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掃北印度的王玄策連列傳都沒混上一篇說明了什麼?

初唐時的歷史人物王玄策作為一個孤膽英雄而廣為人知,還是當今網路時代到來以後的事情。在傳統史家的眼裡,他一直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他作為一個使者在遙遠的天竺達成的功績也並不值得倡導。所以,只憑王玄策那低品階的官職,他甚至沒有資格在正史上享有一篇單獨的列傳,關於他的事蹟不過散見於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中的隻言片語而已,但這些模糊的記載卻又是確鑿無疑的,因為他得到了近年來在日喀則發現的唐代碑文的證實。

橫掃北印度的王玄策連列傳都沒混上一篇說明了什麼?

比起東漢時“投筆從戎”、氣壓西域的班超來,有著相似經歷的王玄策無疑是寂寞的,儘管他曾將中原王朝的聲威推行到華夏文明從未波及的區域,其意義甚至超過了班超在西域的經營。隋朝到初唐的時候,印度北部區域正處於著名的戒日王統治的時期,這位印度歷史上罕見的雄主經過四十年的東征西討,將包括整個北印度在內的半個南亞都納入自己疆域之中,不過王玄策作為唐太宗派出的使節團正使第二次到達印度時,恰好碰上了戒日王駕崩後的大混亂。

橫掃北印度的王玄策連列傳都沒混上一篇說明了什麼?

此時權臣阿羅那順篡位成功,並且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居然主動攻擊大唐使團,王玄策和他的助手高師仁被生擒。後來性情堅韌的他從牢籠中設法逃離了出來,而且歷經千辛萬苦逃到了泥婆羅國,這個古國就是現在的尼泊爾,此時作為吐蕃的盟友和大唐也保持著不錯的關係,而透過它王玄策又上書此時吐蕃的統治者松贊干布,要求借兵去天竺懲戒犯下惡行的篡位者。在兩國君主的支援下,由吐蕃和泥婆羅人組成的聯軍被置於王玄策麾下,開始進軍印度。

橫掃北印度的王玄策連列傳都沒混上一篇說明了什麼?

這支軍隊數量並不多,泥婆羅人有約七千、吐蕃人可能只有一千多人,但事實證明古代印度不愧是人見人欺的戰五渣,王玄策指揮聯軍連破阿羅那順組織的叛軍,頓兵其都城之下,而且很快破城而入,最後乘勝追擊逃跑的阿羅那順並將其生擒,完成了“一人破一國”的空前壯舉。戰後北印度再度陷入分裂之中,阿羅那順和其家族被帶到長安,向太宗皇帝請罪,他的塑像一直作為向大唐俯首的異族君主的代表安置在唐太宗的陵墓之前。

橫掃北印度的王玄策連列傳都沒混上一篇說明了什麼?

這次中印交往歷史上的大事件,卻在兩個國家的史料上都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印度人是由於他們一貫對史料記載漫不經心的態度,而中國史家淡化王玄策的功績又有什麼原因呢?從戰後的封賞看,王玄策不過得到一個朝散大夫的五品官銜,而且之後也並沒有受到特別重用,除了他在高宗時又曾再次出使天竺外,我們對他後來的經歷一無所知。這表明是大唐朝廷有意淡化了這一事件,因為這其中吐蕃人的參與讓事情複雜化了,而盛唐時吐蕃正是唐朝的主要競爭對手,如果大力弘揚王玄策的功績的話就不得不牽涉到吐蕃,這對唐朝的拓展會產生不利影響。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史海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