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穿越洪荒到現在

二十四史,即所謂正史。從《史記》《漢書》開始到《元史》《明史》結束共計二十四史,3229卷,約4700萬字。二十四史的稱呼直到1920年才正式出現,畢竟王朝更迭且權利中心對史書一直非常謹慎忌憚,這樣正式的稱呼如此晚些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但是細細數來還是有很多的故事可供參考。

史記》開篇“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寫成記述中國自傳說時代至漢初數千年曆史的第一部完備鉅著,標誌著中國史學取得了劃時代的進展,為中國史學開創出一個全新的時代。而從《史記》開始就註定寫史或修史都是一個讓人充滿悲情、憐憫而又可以名垂青史的角色。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一直擔任著“太史令”這個職務,而司馬談早就有紹續先人、恪盡史職的志向。他希望能夠接續孔子著《春秋》的傳統,記述漢興以來“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的事蹟,使之顯揚於天下,並且已經著手完成了部分書稿。然而一件事情的發生卻讓他抑鬱而終,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封禪泰山,作為史官的司馬談卻未能隨行,這讓他感到了無比的恥辱。封禪的實質是接通天地,溝通天人。但武帝卻將史官摒棄在外,無疑是對這一職位最大的侮辱,臨終前更是對司馬遷發出了“無忘吾所欲論著矣”這樣的切切呼聲,子從父業,司馬遷從上位開始就立志要繼承父親的遺願寫出一本前無來者後無古人的史書。這種家族傳承的信仰極度強大,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故司馬遷一生經歷雖再多苦難,也不能阻擋他揮斥方遒在筆墨之間,書寫真實歷史的意志。

二十四史 穿越洪荒到現在

在司馬遷之後,太史令不再世襲,撰寫史書人的不一定就是太史令,以往那種由獨立於天子的天文官掌管修史的情況消失。 二十四史的第二部《漢書》的作者班固的職務是蘭臺令史,此職務原來是御史大夫的屬官,在當時是掌管天子手標頭檔案的官員。其後的二十四史,均為奉敕編修。其中三國、後漢、宋、齊、魏、梁、陳、北齊、周各史,為著作官之作,仍屬個人纂修。

自《隋書》 《晉書》始,舊唐、舊五代、新唐、遼、宋、金、元、明史,不再是個人之作,而是皇家利用史館纂修,為修史制度化的產物。其間,李延壽改寫南朝史、北朝史,歐陽修改寫五代史,是史傢俬修、皇家認可者,為二十四史纂修中的特殊情況。

二十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 《陳書》 《魏書》 《周書》《北齊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共有3229卷,約4700萬字。從第一部《史記》記載的上限黃帝算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述的下限崇禎十七年(1644)為止,記述中國歷史賡續4000多年。

二十四史 穿越洪荒到現在

正所謂:“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昊,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