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文化視域下的武則天之辯

男女雙方相生相剋,如陰陽相互交融,這是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可縱觀古代歷史,男權社會透過王位繼承製度、不平等的性別文化、不平衡的社會地位以及三從四德的倫理綱常將女性排擠在統治階層之外,用賢良淑德、溫婉柔順等標籤將女性禁錮在閨閣之中。

從三皇五帝開始到中華民國成立近五千年的歷史出現了三百多位帝王,卻僅有武則天一位正式稱帝的女性。

由此可見,武則天稱帝是一次堪稱奇蹟般的逆襲,一介女流能在中國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大背景下榮登九五之尊,這既是女人與男人之間的一次政治博弈,也是長期以來女性失語者一次振聾發聵的吶喊。

性別文化視域下的武則天之辯

因此,對武則天稱帝前與稱帝后不同的行為模式以及她稱帝后施行的政策法令所蘊含的深層意義的研究,都有助於我們從女性視角看待武則天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稱帝的女皇。

一、性別文化視角下的武則天

1.家庭影響之於武則天的女性文化的改變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曾追隨李淵起兵,是唐朝的開國功臣。武士彠出身寒門,卻積極進取,善於經營,在李淵建立唐朝後累次升遷,政績斐然。武士彠的原配相里氏過世後,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奉旨成為武士彠的繼室。

武士彠生前對待武則天非常慈愛,這在武則天心中是一種來自於親人給予的精神力量,而且,武士彠從貧農到富商、高官,這種階層的跨越源於他積極進取、精明能幹、懂得察言觀色把握時機,這些性格因素也間接影響了武則天的成長。

從女性文化角度來看,武則天的很多行為都受到了男性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也使得她不同於其他女性被禁錮在儒家禮法之中。

性別文化視域下的武則天之辯

武則天雖為女兒身,心裡卻有著遠超常人的意志、膽識與魄力,她對權力的渴望遠超常人,從她身上所透露出的女性文化遠不同於通俗理解的女性文化,那是一種高於性別的品質。

武則天的母親,女皇之母楊氏出自宏農楊氏觀王房,宏農楊氏為關中六大郡姓之一,門第十分高貴。

楊氏出身名門望族,明詩習禮、閱史披圖,不拘泥於閨閣女紅,武則天“

後素多智計,兼涉文史

”一定程度上受其母親影響。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楊氏對女性獨特的見解也是武則天沒有那種小家子氣的原因。

據史籍,武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巧慧,多權術”。

可以說,武則天身上表現出的女性文化是強勢的,遠不同於當時社會上大體流露出的女性文化,武則天身上還有一部分受她父親影響的精神品質,這是一種雄性文化的魂,兩相結合,也造就了生於時代而超脫於時代的武則天。

性別文化視域下的武則天之辯

武則天十一歲時,父親武士彠過世,武氏子弟對待楊氏及其女兒並不友好。

“遇楊氏失禮”“遇楊及後禮薄”。

武則天母女二人備受羞辱,武則天第一次意識到男女地位極度不平等的現狀,男性對於女性而言的諸多特權,使得女性被迫物化成為男性的附屬品。

這一現狀不因女子的才能,美貌而有所改變,武則天此時無力改變這種局面,因此她只得與母親投奔親友,飽嘗人間冷暖。

2.武則天打破男性統治的原因

女性執政是封建王朝專制的特殊情況,歷史上在邊疆少數民族入侵,國內藩鎮割據,宦官專政等內外交困威脅皇權之時,皇帝才會藉助女性的力量。

性別文化視域下的武則天之辯

武則天之所以能夠協助高宗處理政事,造就“二聖臨朝”的有利局面,也同樣源於長孫無忌的專權。

長孫無忌太宗託孤的重臣,是高宗皇帝的母舅,但高宗皇帝懦弱使得長孫無忌越發肆無忌憚,行伊尹之權,處霍光之地。高宗廢王皇后,執意立武則天為後其實就是對王皇后背後長孫無忌的一種反抗。

武則天登上後位,先是處死了王皇后和蕭淑妃,三年後,她的手下誣陷長孫無忌謀反,以此為由將朝中權臣或流放或賜死。

高宗身體每況愈下,武則天卻表現出非凡的政治頭腦,太子年幼,武則天便獨攬大權。顯然,武則天充分利用了高宗時期權力分散,皇權受威脅所給予她的機會,透過對政事的處理籠絡人脈。

性別文化視域下的武則天之辯

長孫無忌的專權僅是其一,武則天受父母影響逐漸發展的政治才能、意志力膽識以及豐富的文學素養同樣是武則天的成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

