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武公在位第十年說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為避犬戎之禍,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洛邑在原先都城鎬京的東邊)。

自平王始,至周朝末代君主周赧(nǎn)王,東周時期,王室衰微,周天子名存實亡,諸侯並起,強的諸侯國兼併弱的諸侯國,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相繼登上歷史的舞臺,那時候的周天子有點今天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國家元首的味道,有這個名譽,但是並無實權。

周平王作為東周歷史上的第一代君主,在其外公和秦國等幾個諸侯國的護送下東遷至洛邑,因為他的外公親自引狼入室,帶著繒國和犬戎入周殺了平王的父親周幽王,使得周平王揹負上了間接害死自己親生父親的罪名。

周平王在位共五十年,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即位,為什麼這裡要著重提一下魯隱公呢,因為《左傳》是從魯隱公元年開始記錄的,從這一年開始,我們就可以很方便地把《史記》和《左傳》兩本書參閱著一起看,方便我們更加全面更加立體地去讀史,去了解當時的情況。

從鄭武公在位第十年說起

鄭伯克段於鄢

魯隱公元年五月,鄭莊公的弟弟從鄢(yān)地出逃到了共(gōng)地,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說來話長,這事得從快四十年前的鄭武公在位第十年說起。

鄭武公,姬姓,鄭氏,名叫掘突,是周厲王的孫子;鄭武公的父親鄭桓公,姬姓,單名一個“友”字(是的,鄭桓公的名字連起來唸就是“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和周宣王是兄弟。

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弟弟姬友到鄭國,從此,這一支便以國為氏,開始有了鄭氏。所以“氏”其實就是一個“姓”的分支。

鄭桓公在位期間遇上了周幽王時代,最終也和周幽王一起命喪犬戎之亂。鄭國人便立了鄭桓公的兒子為國君,也就是鄭武公。

從鄭武公在位第十年說起

鄭武公在位十年,娶了申侯的女兒為妻,歷史上稱之為“武姜”。

大家注意下,武姜,其實是一個諡號,也就是和“鄭武公”一樣,是死後人們對他們的稱謂,我們這裡為了敘述方便才直接拿諡號稱呼他們。武姜,這個諡號的構成,第一個字是她夫君的諡號“武”,第二字是她孃家的姓“姜”。

武姜生大兒子鄭莊公的時候,難產,雖然最後母子平安,但是古人認為難產是非常不吉利的,所以武姜從那一刻開始便很討厭自己的長子,大概覺得很晦氣,還給他起了個名字叫“寤(wù)生”。“寤生”就是胎位不正,分娩的時候胎兒腳先出來,所以就是難產兒的意思。過了幾年,武姜又為鄭武公誕下一子,名段,因為這一胎是順產,所以武姜十分偏愛小兒子。

從鄭武公在位第十年說起

鄭武公還活著的時候,武姜多次讓武公立小兒子為下一任鄭國國君,但是武公沒答應。

鄭莊公寤生繼位後,武姜又讓莊公把“制”這個地方給段作封地。“制”這個地方,是鄭國的軍事要塞,非常重要。鄭莊公沒有答應。武姜又改讓莊公將“京”地封給段,段因此也被稱為“京城太叔”。

武姜和段母子倆的野心當然沒有止步於此。一方面,段在外面不斷擴大自己的領地,另一方面和母親武姜密謀要奪取哥哥鄭莊公的國君之位,到時候武姜將作為內應,和段裡應外合。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鄭莊公看在眼裡卻沒有作聲。因為他在等,等到有一天,這對母子的所作所為天怒人怨的時候,他才會反擊。

從鄭武公在位第十年說起

鄭莊公二十二年,段果然發動了偷襲,只是他沒有料到自己的哥哥早已有所防備,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段軍潰敗,出逃到自己的封地“京”,京城的老百姓早就對段的倒行逆施看不慣了,紛紛起來響應鄭莊公的軍隊,段無奈只好繼續出逃到鄢地。鄭莊公隨即攻打鄢地,鄢地兵力難以抗衡,段最終出逃到共地,所以歷史上也稱他為“共叔段”,“共”是地名,“叔”表示他是小兒子,“段”是他的名字。

從鄭武公在位第十年說起

料理完自己的弟弟,回到鄭國,鄭莊公見到了要裡應外合謀害自己的親生母親武姜。鄭莊公讓武姜遷居到城潁,並且發誓“不到黃泉永不相見”。

過了幾年,鄭莊公便後悔了,可君無戲言,自己有誓言在先。穎谷這個地方有個小官吏,叫“穎考叔”,他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前去給鄭莊公進獻了個什麼東西,總之鄭莊公很高興,還請他吃了頓飯。吃飯的時候,穎考叔對鄭莊公說要把肉食打包帶回去讓母親也嘗一嘗,鄭莊公便嘆氣說自己也想念母親了,穎考叔給鄭莊公出主意:掘地到黃泉,就可以母子相見了。

從鄭武公在位第十年說起

於是鄭莊公就按照這個辦法,和武姜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