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農民起義,多數是來得轟轟烈烈,敗得一塌糊塗?

談起農民起義我想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特別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上,我們經常能夠接觸到古代幾大著名的農民起義。

像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陳勝、吳廣起義,就被歷史學者們稱為是中國古代封建歷史時期,農民起義反對壓迫的開端,由此也能夠看出陳勝、吳廣起義在農民起義戰爭史中,擁有特殊的地位。此外還有劉邦率領的農民起義、北魏六鎮農民起義、黃巢大起義等等。

為什麼古代的農民起義,多數是來得轟轟烈烈,敗得一塌糊塗?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大致維持了兩千多年,而在如此漫長的封建歷史當中,農民起義自然也是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內容。

耕田分配不均,是封建王朝經常出現的問題

在封建社會中,由於地主階級勢力的不斷壯大,特別是地主集團對於土地的兼併愈發嚴重,這使得封建社會初期那種,能夠維持的小農經濟體制難以繼續保持。

比如在隋唐以前,封建王朝一般都會讓農民們獲得自己應有的土地,儘管大部分都無法做到足額,但是卻能夠保證耕者有其田。

為什麼古代的農民起義,多數是來得轟轟烈烈,敗得一塌糊塗?

不過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土地兼併現象的愈發嚴重,到了兩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分配土地已經難以實現,大部分土地都是集中在封建地主的手中。

那麼自耕農的數量大幅度減少,這就意味著佃農的數量急劇上升,就是說封建地主們將自己所能夠控制的土地,以租賃的方式租給沒有土地,或耕地較少的農民耕種,由此透過徵收田租的方式來獲取利益。

當然筆者並不是說在兩宋農村租佃制經濟完全建立之前,封建社會階級矛盾就不尖銳,而是在租佃制經濟建立之後,這種體現在經濟層面的階級矛盾已經愈發凸顯,而與之相適應的便是農民起義的頻率將會急劇上升。

為什麼古代的農民起義,多數是來得轟轟烈烈,敗得一塌糊塗?

農民起義的勝率並不高

在隋唐以前,的確存在這樣的一個現象,那就是農民起義的頻率,沒有隋唐以後的高,同時農民起義的規模也沒有此後的大,造成的影響自然也沒有此後的廣。

不過不可否認是的,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農民起義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封建社會的影響自然也是巨大的。

之前有一個熱點問題,那便是在封建社會當中,農民起義的屢屢出現對於封建社會的發展,究竟起到怎樣的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消極的都存在?

為什麼古代的農民起義,多數是來得轟轟烈烈,敗得一塌糊塗?

筆者認為或許二重影響都是存在的,因為農民起義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就證明當時的政治、經濟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這種不合理肯定是侵犯了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造成了極為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如此廣大農民只有透過暴力革命的手段,才能夠衝破這種不公平的枷鎖,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和社會環境。如此一來,農民起義的出現是為了能夠建立起令農民滿意的社會。

與此同時,隨著農民起義的爆發,封建王朝統治者一方面會採取武力方式鎮壓,同時也會反思自己在王朝治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

為什麼古代的農民起義,多數是來得轟轟烈烈,敗得一塌糊塗?

如果王朝不幸被農民起義推翻的話,那麼新建立的王朝統治者,自然會吸取前朝的教訓,不過按照農民起義的結局來看,失敗的農民起義幾乎佔了百分之八十。

缺乏統一領導,紀律渙散是農民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

隨著農村租佃制經濟的興起,廣大農民已經不再是自耕農的身份,他們成為了為地主打工,出賣自己勞動力的佃戶。

這種土地分配方式和農村經濟體制的變化,實際上彰顯了封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封建經濟上也展現出了巨大的變革。

而當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封建地主所控制,他們自己的利益被封建地主所剝削之後,封建社會的階級矛盾也就愈發尖銳了。

為什麼古代的農民起義,多數是來得轟轟烈烈,敗得一塌糊塗?

農民群體的龐大性,使得其一旦成為反對當權政府的勢力後,必然會對封建統治者造成巨大的衝擊,這往往也並不是統治者想要看到的,但由於封建社會存在這種天然的尖銳階級矛盾,農民起義始終都是無法避免的。

農民起義軍往往能夠依靠其龐大的隊伍,對封建王朝和當時不公平的社會造成猛烈的衝擊,因此對政府形成巨大的威脅。

但是由於缺乏統一的領導、組織機構渙散以及軍隊作戰的不成熟,這使得數十萬的農民起義軍往往面對幾萬官軍鎮壓之時,經常會處於明顯的劣勢,這也是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頻率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