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之,《三國演義》中的馬超

歷史上的馬超

《三國演義》中的馬超是一位武藝高強、勇冠群雄的戰將。小說中的馬超形象基本符合歷史原型,作者充分利用了史書中的基本素材,但基於揭示主題、刻畫人物和安排結構的需要,又對史書中的材料進行了篩選、提煉和加工,重塑了這個英雄形象。《三國演義》的成功之處在於既忠實於歷史,又不為史實所束縛,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大膽虛構,從而使主題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鮮明。這不僅增加了小說的藝術審美價值,同時也豐富了作品的文化內涵。

三國亂世之,《三國演義》中的馬超

馬超的初次亮相

對馬超其人,諸葛亮曾有較高的評價,他在給關羽的信中說:“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但在《三國演義》中,馬超的“兼資文武”寫得不多,而“雄烈過人”的一面則被強化了。馬超的初次亮相是在第十回。馬騰、韓遂統領西涼人馬討伐李、郭汜,兩軍對陣,“只見一少年將軍,面如冠玉,眼如流星,虎體熊臂,彪腹狼腰;手執長槍,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來將正是馬騰之子、年方十七歲的馬超。這位少年英雄出場上陣,戰不數合,一槍將對手王方刺於馬下,接著又生擒另一戰將李蒙。

三國亂世之,《三國演義》中的馬超

馬超為報父仇

第五十八回,馬超為報父仇,興兵雪恨,發二十萬西涼大軍與曹操作戰。這時曹操立刀門旗下見到的馬超是:“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細膀寬,聲雄力猛,白袍銀鎧,手執長槍,立馬陣前。”只看得曹操暗暗稱奇。更奇的是,渭橋六戰,馬超殺得縱橫天下的曹操割須棄袍,幾乎喪命。從此,馬超之勇天下皆知。第六十五回,馬超為救劉璋來到葭萌關,劉備在關上看到:“門旗影裡,馬超縱騎提槍而出,獅盔獸帶,銀甲白袍,一來結束非凡,二者人才出眾”,因而讚歎道:“人言`錦馬超‘,名不虛傳!”錦馬超與猛張飛在葭萌關下惡戰數場,不分勝負,最後被李恢說降,主動請纓,為劉備攻取成都,已頑抗了三年的劉璋在城頭上見馬超殺來,“驚得面如土色,氣倒於城上”,終於獻城投降。

三國亂世之,《三國演義》中的馬超

父忠子孝

在《三國演義》裡,整個事件的因果完全被顛倒了,馬騰被害在前,然後才有馬超興兵雪恨之事。從藝術的角度看,這種改動應該說是十分成功的。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是以孝為先的,馬超冒然出兵,陷父親及全家於死地,這是不孝、不智之舉,作為一個英雄,這顯然是不完美的。羅貫中顛倒因果,使馬超集國仇、家恨於一身,因此不顧一切地起兵復仇,即使大敗而逃也能得到人們的同情和理解。同時,這樣的改動也使馬超形象發生了質的變化,父忠子孝,一門英烈,均可流芳百世。

三國亂世之,《三國演義》中的馬超

具體情節結構和歷史事件相結合

歷史小說創作的一個基本美學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史實與虛構的關係, 從古至今 ,學者們對《三國演義》的評價也多著眼於此 ,由於側重點不同,對作品的總體評價也千差萬別。筆者以為,評價一部歷史題材小說 ,不應過分拘泥於史料的真實 ,在尊重歷史的同時也要考慮作者的意圖 ,即作品要表現怎樣的思想和情感。正如美國曆史學家海登·懷特所言 :“如何組合一個歷史境遇取決於歷史學家如何把具體的情節結構和他所希望賦予某種意義的歷史事件相結合。這個作法從根本上說是文學操作 ,也就是說,是小說創作的運作。”

