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一個太原人與幷州地方官對忠義的完美詮釋

我國有著眾多的關帝廟。關帝廟前普遍有“忠”“義”兩個大字。關羽成為忠義的化身。

“忠”容易理解。“義”在不同階級有著不同的解釋。正確的應從這個字的形成去思索。

“義”字最早出現於甲骨文,上部是“羊”,下部是“我”。簡化字演變為“義”。

三國時代一個太原人與幷州地方官對忠義的完美詮釋

古人把“羊”作為和善的象徵。“我”本來是指一隻有稜有角,還具有鋸齒狀的刀刃的兵器,後來成為第一人稱。由“羊”和“我”構成的“義”的意思是像羊一樣與人為善,一切好事、善事應從“我”做起。

古人進一步延伸,把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做好事、肯犧牲的精神稱為“義”。

關羽在三國時期的所作所為無愧於這個義字。

三國時期,做到義與做到忠相比較,做到重要難。

三國時,地方割據。“有槍就是草頭王”,軍閥混戰的直接結果是掌權者的“分”與“合”。但凡在三國官場上混,隨著地方割據勢力的分與合,自己的去與留就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地方割據勢力對朝廷,一旦取而代之,一大批官吏的去與留,都將是必須面對,必須快速做出抉擇。時間與態度將決定每個人的生與死。

特殊的政治環境,這救了關羽的大忠大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是隨波逐流。

在這些隨波逐流的常人中,能在對當時的政權做到忠,同時堅持了義的道德,這樣的官員實在不多。

有一位曾經任曹魏幷州刺史的地方大員,還有一位太原人,他們的一次邂逅完美的詮釋了常人心中的忠義。

東漢末年,王允聯絡呂布,刺殺董卓。董卓勢力殺入都城洛陽。天下大亂。關中大地陷入軍閥混戰的動亂之中。地方割據的直接後果是盜匪橫行,民不聊生。

三國時代一個太原人與幷州地方官對忠義的完美詮釋

當時關中大地老百姓的慘狀在史書的字裡行間都可以看到。

《後漢書 公孫瓚傳》記載:“……連戰二年,糧食並盡,士卒疲睏,互掠百姓,野無青草。”

《魏書 司馬朗傳》記載:“太祖與呂布相持於濮陽,(司馬)朗乃將家還溫。時歲大飢,人相食。”

幷州是關中大地北方的門戶,雖然還沒有慘到“野無青草”“人相食”的地步,但作為防禦北方匈奴的前哨,魏晉時期又是部分匈奴的安置地,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衝突和融合與中原形勢緊密相連。

當時,朝廷在太原郡設定“護匈奴中郎將”,意在監護南匈奴,同時也是維護這個軍事要地的穩定。

這些措施,在那時關中大地一片混亂的形勢下,相對安穩。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幷州也不是歌舞昇平,一樣是軍閥混戰,生靈塗炭。

三國時代一個太原人與幷州地方官對忠義的完美詮釋

太原人(嚴格意義上講是太原郡祁縣)溫恢這一年僅僅十五歲。父親在河北涿郡(今河北涿州一帶)任太守,在任上去世。溫恢護送靈柩回到家鄉。

溫恢一族在家鄉是當地的大家族。家裡十分富有。“內足於財”,是史書上的記載,“足”在古漢語中有富裕、多的含義。在這裡將溫恢家的財富用了最高的形容詞,可想而知,溫恢家族在當時的富有程度。

溫恢小小的年齡,卻有著超乎常人的政治智慧與眼光。《三國志》載:“恢曰:世方亂,安以富為?一朝盡散,振施宗族。州立高之,比之郇越”

溫恢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青年喪父,又“內足於財”,很容易引起奸賊的窺視。此時保留財貨有害無益,不如散之免禍,順便收攬人心。

溫恢對家人講,“世上剛剛開始大亂,要這麼多錢有什麼用呢?”溫恢一下子把家財全部散出,分給自己宗族的人,幫助他們振興家業。

州里認為他的作法高尚,把他同州里的先賢郇(huan)越相比。(郇越,西漢太原人。被舉薦孝廉,幾次推託有病,不去做官。將家裡財產分給九族州里,是當時有名的賢人。)

