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科學家宋應星,科舉六考六敗,但鉅作影響了世界的程序

明朝有這麼一個低調又傳奇的牛人,可以說是明朝第一科學家。

他十年寒窗苦讀,鄉試全省第三,會試卻六考六敗。

他一生窮困潦倒,朝代更迭,誓不為官,最後隱居山林。

他追尋天人合一,萬物以人為本的境界,求真務實,寫下曠世鉅著《天工開物》。

這本書就連生物學家達爾文都稱讚為:權威著作!

明朝第一科學家宋應星,科舉六考六敗,但鉅作影響了世界的程序

毫不誇張的說,這本書的理論甚至對正在進行工業革命的歐洲,對當時的農業生產起了直接推動,加速工業革命程序,可以說是影響了世界程序,你說牛不牛?

他就是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集大成者,宋應星。

明朝第一科學家宋應星,科舉六考六敗,但鉅作影響了世界的程序

可是《天工開物》在明清並不出名,並沒有引起多大的水花,作為現代人的我們,不得不為之嘆息:“實在太可惜了呀”。這其中到底是怎麼回事?在當時不被人看好的時代,為什麼宋應星會寫下這本書?我們接著慢慢聊。

明朝第一科學家宋應星,科舉六考六敗,但鉅作影響了世界的程序

宋應星這個人既幸運又倒黴。

在中國古代,士農工商裡“士”排在第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明朝也不例外,仕途經濟,只有讀書才能出人頭地。

宋應星就生在這麼個朝代裡。

幸運的是,宋應星生在一個書香世家。

宋應星的曾祖父宋景,是明朝嘉靖年間重臣,曾擔任刑部侍郎,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等等要職。

在嘉靖二十六年,曾祖父去世,宋應星的祖父悲傷過度,也跟著去了。

留下宋應星的父親,成為宋家唯一的孤子。

宋應星的父親沒有繼承祖上的榮光,他一生科考無數,卻全部落榜。

從此父親把希望全部寄託在兒子身上,他一連生了四個大胖小子,宋應星就排行老三。

明朝第一科學家宋應星,科舉六考六敗,但鉅作影響了世界的程序

別看宋應星年紀小,他的學識卻是同輩裡最好的。

他自幼聰明強記,過目不忘,很小的時候便會作詩,鄉親鄰里老師都誇他。

雖然家族沒落,但父親從來沒有給兒子省過讀書錢。

宋應星本人也十分勤奮,他飽覽群書,寒窗苦讀,熟讀經史以及諸子百家。

其中宋應星最推崇宋代四大家之一的張載,以及他的“關學”,它屬於宋明理學中“氣本論”的一個哲學學派,近似現在的唯物主義史觀。

宋應星從此漸漸有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樣的觀點。

此外,他還熟讀同時期前輩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明朝第一科學家宋應星,科舉六考六敗,但鉅作影響了世界的程序

這本書給他內心極大的震撼,李時珍科考三次不中,卻寫下這樣一本醫學名著,佩服佩服。

宋應星完全沒想到他以後的人生也會如此。

就這樣,宋應星慢慢對天文學,農學,以及工藝製造學感興趣,他看的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雜,越看越覺得自己氣定神閒,胸懷天下。

萬曆四十三年,宋應星和兄弟宋應昇一起參加鄉試。

沒想到在一萬多名考生中,宋應星考取全省第三名舉人,哥哥宋應昇名列第六。

透過鄉試,宋家二兄弟立刻遠赴北京參加會試,沒想到全省第三的宋應星名落孫山,兄弟亦是。

這倆兄弟不甘心,他們又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書院進修,準備三年後再考一次。

沒想到三年之後,這倆兄弟又落榜了。

明朝第一科學家宋應星,科舉六考六敗,但鉅作影響了世界的程序

從此三年復三年,三年又三年,宋家二兄弟一連考了六次科舉,全部落第。

宋應星也從意氣風發的青年變成兩鬢斑白的中年大叔。

他在十五年的科考之路上,看盡官場險惡。

有不學無術的順天府考生沈同,靠著賄賂考官成為貢士。

有陰險貪財的宦官魏忠賢之流,把持朝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有主持科考的考官徇私舞弊,暗箱操作,宋應星沒有人脈,自然只能陪跑。

