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復雜歷史的汪古部,後代遍佈歐亞,他們究竟是誰?

前幾天桃花石雜談在文章裡詳細講了沙陀部所建立的北漢的來龍去脈,其中我們提到北漢在公元979年被宋朝滅亡,北漢末代皇帝劉繼元投降了宋朝,後來宋朝把他封為彭城(今江蘇境內)公,他最終在公元992年壽終正寢,而他所代表的這一支沙陀後裔最終也基本都融入了漢族。不過當時相當一部分沙陀人生活在宋朝和遼朝交界區域,所以在北漢滅亡之後,一部分沙陀人也先後成為了遼朝和金朝的臣民。而在金朝時期,這部分沙陀人被稱為黃摑部,又叫汪古部。所以今天我們要講的汪古部其實也跟沙陀人有著一定傳承關係。那麼汪古部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痕跡?最終又去了哪裡呢?

汪古部與金朝和蒙古的關係

剛才我們說到,汪古部與沙陀部存在著一定傳承關係。不過即使如此,也不能簡單地說汪古部就是沙陀部的直接後裔,因為關於汪古部的族源,其實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當然,首先的一種就是源自沙陀突厥。一些史料曾記載,汪古部早期的首領之一卜國(卜古)是唐末沙陀部藩鎮首領李克用的後代,而他的部族在經過五代以及宋遼金時期的演化之後,最終形成了汪古部。

串起復雜歷史的汪古部,後代遍佈歐亞,他們究竟是誰?

金朝地圖,從中可以看到汪古部位置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汪古部源自也曾生活在草原上的回鶻部,因為回鶻部在歷史上也曾稱自己的首領為卜古可汗。另外還有觀點認為汪古部屬於羌人的分支,可能跟党項人或者吐蕃人也些關聯。但也有觀點認為,汪古部出自陰山韃靼,在很早可能族源就跟後來成吉思汗出身的蒙古乞顏部關係不遠,所以從很早其實就可以算作是蒙古諸部之一。

串起復雜歷史的汪古部,後代遍佈歐亞,他們究竟是誰?

汪古部可能跟唐末沙陀軍閥李克用有關聯

因為各種說法都有一定的依據,又彼此無法相互排除,所以汪古部也有可能是一個由沙陀、回鶻和早期蒙古乃至羌人部落融合形成的一個部落聯盟,其內部不同部族之間可能也仍然存在一些相互的差異。

不過雖然汪古部可能與早期的蒙古部落也有關聯,但在金朝存在的前期,他們確實是金朝的直轄臣民,對金朝非常忠心,而且他們當時的直接職責就是為金朝守衛金長城(又叫金界壕),抵禦蒙古各部的侵擾。

串起復雜歷史的汪古部,後代遍佈歐亞,他們究竟是誰?

守衛金界壕曾是汪古部主要職責

有點觀點認為,他們的族名“汪古”本身甚至就是他們對金朝所負職責的概括,因為許多學者認為這個詞在當時的蒙古語裡就有“圍牆”的意思,也就是說汪古部這個族名早期的含義可能就是“守衛城牆的部落”。當然,這種觀點也是有爭議的,也有學者認為汪古部其實就是代表荒漠的ong加上了啟發gud,所以其實它的本義也是沙丘族群的意思,和漢語裡的“沙陀”一詞基本是同義。

汪古部在蒙元時期都做了什麼?

剛才我們已經說了,早期的汪古部最主要的身份是這金朝守衛金界壕的族群。另外,他們還曾與克烈和乃蠻兩部關係密切,曾長期聯姻。而這三方可以說都與鐵木真所出身的蒙古乞顏部發生過矛盾,所以早期汪古部和乞顏部也是矛盾重重。

但在鐵木真成為了乞顏部的首領,並開始逐步統一蒙古各部之後,汪古部卻很早看明白了當時的大勢,因此很快轉變了對待乞顏部的態度。在公元12世紀和13世紀之交,一個名叫阿剌兀思的人成為了汪古部的首領,此後汪古對待金朝、克烈、乃蠻以及乞顏部的態度就逐漸發生了變化。

串起復雜歷史的汪古部,後代遍佈歐亞,他們究竟是誰?