而最關鍵的因素則是與唐朝時期的女性地位有關,隋末戰亂導致的女性人口銳減,女性地位大幅提高,唐朝統治者又多是來自關中和甘肅地區的少數民族。

而這些關隴貴族的文化傳統當中,並不反對女子參與政治,因此武則天所處的唐朝是政治環境較為寬鬆的一個朝代。

加上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政權林立,中原地區的儒家禮教和女性觀念受到了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的衝擊,武則天正是在父系的男性繼承製與母系氏族衝突對立的夾縫中建立了政權。

性別文化視域下的武則天之辯

武則天作為唐太宗的妃嬪,處於男尊女卑的劣勢地位,因為少數民族的一些傳統,武則天又成為高宗的妃嬪,並在高宗時期成為皇后,中宗時期的皇太后,此時武則天逐漸具備母系氏族的優勢地位。

但這種由於男性的變化而導致女性地位提升的現象,本質上並沒有脫離男尊女卑的傳統社會觀念,也僅僅是武則天個人的女性文化特徵有所不同罷了。

二、武則天稱帝后的政策解讀

1.政策與意義

武則天認為稱帝時機已到後,先是透過輿論造勢,宣稱自己是彌勒佛轉世,當為天子,又自導自演了一出數萬民眾上表勸她進帝位、改國號的戲碼。

武則天將建立的帝國以自己的父親武氏、母親楊氏皆出自周之姬姓為由,改唐為周,登基為帝,表明國家正統承自姬周天統。

性別文化視域下的武則天之辯

武則天宣稱自己為彌勒佛轉世顯然是藉助了唐朝廣泛傳播的佛教文化

,以此獲得民眾的擁護,從而轉移她作為女性登基為帝的尖銳矛盾問題。

後面的萬民請願與追宗溯源顯然都是為她登基尋找的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以此穩定民心,減少國內暴動的發生。

畢竟女性登基為帝前無古人,歷史上的宣太后、呂后至多也只是垂簾聽政,不敢邁出這最後一步,邁這最後一步便代表著與傳統禮教、社會制度、甚至是與父系社會的一種抗爭。

更換職官及官署名稱,改門下省為鸞臺,設定許多新的官職對原有官員進行分權制衡,舉賢惟才,大量任用寒門子弟入朝為官。

性別文化視域下的武則天之辯

種種舉措起到了平衡社會階層矛盾的作用,將基數龐大的普通民眾放在男尊女卑現象嚴重的貴族階層的對立面,以此制衡雙方,避免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危及皇權,從而轉移貴族階層對女性地位提升的反感情緒。

武則天的革新還表現在她的尊號上,從最初的聖母神皇到後來的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武則天的尊號中體現了強烈的個人色彩與政治目的。

公元659年,祭祀的名堂發生大火,武周政權陷入信任危機當中,群眾都認為這是上天的懲罰、女人越權干政的結果,武則天告太廟、去尊號前的“慈氏越古”以慰民心,這是其一。

武則天尊號中的“金輪”即佛教中四大洲之首的意思,“越古”即超越古代之意,“慈氏”即佛教中彌勒菩薩名,由此可見武則天皆尊號宣揚其強勢主權的個人願景以及將信徒的宗教信仰轉嫁到自身上的政治目的。

性別文化視域下的武則天之辯

同時上請為她加尊號的臣子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封賞,她也能借此排除異己、籠絡群臣,社會開始出現以武則天為尊的女性地位強勢期。

2.政策環境背後女性文化的進步

“一夫多妻”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對女性生命力的扼殺,在這樣的極度不平等的性別等級制度下,女性只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華耗費在後宮的傾軋爭鬥中互相傷害,並

費盡心思討好男性統治者以保障自己的生存。武則天當政後,客觀上提高了唐代女性的社會地位,男尊女卑的倫理觀念有所鬆動,女性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性,不再是單一的相夫教子。

夫妻雙方的關係第一次有了平等的概念,婚姻自由、離婚等權利也客觀反映了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

性別文化視域下的武則天之辯

在封建社會,婦女長期處於被壓迫地位,依附於男性而生存。不僅受男性的支配,還要遭受政權,族權,神權三種權利的壓迫。

武則天打破了只有男人才能當皇帝的思維定勢,雖然武則天的女性意識是伴隨著她政治事業的成功而不斷髮展的,但她在成就自身的同時,也切實的使女性文化脫離了倫理的枷鎖、世俗的桎梏。

雖然僅僅維持了短暫的15年,卻是女性文化第一次突破層層文飾,站在平等的角度去看待世間男女。

總結

歷史上武則天的形象褒貶不一,歷史學家也對其多有詬病,武則天的行為是時代、社會制度以及成長環境多因素構成的,不應究其一點而忽其功利,觀人觀大節略小故。

性別文化視域下的武則天之辯

武則天無論是在經濟建設還是人才選拔上都極具戰略眼光,加上性別色彩來看,她已然超越了大多數的男性帝王。

武則天的女性意識帶給了那個時代光明,傳統觀念下男女之間的矛盾有所緩和,民眾安居樂業,也為大唐盛世拉響了完美的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