明朝第一科學家宋應星,科舉六考六敗,但鉅作影響了世界的程序

從此他棄學還鄉,開始尋求自己年少時的愛好,那就是研究天地萬物。

當時的人更喜歡苦讀死書,只為考取功名,衣食無憂。宋應星與他們形成強烈的反差。

他曾寫過:“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

意思是人需要五穀養活,五穀不能自己生長,需要人來種植。

放到如今就是食物鏈,生態迴圈。

於是他細心地下鄉和農民交流,從而寫出《天工開物》的第一卷《乃粒》。

明朝第一科學家宋應星,科舉六考六敗,但鉅作影響了世界的程序

另外宋應星還介紹織布的由來、方法,桑蠶的飼養雜交可以人為選擇,從而出現了《天工開物》的第二卷《乃服》。

明朝第一科學家宋應星,科舉六考六敗,但鉅作影響了世界的程序

從此宋應星一發不可收拾,他研究了當時明朝鼎盛時期繁複的工藝器具和製作方法,洋洋數十卷,合成一書,就是最後的《天工開物》。

這部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從此問世。

宋應星還在《天工開物》的序裡寫明:“丐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意思是你要是讀書人,為了考取功名,那你就不用看了!

宋應星這句話,不知道是對當時士大夫的嘲諷,還是對自己前半生的吐槽。

在我看來,兩者皆有。

明朝第一科學家宋應星,科舉六考六敗,但鉅作影響了世界的程序

同時,宋應星還指出,人在利用和開發自然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資源的有限性。

沒想到如今的“科學發展觀”早在明代時就有人發現和提出了。

可這麼偉大的著作,在當時卻無人問津。

那時已是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李自成農民起義,關外皇太極自己稱帝,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自然而然,這樣一本由不太出名的落榜閒人編著的不太出名的閒書,無人願意復刻。

有人會問,可以給那些從事生產的農民、工人看啊。

可是,你要知道,在那個時候,農民工人並不識字。

就這樣,《天工開物》一經問世,便陷入尷尬。

後來明朝覆滅,清廷上政。

乾隆時期在編著《四庫全書》,本來《天工開物》有望被收錄,但因為書裡有“北擄”“北夷”字眼,為滿清人士所忌諱,這本書從此被打入冷宮,再也沒有刊刻過。

清朝的愚蠢舉動,導致中國科技進步的希望又一次破滅。

明朝第一科學家宋應星,科舉六考六敗,但鉅作影響了世界的程序

而與此同時,《天工開物》這本書流傳到了海外。

日本江戶時代的人看了,如獲至寶。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讀了後,把它稱之為“權威著作”,他把中國古代養蠶技術措施作為論證人工選擇和人工變異的例證之一。

歐洲當時正在爆發工業革命,但農業生產十分落後。《天工開物》傳到歐洲後,其豐富的經驗直接影響推動了歐洲的農業生產,加速工業革命程序。

而直到民國,中國人才廣泛知道自己老祖宗有這麼一本書。

你說可笑不可笑。

明朝第一科學家宋應星,科舉六考六敗,但鉅作影響了世界的程序

宋應星彷彿預見了未來,在明朝滅亡之際,他毅然歸隱山林。

即使晚年貧困潦倒,也拒不出仕。

他的一腔愛國之情令人感動。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呢?

仔細想來,意為傳承。

人比之天地,不過如蜉蝣一般渺小。

而正是渺小的人類,靠著一代又一代傳承的經驗和知識,探索世界,尋找生命的真諦。

有形之物,終會腐朽,而前輩們積累的經驗,會星火世傳,奮飛不輟。

這也是宋應星寫下這本書的初衷吧。

不知道觀眾有什麼想法,歡迎三連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