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的崛起:無為而治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宣王在徐州相互稱王,史稱“徐州相王”。

訊息傳揚開來,周天子倒是沒有生很大的氣。也或許周天子也很生氣,只是沒人在意他。

楚國的崛起:無為而治

不管周天子生氣沒生氣,反正倒是把楚威王氣得不行。

楚威王大腿一拍:這還了得!

擱著魏王和齊王看來,楚國簡直就是皇上不急太監急,周天子都沒說什麼,你楚王較個什麼勁兒。

楚王有意見,而且意見很大,因為感覺自己稱王的專利被侵權了。

楚國,那可是八百多年前就稱王了。不對,比八百年更早,仔細算起來,楚國可是從公元前886年就稱王了,到今天快三千年了。

相比於齊國和魏國稱王的時候,那也是五百五十多年以前,比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的時間還長。

楚國的崛起:無為而治

從那時候起,江湖上一直以來只有兩個王,一個是周天子,一個是楚王。雖然楚王叫自己是王,名義上與周天子平起平坐,但內心也還是尊奉周天子,也向天子納貢。

這就相當於一副撲克裡面有兩張王:一個大王,一個小王。

這樣的格局維持了五百多年,慢慢的大家也就習慣了,不跟這個南方的野蠻民族計較,也就默認了這個情況。

魏國和齊國相互稱王,這下江湖上又多了兩個王。

這麼一來,天下總共就有四個王了。

那怎麼能行,就像一副牌裡面怎麼能有四個王?

想想也是好笑,楚王自己的這個王,也是自己給自己封的,結果現在又跑來對別人說三道四。

反正楚王就是不舒服,於是決定討伐一下。

不過那可是齊國,戰國時代四大強國之一,是說打就打的麼。

還真是想打就打。

如今的楚威王,已經有了足夠任性的資本。

如今的楚國,不再是百年孱弱之楚國。它重新強盛了起來,彷彿回到了楚莊王的那個時代的榮耀。

吳起變法之後,經過楚肅王、楚宣王、楚威王三代的勵精圖治,換來了如今楚國的強盛。

吳起:最後的禮物

五十年前,吳起從魏國出走,來到楚國,受到楚悼王重用。從此之後,吳起的變法讓楚國面目一新。

可惜的是,吳起的變法只堅持了六年。等到楚悼王一死,吳起被反對變法的力量殺害,最終導致新法的廢除。

不過,吳起在死之前,用他的智謀,為楚國獻上了變法的最後一份禮物。

楚國內部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源於宗室的權力太大,從而導致朝局內鬥不斷。吳起決定用他的死,來幫助楚國國君剷除這些宗室。

楚悼王突然病逝,吳起從前線趕回都城料理後事。飽受打壓的舊貴族,借悼念楚悼王的機會,對吳起發起突然襲擊。

楚國的崛起:無為而治

吳起知道自己性命難保。在臨死之前,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之上,大喊“群臣亂王”。這些復仇的貴族,用亂箭射殺吳起,同時也射中王屍。

即位的楚肅王下令,把箭射楚悼王屍體的貴族統統依法懲處。按楚國的法律,凡用兵器觸到國王屍體的,一律處死並罪及三族,總共七十多家貴族被一網打盡。

楚國內部的傳統利益集團權貴勢力被一掃而光,改革的最大障礙被消滅。

吳起用他的死,為楚國的變法送上最後一份禮物。

楚宣王:無為而治

問題來了,吳起的變法不是失敗了嗎?楚國是怎麼強盛起來的呢?

聚精會神抓生產,一心一意搞建設。

對於楚國這樣的大國,最好的方法,就是啥也不做,順其自然。

楚宣王採取的,就是主動性的息兵養民。

外交上,聯趙抗魏。

軍事上,開拓巴蜀。

內政上,息兵養民。

總之,就是用最小的代價來維持楚國和平穩定的局面,讓楚國和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在這種政策之下,楚國逐漸壯大。

於是當齊國、魏國、趙國、韓國打得一塌糊塗之時,楚國在一旁看熱鬧,啥都沒幹。

除了偶爾趁別人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偷偷出兵佔點便宜,基本沒有大規模的用兵。

這麼一來,楚宣王在位三十年,卻感覺沒有什麼故事可以說道。

沒有事情,就是最好的事情。

楚威王:有故事的人

經過父親楚宣王三十年的韜光養晦、休兵息民,此時的楚國已經是兵強馬壯、糧草充足。

楚威王即位,他繼承了楚宣王“息兵養民”、“聯趙伐魏”、“開拓巴蜀”的戰略,把楚國國勢發展到最強。

楚威王,是個有故事的人。

楚國的崛起:無為而治

- 1 -

楚國霸業初成

楚威王時期,是楚國的鼎盛時期。

當時的楚國,佔據了中國南部的半壁江山。楚國的版圖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五嶺,北至汝州、穎州、沂州、泗州,囊括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

楚國採取的策略是“主動的修養生息”。雖然是在休養生息,不過該打的還得打,需要時刻保證軍隊的戰鬥力。

如果不出去打仗,怎麼知道自己到底是強還是弱呢?一百多年之前,“弭兵之盟”之後,楚國由於內亂而衰落,落後就要捱打的教訓依然在眼前閃現。

剛好,這就來了一個機會。

- 2 -

威王PK威王

齊威王與魏惠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王位,史稱“徐州相王”。齊國和魏國互認老大,並相約把矛頭對準楚國。