三國亂世之,《三國演義》中的馬超

小說家應該重視史料

小說家應該重視史料, 但作為文學“運作” ,更應重視對史料的篩選和加工 ,以便將零散的史料提煉成富有文學性的情節 ,而情節的優劣則要看是否有利於揭示主題 ,有利於人物形象的塑造 ,有利於小說結構的安排。在這些方面, 《三國演義》的嘗試無疑是成功的。《三國演義》的感情基調是“擁劉反曹” ,這是小說情節、敘事結構發展的內在動力, 也是作者提煉情節所依據的主要標準。馬超是劉備集團的重要將領, 又和曹操發生過直接的矛盾衝突 ,因此, 作者在塑造馬超形象時就緊緊抓住馬超與曹操的衝突大做文章 ,在史書記載的基礎上添枝加葉,讓曹操一再出乖露醜。

三國亂世之,《三國演義》中的馬超

馬超的驍勇

這些情節的安排, 既突出了馬超之驍勇 ,又達到了貶曹的目的。對馬騰之死的處理效果則更為明顯。如果按歷史的本來面目來寫, 馬騰在困境中投靠曹操, 曹操封以官爵, 以理相待 ,這本是能容天下英雄、氣度恢弘的表現 ,因為馬超造反而處斬馬騰,雖然誅三族之舉過於殘忍 ,但畢竟有一個合法的理由。若據實寫出,顯然不符合作者的創作意圖。那麼。讓曹操設計誘馬騰來京而後加害 ,這不僅給馬騰戴上了忠義英雄的光環, 同時也強化了曹操奸詐、狠毒的性格特徵。

人物塑造

在人物塑造方面,《三國演義》最常用的方法是“性格強化法”,即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捨棄人物性格中的其它方面,專門突出強調其某一個特點,不惜用濃墨重彩加以誇張、渲染,把這一特點發展到極端,如曹操之奸、劉備之仁、諸葛亮之智、關羽之義等。這種方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因而塑造出來的文學形象生動、鮮活,易於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塑造馬超形象時這種方法也得到充分體現,如前所述,小說中主要突出的是馬超之勇,作品透過一系列戰鬥場面的反覆渲染,使這一性格特徵得到了強化,而要達到這種效果,僅靠史料的記載顯然不夠,於是作者充分發揮想象。

三國亂世之,《三國演義》中的馬超

馬超的形象更為高大、清晰

正如黑格爾所言:“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想象的活動” ,作者的合理想象彌補了史料的不足,也使史書中抽象的記述形象化了,“許褚裸衣鬥馬超”、“馬超大戰葭萌關”,這些情節都沒有歷史根據,但長期以來卻成了馬超傳奇式故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它們象一座座浮雕,使馬超的英雄形象顯得更為高大、清晰。衡量情節是否成功的另一個標準是是否有利於敘事結構的安排。《三國演義》結構宏偉、精密,波瀾起伏,線索縱橫交織,矛盾錯綜複雜,情節緊張曲折,扣人心絃,這種效果的取得與作者對情節的精心提煉也是分不開的。如馬騰之死,史書中對此沒有詳細記載,但在小說中卻生出不少波瀾。馬騰兵臨城下,不寫曹操譴將迎敵,卻讓他先派門下侍郎黃奎去勞軍,這是一波。

結語

偏偏黃奎又是忠義之人,因此不但沒有按曹操之命行事,反而和馬騰結交,密謀殺曹,這又是一波。不料黃奎乘醉回家,卻被其妾套出實情,而且當夜就報知曹操,這又是一層波瀾。一夜之間,竟生出無數變化,處處在意料之外,又處處在情理之中,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要之,情節是小說最為重要的要素之一,沒有情節也就沒有小說。作為歷史小說,組織情節的主要手段就是對歷史素材的篩選和提煉,《三國演義》的成功之處在於,在情節提煉方面既忠實於歷史,又不為史實所束縛,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大膽虛構,從而使主題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鮮明,敘事結構更完整,情節更精彩、曲折,這為後世歷史題材小說的創作提供了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