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武將和軍隊數量不少,為何沒人去救崇禎?

明朝

末年的時候,雖然四處都是危機,但是武將和軍隊數量依舊不在少數,明亡後甚至還有許多忠臣殉國,那麼當

崇禎

遭難的時候,為什麼沒有一個人率兵勤王、進京救駕?

明朝末年武將和軍隊數量不少,為何沒人去救崇禎?

具體的情況要具體的分析,當時的朝廷已經失去了對時局和地

方政

府的絕對控制權。就比如崇禎向皇親國戚們借錢支付開銷,遭到包括岳父周奎在內的大臣們的一致抵制。更過分的是,他們甚至還把傢俱和雜物擺在街上賣,以此來羞辱

皇帝

在地方層面,也是如此。縱觀北方各地災情,人民水深火熱,南方卻商業繁榮,經濟發達。按理說,這個時候應該降低傳統農業稅的比重,加強商業稅。這樣做的話,就必須免除受災農民的賦稅(當然農民還需要其他救濟),向商人收稅,以維持明朝龐大的日常開銷。但由於崇禎個人原因和朝臣原因,以及南方民眾的共同抵制,這一政策根本無法推行。

明朝末年武將和軍隊數量不少,為何沒人去救崇禎?

同樣,每個武將心裡都非常清楚,只有保持軍事實力,才能保住全家人的富貴,或者說是生命。一旦失去了手中這支小小的軍隊,要麼被打敗,要麼被誹謗,被逮捕,被囚禁,反正絕對會

不得善終

,看看為崇禎賣命的

袁崇煥

盧象升

、熊廷弼的結局,就知道絕對不可以進京去保護皇帝了。

所以

李自成

張獻忠

、羅汝才等農民起義時,各地武將的步調都出奇的一致:你來,我打;你走後我不會追;只要你不搶我的地盤,我就不打死你。

後來,當北京告急,崇禎傳令勤王的時候,很多將領都要考慮這個問題:現在進京,能打贏嗎?會損失多少兵力?打敗侵略軍後,朝廷有錢賞賜嗎?是不是還會

鳥盡弓藏

,對自己痛下殺手?

其實如果只是這些原因,倒也不至於一個人都不來救崇禎的命。況且北京是首都,崇禎是皇帝。崇禎一死,明朝就完了。你只依靠幾萬或者幾十萬的軍隊,也無法在亂世中生存多久。

武將們無法前來的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起義軍實在是太多了,今天這邊來一個,明天那邊又冒了出來。著名的李自成、張獻忠都已經建立了政權,東北的女真也摩拳擦掌,時刻準備取代明朝進軍中原。

在這種情況下,武將們在自己的駐地其實也不好過,肩膀上的擔子非常重。比如

吳三桂

,當時的任務就是防守遼東清軍。如果他敢擅自離開,清軍必然馬上入關,結果就可能是由

清朝

直接滅亡明朝了。

明朝末年武將和軍隊數量不少,為何沒人去救崇禎?

再比如左良玉,在1644年3月剛剛被封為“寧南伯”,主要任務就是對付活躍在南方、已經在武昌稱“

大西王

”、建立了政權的張獻忠的。如果他去救崇禎,李自成的問題是解決了,張獻忠卻得手了,結果就可能是由張獻忠來滅亡明朝了。

所以說明末的武將不少,但是基於個人原因和現實原因,他們真的無法趕去崇禎的身邊抵抗李自成,最後崇禎上吊也實屬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