛司和儀鸞司,他們本來都是明朝的禮儀部門,因為職能重疊,所以進行了機構調整,改為親軍都尉府。

下一集,我們接著講親軍都尉府是如何演變為錦衣衛的,以及在初創時錦衣衛的工作是什麼?歡迎大家繼續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