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兩都巡行制,也是當時當時最高統治者的無奈之舉,沒辦法的事

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改京師中都(北京)為元大都,兩都巡行制正式確立。忽必烈在幾年前就已將都城遷往北京,他原來的都城是上都和林(今蒙古哈拉和林),遷往北京後,他並沒有將舊都棄之不顧,而是每年都要來此住上一段時間。隨著北京被抬升為大都,這種兩地間的巡行有了更重要的政治意義,它標誌著兩都巡行的新制度,最終得以確立。北京是由忽必烈的謀臣劉秉忠主持設計的,作為入主中原統一全國的新都城,遷都到此的忽必烈為什麼不辭勞苦,每年都要往舊都和林走一遭呢?事情得從北京面臨的經濟問題說起。

元初兩都巡行制,也是當時當時最高統治者的無奈之舉,沒辦法的事

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遷都北京後的忽必烈,政治雄心暴露無遺,那就是統一全國。謀臣劉秉忠進言說,統一隻是時間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治理國家,以前是在馬上打天下,今後卻不能在馬上治天下。忽必烈詢問,那該如何治理呢?劉秉忠說,國家和百姓本就來是一個整體,如果想要國家富強,就需要百姓先富強。百姓富強的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開闢田地,重視農業生產。忽必烈說這個不難,他很快下詔說,國家以百姓為本,百姓以糧食為天,今後要以農桑為首。詔令雖然頒行全國,但地方官施行起來,麻煩可不少,遇見麻煩的人是濱州(今山東濱州,在元代和元大都同屬於中書省管轄)知州姜彧。姜彧來濱州上任的時間不長,他很快發現朝廷的詔命,不但沒在濱州實行,反而在朝反方向發展。蒙古入主中原後,很多部隊駐紮地方維持穩定,濱州就是其中之一。因為蒙古士兵的生活習慣和漢人截然不同,平時主要吃的是牛羊肉,而不是糧食,所以對務農的詔書根本不在意。

元初兩都巡行制,也是當時當時最高統治者的無奈之舉,沒辦法的事

蒙古騎兵

蒙古騎兵畫像姜彧來到濱州時,很多蒙古士兵為了養馬侵佔百姓的田地,把原來種糧食的土地都改種牧草。還有一些故意搗亂計程車兵,每次騎馬都會故意損壞莊稼,老百姓到衙門口來找姜彧告狀。姜彧一看這了不得,趕緊給朝廷彙報情況。接到姜彧的奏疏,忽必烈的動作也很快,他馬上派出官員來抓違法亂紀侵佔良田的人,濱州蒙古士兵為了養馬毀佔民田的事情,得到了遏制。濱州養牧馬佔良田的事,雖然得到了暫時控制,但農牧矛盾很快就成了新都面臨的經濟重症。有一天,蒙古官員來給忽必烈彙報,說能不能把京城郊外的土地用來養馬。忽必烈詢問原因,蒙古官員們說,京城養了幾萬匹馬,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牧草,可現在很多地都種了糧食。忽必烈聽了有點動搖,他覺得京城的牧區確實少些。蒙古以弓馬得天下,要說為了種糧食務農,連馬都不養了,也說不過去。於是忽必烈點頭同意,他的謀臣劉秉忠也沒敢反對。

元初兩都巡行制,也是當時當時最高統治者的無奈之舉,沒辦法的事

劉秉忠一生清廉

劉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劉侃,法名子聰,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臺市)人[1],祖籍瑞州。大蒙古國至元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這時候,忽必烈的皇后察必來了,她假裝責備劉秉忠說,你是漢人裡邊最聰明的人,說什麼皇帝都會聽,為什麼不勸他呢?如今京郊的土地已經準備用於屯田了,怎麼能無端改變政策?皇后的話起了作用,忽必烈沉默了一會兒,叫人追回了圈地養馬的命令。蒙古官員要把農地改為牧區,是他們反對農本政策,但京城養馬牧草短缺,也確實是比較棘手的問題,漢人的農業經濟和蒙古的畜牧業之間能不能找到平衡?忽必烈想到了兩全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在大都北京和舊都和林之間每年往返。每年二三月份,北京農時開始的時候,忽必烈就帶著朝臣和軍隊趕往和林,在和林住上半年,在那裡放牧養馬。等到八九月份,北京的農時過去,忽必烈再命人帶著過冬草料返回北京,冬季到次年開春的草料也得到了解決。這樣一來,北京的大部分土地可以用於農耕,而朝臣、軍隊和蒙古貴族跟隨皇帝在農忙時離開北京,也避免了軍隊和蒙古貴族對民間田產的侵佔,對民間農業生產的干擾。忽必烈到和林後,發現每年的巡行不但能解決經濟問題,政治意義也不小。寄居和林的蒙古貴族紛紛參見,忽必烈對其大加封賞,並舉辦各種祭祀活動,大大提升了統治集團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