為什麼要對準楚國?那是顯然的。

秦國在西邊,跟齊國並不接壤,那是魏國的後院兒,況且誰也惹不起秦國。

趙國和韓國,一方面跟魏國是祖上三代的好兄弟,另一方面也是齊國的盟友。

至於北邊的燕國,一方面當時還太弱,不值得去關注,況且燕國是齊國的後院。

所以為了尋找共同的敵人,只能把矛頭對準楚國。

齊威王和魏惠王相互稱王,還把矛頭對準楚國,這可把楚威王氣個半死。

要知道,那個時候,江湖上只有兩個王,就是周天子和楚威王,可以看做是“大王”和“小王”。你們一起稱王,這麼一來,天下豈不是有四個王了?

巧合的是,齊國和楚國這兩位同時代君王的諡號,還都是“威王”。

楚威王深深地感覺到被傷害了。倒要看一下誰才是真正的威,誰又是“狐假虎威”。

第二年,楚威王親率大軍伐齊,在徐州大敗齊軍。在這場“威王對威王”的對話中,楚威王大獲全勝。

- 3 -

楚威王與蘇秦

楚威王不僅有脾氣,也有大略。

同一年,蘇秦為了推進他的“合縱抗秦”大戰略,來到楚國,見到了楚威王。

蘇秦曰:“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

楚威王曰:“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

蘇秦一個勁兒的誇楚國牛,可以和秦國競爭江湖老大。但是楚威王顯得比較謙虛。

可以看出,楚威王對於形勢的判斷還是很準確的。雖然楚國戰勝齊國,國力也蒸蒸日上,但比起秦國來,還是要稍顯弱勢。

楚威王對於自己的實力以及天下大勢的判斷是清醒的,於是楚威王決定支援蘇秦合縱抗秦的戰略。

- 4 -

楚威王與羋月

楚威王自己也不曾料到,他後來成為了秦王的姥爺。

這個機會,源自於楚威王心愛的女兒——羋月。

楚國的崛起:無為而治

在真正的歷史中,羋月並不是楚威王的女兒。只是為了嫁給秦惠文王,羋月才認楚威王為父親,被封為公主。

羋月的祖上也算是楚國貴族,但此時已經隔了很多代,估計八竿子都打不著了。

羋月家裡的條件不好,這一點從她和弟弟魏冉的姓上就看得出來——她姓羋,弟弟姓魏,這要從羋月的母親開始說起。

羋月的母親先是嫁給羋月的爸爸,生了羋月。後來羋月的媽媽跑到了魏國,嫁給一個魏國人,又生了個弟弟,這個弟弟叫魏冉。後來羋月母親又從魏國跑了回來,帶回了弟弟魏冉。

估計也是家裡揭不開鍋了,羋月出嫁到秦國時,魏冉就直接當做陪嫁的奴才去了秦國,因為姐姐羋月去了秦國畢竟是做秦王的小老婆,至少可以好吃好喝。

即使八竿子打不著,羋月也是代表楚國的,要嫁給秦惠文王當小老婆。於是羋月被楚威王認作女兒,於是這才成了公主。

這其實是一段歷史的插曲。

歷史的發展,如同蝴蝶效應。非洲雨林裡的蝴蝶扇一下翅膀,不知道在幾千公里外的地方,哪塊雲彩會下雨。

羋月本來只是秦惠文王九個老婆中的一個,她的名分是“八子”。雖然“八子”的意思並不是說排名第八,但也是比較靠後的排位。

楚國的崛起:無為而治

正常情況下,作為後宮佳麗三千的普通一員,輪不到羋月的兒子繼承秦國國君的位子。正因為他的兒子嬴稷不受重視,於是被派到燕國去做人質。

歷史就是這麼巧,出現了非正常情況。

秦惠文王去世之後,秦武王繼位為秦國國君,本來也是雄才大略的一個帝王。三年之後,攻打韓國獲勝之後,竟然跑到周天子那裡去舉鼎,結果被鼎砸死了。

周天子的鼎,那是隨便能碰的嗎?就連當年的楚莊王,也只是小聲地詢問了一下鼎的重量。

後來即位的秦昭襄王,正是羋月的兒子。由於秦昭襄王年幼,羋月便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后,史稱“秦宣太后”。

這樣一來,楚威王竟然成了秦昭襄王的姥爺。

莊子:無為而治

與楚威王發生交集的,還有逍遙的莊子。

楚國的崛起:無為而治

莊子當時正在隱居。楚威王派人去請莊子出山,幫助他治理國家。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

二大夫餘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與其成為被供奉在廟堂之上的神獸,莊子更情願做一個在水中自由地搖尾巴的小烏龜。

莊子雖然沒有出山,但他的理念卻在楚國得到了貫徹,那就是“無為而治”。

梳理楚國崛起的歷程,並沒有波瀾壯闊的改革,沒有名垂青史的名相、名將,也沒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地域廣闊、物產豐富的楚國,只要不折騰、不內亂、息兵養民,慢慢的就會強大起來。

無為,也是一種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