溫恢因此被推舉為孝廉,作過廩丘縣長,鄢陵、廣川縣的縣令,彭城、魯城的相,所在的地方對他有好評。又入朝作丞相主簿。

當時的丞相是曹操。主簿在東漢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下統兵開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參機要,總領府事,權高位重。

溫恢在任丞相主簿時,還兼任刺奸,這是專門督察奸吏的官職。

這一天,溫恢接到了一個案子。

三國時代一個太原人與幷州地方官對忠義的完美詮釋

主犯是當時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職,與掌管兵權的太尉,掌管財政的司徒合稱三公)手下參議軍事的屬官孫禮。

《乾隆·太原府志》名宦載:“ 孫禮,字德達,涿郡容城人。齊王時,忤曹爽,以幷州多邊寇,繇城門校尉除幷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入為司隸校尉禮。凡臨七郡五州,皆有威信。遷司空,封大利亭侯,諡曰景。”

孫禮是河北涿郡人。曹魏政權曾擔任幷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司馬懿奪取朝政的高平陵之變後,孫禮出任司隸校尉,他在所治理過的七郡五州之內皆有威信,不久升任司空,封大利亭侯。

孫禮年輕還是老百姓的時候,河北連年戰亂,作為軍事要地的涿郡更是動亂不斷。孫禮在兵荒馬亂中與他的母親失去了聯絡。

孫禮焦急萬分。這時同鄉馬臺幫他將老孃找回來了,母子方得重逢。孫禮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把家產全部變賣,送給馬臺。

史書上沒有記載孫禮當時尋找母親的措施。估計他在打聽和傳播尋找資訊時有過承諾。如今馬臺把母親送回來了,孫禮除了感謝,同時講信用,以實際行動兌現。那時講究以孝治天下,孫禮的這種行為,說明他是一個大孝子,同時顯現出他良好的人品。

其後曹操攻平幽州,徵聘孫禮為司空軍謀掾。這是一個參議軍事的小官。

後來馬臺因受事件牽連而即將面對死刑。孫禮知道以後,利用職務瞭解案情,讓馬臺越獄。

孫禮做完了這一切,認為自己也已經觸犯法律,但是作為臣子,作為一個官員,沒有知法犯法還要逃亡的道理。於是到負責督察官員職責的主簿溫恢那裡去自首。

溫恢瞭解了這一切。他的父親恰好是之前在涿郡任過太守。溫恢小時候應該是隨父親在涿郡長大,對孫禮的“孝”、“義”、“自首的忠”,充滿欣賞、敬佩,加上鄉土之情。將此事詳細報與曹操知道,孫禮和馬臺都得以免除死罪。

三國時代一個太原人與幷州地方官對忠義的完美詮釋

孫禮在歷史上名聲不錯。“凡臨七郡五州,皆有威信”這點在《三國志》的記載就可以看出。《三國志》記載孫禮的文字與篇幅與關羽相當,遠超蜀漢和曹魏的一眾名將。

孫禮後來在“時匈奴王劉靖部眾強盛,而鮮卑數寇邊,乃以禮為幷州刺史,加振武將軍,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

北方邊境吃緊時,孫禮臨危受命,來到晉陽城,“持節”任幷州刺史。

這時溫恢已經去世,他不會想到,自己當初對一位下級官員行為的欣賞與敬佩,以“孝”“義”之情刀下留人,拯救了一位在自己家鄉臨危受命的地方官。

孫禮也不會想到,自己忠於任職的政權,為義觸犯法律,為忠沒有躲避,選擇自首。主管官員溫恢能認定自己有恩必報的行為,免於處罰。一路走來,竟然來到溫恢的家鄉任職。

溫恢敬重孫禮的一念之間,保住了一位正直的官員,保住了一位自己家鄉的地方官。同時在亂世之中,保護了家族後人,保護了家鄉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