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靈王在位時期,為實現自己霸業採取了哪些措施?

靈王十一年(前530年),在完成了對淮北汝潁地區的佈局後,楚靈王再次揮師東進,“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徐國在鍾離以東,位於今洪澤湖一帶。拿下徐國,將徹底阻斷吳國透過陸路北上以聯絡北方諸侯國的道路,楚國也將徹底完成對吳國的陸上包圍,確立楚國對吳的地緣戰略優勢。但是次年爆發的叛亂使得楚靈王永遠失去了完成戰略目標的可能。透過觀察楚靈王時期楚國對外發展戰略的執行效果,楚國在這一時期的楚吳對抗中總體處於戰略攻勢。雖然楚國未能在任何一場戰役中重創吳國,反而多次被吳國反擊,但是楚國龐大的國力始終對吳國造成了巨大的戰略壓力。

楚靈王在位時期,為實現自己霸業採取了哪些措施?

楚吳之間的四次戰役

除了棘、櫟、麻之役是吳人主動發起的(為了報復朱方之役),其他三次都是楚人首先發動進攻的。其次,房鍾之役後,楚靈王致力於淮北汝潁地區的佈局,暫緩對吳進攻,而吳人此時也停止了對楚國的軍事行動,直到楚靈王被政變推翻前,吳人都沒有再主動進攻楚國。可以說,在楚靈王時期的楚吳交戰中,雖然楚人未能從軍事上對吳國造成重大打擊,但戰略主動權基本在楚人之手。這與之前的共王、康王時期和之後的平王時期的情形很不相同,那時吳人往往主動進攻楚國,楚人被動防禦、多有失敗。相對的,楚靈王時期的吳國在戰略上基本處於守勢,這在出土史料中也有體現。

楚靈王在位時期,為實現自己霸業採取了哪些措施?

“靈王伐吳,為南懷之行,執吳王子蹶由,吳人焉又服於楚。”“吳人焉又服於楚”並不是楚靈王時期的真實情況,其理由是“吳人焉又服於楚”一句置於“南懷之行”和“執吳王子”之後,應該是這兩件事發生後的結果;但是之後又爆發了房鍾之役,楚人依舊戰敗,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吳人臣服。吳人服於楚並不是楚人南懷之行和執吳王子的直接結果,也不是指吳人主動臣服,而是指楚靈王在位時期對吳國採取的種種措施(包括與北方國家交好、對吳作戰和建設新攻防體系),不斷壓縮吳人的生存空間,使得吳國最後在客觀形勢上被動地形成了“服於楚”的態勢。至於單獨列出南懷之行和執吳王子,只是在敘述時選擇了兩個代表性的事件而已。

楚靈王在執政期間採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

可以簡要概括為:在保證自身統治的基礎上帶領楚國成就霸主事業。一、加強鞏固統治基礎,用人政策多元化。楚康王死後,郟敖即位,任命出身於公子群勢力的公子圍為令尹。手握大權的公子圍抓住郟敖幼弱的時機,透過打擊公族小宗和公子群中的敵對勢力,掃清了篡位的障礙。在篡位為王后,楚靈王警惕於公子群篡位的可能,將令尹、太宰等中樞核心官職交給公族小宗成員擔任,事實上繼承了楚康王扶持公族小宗勢力、將公子群擠出中樞政治核心的統治策略。

楚靈王在位時期,為實現自己霸業採取了哪些措施?

此外,與楚共王、康王時期相比,楚靈王的統治基礎更加多元,其親信臣僚中除了公族小宗成員外,還有非公族成員。為了強化王權,楚靈王還吸收貴族階層外的逃人成為自己的私屬。種種措施,都是為了維護和加強王權,以便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制定和實施積極的對外戰略,東向攻吳,北上爭霸。《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初,靈王卜曰:‘餘尚得天下!’不吉。投龜,詬天而呼曰:‘是區區者而不餘畀,餘必自取之。’”帶領楚國成就霸主事業,是楚靈王最根本的政治目的。由於東方的吳國對楚國形成了軍事上的牽制,使楚國無法全力北進,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楚靈王把打擊吳國作為楚國對外發展的第一步。

楚靈王在位時期,為實現自己霸業採取了哪些措施?

為此,靈王首先致力於與晉、鄭、宋等國保持和平關係,為集中力量對吳作戰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避免兩線作戰。楚靈王三年(前538年)到五年(前536年),楚國先後與吳國進行四次戰役,未能從軍事上有效打擊吳國。靈王七年(前534年)至十年(前531年),楚人在淮北汝、潁流域大規模滅國、遷人、設縣和築城,致力於加強對該地區的直接控制,隔斷晉、吳交通,建立新攻防體系,為接下來降服徐國、完成對吳戰略包圍做好準備。楚靈王為什麼會因叛亂而最終失敗呢?主要有兩個原因:根本原因是楚靈王的政策措施過於激進,觸犯了一大批貴族(包括國內公族和陳、蔡等國公族)的利益,又使得民眾勞苦不堪,不得人心。

楚靈王在位後期犯了不該犯的錯誤

將具有潛在王位繼承權的公子棄疾外放到淮北汝潁地區擔任大縣縣尹,掌握了邊境的重要軍事力量。趁著楚靈王率楚軍主力東向圍攻徐國,與陳蔡等國復國勢力、失勢貴族聯合起來的公子棄疾整合陳、蔡等地軍隊,攻入方城之內,佔據了楚國核心地區。歷代學者對楚靈王多評論為暴君。的確,楚靈王操切的政策執行使民眾揹負了沉重的生活負擔,但也不應該對楚靈王的所有行為“一刀切”。楚靈王在位時期對吳國採取的種種措施(包括與北方國家交好、對吳作戰和建設新攻防體系),不斷壓縮吳人的生存空間,使得吳國最後在客觀形勢上被動地形成了“服於楚”的態勢。這是楚國在靈王統治之前和之後都不曾出現過的局面,也是楚國解決吳國問題最好的機會。楚靈王死後,楚國對吳戰略優勢很快消失。

楚靈王在位時期,為實現自己霸業採取了哪些措施?

吳楚交戰吳勝楚敗的原因:吳楚兩國都處在邊緣國家中原化的程序中,而吳勝楚敗則是因為二者處於中原化的程度不同。楚國發展到平靈時期,“中原化”已深,帶來了巨大的負面效應,國內貪汙成風、階級矛盾激化、尚武精神流失。反觀吳國,正處於“中原化”的初始階段,大量的中原文明湧入,規範了國家的制度,強化了統治秩序,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吳楚兩國的發展歷程上有明顯的強人政治的色彩。國家的發展過於依靠國君的個人能力,忽略了制度的保障和人才的培養。二國同處於強人政治的模式下,吳國君主的個人能力優於楚國君主,在敵對關係中,自然是吳國佔上風。

楚靈王在位時期,為實現自己霸業採取了哪些措施?

結語:

軍事能力的差距。楚國是一個進攻型國家,長期的擴張使其形成了好戰樂戰的性格,所以一直奉行用兵於他國,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略,連都城郢都都沒有高大的城牆。然而吳楚交鋒多是防禦戰,就使得楚國極其不適應。只要楚國向吳國進攻,往往能獲得一定的戰果,而楚國防守則幾乎慘敗。楚國有如此明顯的戰術瓶頸,加之對吳國缺乏瞭解、地形不熟,無法大規模進攻,這就導致了屢敗於吳。而吳國士兵蠻性未退,作戰驍勇善戰,又有伍子胥、孫武這樣的名將訓練和帶領,自然屢戰屢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