汪古部很早就開始支援鐵木真

先是在公元1203年鐵木真率軍攻擊克烈部時,汪古部採取了袖手旁觀的態度,結果克烈部很快滅亡,之後汪古部收納了其部分部屬。此後,乃蠻部的首領太陽汗秘密聯絡汪古部,要與其一同夾攻鐵木真的乞顏部。但汪古部這次不但拒絕了太陽汗,阿剌兀思還把太陽汗的計劃告知了鐵木真。鐵木真對此當然也非常感激,立即與阿剌兀思結成了“安答”(義兄弟)。而在第二年,汪古部更是公開改換陣營,與鐵木真聯合攻滅了乃蠻部。此後,鐵木真開始將汪古部視為了蒙古各部之一。

在公元1206年鐵木真稱成吉思汗的時候,蒙古各部的95個千戶中汪古部就佔了5個,等於汪古部在當時整個蒙古的總兵力中佔比超過5%。而鐵木真這時也充分意識到了汪古部的重要價值,很快把自己的女兒阿剌海嫁給了阿剌兀思。此後,汪古部貴族與鐵木真的孛兒只斤家族甚至還形成了世代通婚的傳統。

串起復雜歷史的汪古部,後代遍佈歐亞,他們究竟是誰?

蒙古帝國剛剛建立時的大致範圍

而在此後,汪古部對於蒙古的擴張也仍然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公元1206年之後,雖然汪古部已經投靠了鐵木真,但當時蒙古仍然對金稱臣,所以汪古部仍然在表面上延續了為金朝守衛北境的職責。

但在公元1210年,鐵木真斷絕了與金朝的朝貢關係。金朝這時也預感到形勢將發生變化,迅速修建了一座烏沙堡進行防範。但金朝沒料到之前一直忠於自己的汪古部此時已經完全倒向了鐵木真,所以在烏沙堡修好之後,金朝竟然還是把烏沙堡交給了汪古部守衛。結果在第二年鐵木真對金朝北境發動全面進攻之時,汪古部直接把烏沙堡交給了鐵木真,使蒙古軍隊輕鬆攻入金朝境內。

串起復雜歷史的汪古部,後代遍佈歐亞,他們究竟是誰?

汪古部在早期的蒙金戰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之後對金朝的軍事部署極為熟悉的汪古部又成了蒙軍的嚮導,在他們的指引下,蒙古軍隊輕鬆突破了金朝北方的防禦,為後來蒙古完全壓倒金朝奠定了基礎。所以可以說汪古部對於蒙金實力的對調也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而在蒙古大軍開始發動西征之後,大量汪古部眾又加入西征蒙古軍隊,進入了今天的俄羅斯南部地區。後來在蒙古帝國分裂之後,鐵木真的孫子拔都在歐洲建立的金帳汗國仍然生活有大量汪古部後裔,當時他們得到了拔都及其後裔的高度信任,許多汪古後裔後來都在金帳汗國成為了總督級別的高官。

串起復雜歷史的汪古部,後代遍佈歐亞,他們究竟是誰?

蒙古西征也有大量汪古部眾參加

而在蒙古帝國分裂之後,多數留在蒙古草原周邊的汪古部眾則投靠了後來建立了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當時,忽必烈曾延續了鐵木真與汪古部通婚的傳統,把自己的長子真金的女兒忽答的迷失嫁給了汪古部首領闊裡吉思為妻(本身闊裡吉思就是忽必烈的外孫),並封他為高唐王。在忽必烈去世之後,繼承他皇位的元成宗鐵穆耳又把自己的女兒愛牙失裡也嫁給了闊裡吉思。

而忽必烈和鐵穆耳這祖孫兩代都如此看重闊裡吉思是因為他確實在元朝剛剛建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元朝建立之後,其它幾個蒙古汗國指責忽必烈有漢化傾向,不再承認其為蒙古大汗,窩闊臺汗汗海都更是公開與元朝進行了持續幾十年的激烈戰爭。在這場戰爭期間,闊裡吉思曾受命率軍駐守蒙古帝國的舊都和林,並曾擊敗與海都結盟的察合臺汗篤哇。

串起復雜歷史的汪古部,後代遍佈歐亞,他們究竟是誰?

元朝與其它汗國對峙形勢

而在公元1298年,闊裡吉思在再次與篤哇作戰時被俘,最終被殺。因為他為元朝早期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在他死去7年之後,元廷追封他為趙王,並讓當時的著名漢人學者閻復為他題寫了《駙馬高唐忠獻王碑》。此後,汪古部首領曾多代世襲趙王封號。

而在元朝時期,許多汪古部家族也遷入中原各地定居。到元朝中後期,進入中原的許多汪古部後裔也逐漸漢化。比如元朝中期的著名文學家馬祖常就是汪古部後裔。而元朝中期曾擔任中書平章政事的趙世炎雖然出生在四川成都,卻也是汪古部後裔。而在元朝滅亡時,末代趙王汪古圖投降明朝,一部分汪古人後來融入了漢族之中。

汪古部的喬治王以及汪古部後裔分佈

而汪古部除了在金蒙元時期曾經參與進中國乃至亞歐大陸的大歷史之外,這個部族本身在當時也還有著一些非常奇特的特點,並因此在另外一個層面也對歐亞大陸的歷史產生了一些影響。

串起復雜歷史的汪古部,後代遍佈歐亞,他們究竟是誰?

