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其實不是,它才是最可能成國語的

在大學期間,宿舍舍友通常都是來自

五湖四海

我們都知道中國語言種類也是極其豐富的,那麼毫無疑問來自各地區的人肯定有自己不同的方言。

試想如果每個人使用自己當地方言交流,那互相之間肯定會一臉茫然,這就會直接導致溝通困難。但如果使用普通話交流,就很少會出現無法溝通情況。

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其實不是,它才是最可能成國語的

再想象一下:

古代來自各地的才華橫溢的人聚集在朝廷上,使用他們各地方言向皇帝彙報資訊。皇帝坐在上面時也只會感到困惑。早朝根本無法繼續進行,大臣們也自然不會有共同意見。

因此,

最早通用語言“ 雅言”出現了

。據推測,古代普通話是以古河洛語(今洛陽話)為標準發音的。原因是在古代的五皇帝時期和夏,商,周時期。華夏祖先的主要活動中心是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夏,商,周都建在中原,以洛陽為中心。

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其實不是,它才是最可能成國語的

相傳春秋時期,

孔子還用洛陽雅言來教書。

秦漢時期的國語也是“洛語”

,也被稱為“正音”,“雅言”和“通語”。但是,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首都是咸陽。除了其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等外,秦朝漢語的通用語言是什麼?

許多學者透過研究發現,秦朝的通用語言很可能是“粵語”。更準確地說,廣東話的出現與秦朝的統一有很大關係。如今粵語起源有多種說法,有說來源於中原北部。也有說起源於楚語。

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其實不是,它才是最可能成國語的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和他的大臣們討論了摧毀楚的計劃。 “戰國四大將軍”之一王翦說“沒有60萬人是不行的”,但著名將軍李信則認為只要20萬人就可以凱旋而歸,因此秦王政派出20萬大軍隨李信和蒙恬進攻楚國,但是他們以慘敗告終。

因此,秦王政就親自邀請王翦,並請王翦帶來60萬軍隊進攻楚國。在拿下了面積最大的楚國之後,王翦南下征服了百越,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王翦在秦統一大業一半時。迅速勇敢撤退,所以獲得善終。

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其實不是,它才是最可能成國語的

秦完成統一大業後,秦始皇派遣屠睢將軍和50萬人進攻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佔領了嶺南,然後秦朝在嶺南建立了三個郡,成千上萬的秦軍也駐紮在嶺南,在這裡繁殖後代。

從地圖上還可以看出,嶺南地區深受楚文化的影響,秦軍突圍嶺南後,中原人民也不斷向嶺南遷移,從而促進了粵語的刻板印象。

可以看出秦朝的普通話和粵語是相近的。

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其實不是,它才是最可能成國語的

近年來網上廣泛傳播。民國元年,由於廣東議員佔議會的一半,

因此投票選擇國語時,粵語的票數也很高,但仍然還是差了一票。這實際上是錯誤的。像這樣也有四川方言,陝西方言等錯誤版本。

然而,在1909年,清廷將北平官話定為“國語”,而在民國時期,國語的發音被多次制定。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普通話被確立為國家語言,因此普通話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其實不是,它才是最可能成國語的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語音,以北京官話為基本方言。如今,在某些地方仍可以看到諸如“說普通話,寫規範字”之類的口號。

北京官話的基礎是南京官話,而南京話與五胡亂華南密不可分。

這也是我國一些地區即使彼此相距甚遠也能理解對方方言的原因之一。

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其實不是,它才是最可能成國語的

南京方言也是我國曆史上很長一段時間的官方標準語言。明代永樂年間,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南京話仍是該國的方言。清軍入關後,舊北平話逐漸演變成北京話,也就是雍正六年。

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其實不是,它才是最可能成國語的

但是每個人都知道廣東人是很難學好普通話的。即使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曾經強迫廣東人講標準的北京話,他們都以失敗告終。

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其實不是,它才是最可能成國語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講普通話,但這就像一把“雙刃劍”。

許多孩子不再聽懂自己少數民族的方言了,更不用說會講了。以至於現在很多年輕人回家沒有辦法和家裡的老人溝通,因為他們互相根本聽不懂。這樣的現象已經慢慢普遍化了。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們中國數千年曆史和文化的傳承者。

作為當代的我們學習普通話是必須的,但是如何保護方言呢? 大家有什麼好辦法嗎?可以寫在評論下方。讓我們不僅要在歷史中學習,也要好好愛護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