我國境內出土的聶斯脫裡派畫作

而我們說的這個特點就是汪古部的宗教信仰。從最早出現在中國史書時開始,汪古部似乎就是一個信仰景教的族群。而關注桃花石雜談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中國古籍中的景教就是基督教聶斯脫裡派,是一個曾經流行於西亞地區的基督教派別。這個教派在早期的基督教中也曾佔據重要地位,其首領聶斯脫裡曾在公元428年出任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牧首,成為當時東羅馬帝國地位最高的神職人員。

但這個聶斯脫裡此後很快就在東羅馬失勢並被定為異端,之後又被驅逐出境,他的教派也被完全逐出了歐洲。此後,這個教派就主要在西亞地區傳播。在唐朝時,這個教派透過中亞進入了中原地區,在中原被稱為了景教。

串起復雜歷史的汪古部,後代遍佈歐亞,他們究竟是誰?

西亞地區的聶斯脫裡派畫作

不過在公元9世紀中葉,在唐武宗的打擊之下,聶斯脫裡派和其它一些外來宗教迅速在中原銷聲匿跡。但有趣的是,在公元11世紀初,聶斯脫裡派卻突然出現在了蒙古草原之上。在公元1009年,生活在今天伊拉克巴格達的聶斯脫裡派大牧首突然收到了一封來自中亞梅爾夫城(今土庫曼境內,中文古籍曾將其稱為木鹿城)的來信,在信中當地的聶斯脫裡教會說蒙古草原上的克烈部現在需要聶斯脫裡教士。而一些後續的歷史記載顯示,此後一段時間裡克烈部可能有兩萬人左右轉信了聶斯脫裡派。不久之後,乃蠻、蔑兒乞和汪古等部也有相當數量的人轉信了聶斯脫裡派。

而關於當時蒙古草原上的聶斯脫裡派究竟是哪兒來的,現代也沒有定論。有觀點認為可能是唐朝時從中原傳入了草原的。而另外的觀點則認為它是來自中亞,是透過貿易線路傳到了當地的。

串起復雜歷史的汪古部,後代遍佈歐亞,他們究竟是誰?

近代發現的闊裡吉思墓葬遺址

而無論如何,後來汪古部確實有不少人都成了聶斯脫裡派的信徒。比如我們剛才提到的在元朝建立初期為元廷出力甚多,後來甚至為元廷盡忠而死的汪古部首領闊裡吉思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很有意思的是,現代學者已經基本認定,闊裡吉思這個名字其實是基督教名字George,而這個名字到現在還很常見,只是現代我們一般把它翻譯成“喬治”,所以在一些歐洲史料裡,其實很早就把闊裡吉思稱為了“喬治王”。

串起復雜歷史的汪古部,後代遍佈歐亞,他們究竟是誰?

歐洲人所描繪的雅巴拉哈三世(最左)

除此之外,在元朝建立之後,兩名出生於北京的聶斯脫裡派信徒曾經從北京出發,前往西亞。這兩人的身份目前有一定爭議,有人認為他們是畏兀兒人,也有人認為他們都是汪古部族人。而他倆在前往西亞的過程中還曾經在當時汪古部的居住地停留了一段時間。後來這兩人中一個名叫列班·掃馬的人曾受蒙古人在西亞建立的伊兒汗國大汗派遣,前往法國和義大利會見英法兩國國王和羅馬教皇。另外一個名叫馬可的人則留在西亞,後來成為了聶斯脫裡派的最高領袖大公牧首雅巴拉哈三世。所以這兩個疑似的汪古族人可以說在西亞乃至歐洲的歷史上也都留下了一些痕跡。

不過後來聶斯脫裡派在西亞和蒙古草原也很快都走向了衰落,而在蒙元時期流散各地的汪古部族人也逐漸融入了當地的不同族群之中。除了在中原的一些汪古部後裔後來融入漢族之外,留在蒙古草原的汪古族人後來多數融入蒙古族,其中相當一部分後來成為了蒙古土默特部眾。

串起復雜歷史的汪古部,後代遍佈歐亞,他們究竟是誰?

南亞地區的莫臥兒人可能也有汪古人血統

而金帳汗國的汪古部眾後來融入了俄羅斯最大的少數民族韃靼族,韃靼族內部的重要族群伏爾加韃靼人裡可能有不少汪古後裔。此外,哈薩克人中玉茲的瓦克部落、現代生活在南亞各國的莫臥兒部落以及我國境內的土族可能也都有一些汪古部後裔存在。(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