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漢景帝的削藩教程

公元前154年1月17日,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諸侯王發動叛亂,對抗中央,史稱“七國之亂”。

熟悉歷史的同學都知道,此時正是“文景之治”時期,這樣的太平盛世怎麼會發生叛亂呢?

這不得不得從漢高祖劉邦說起。

七國之亂——漢景帝的削藩教程

劉邦奪得天下後反思歷史教訓,他覺得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來拱衛中央是秦朝被滅掉的重要原因。而且劉邦剛得天下,地方的局勢也不是很穩定,為了防止漢朝像秦朝一樣快速滅亡,劉邦決定立幾個劉姓王,一來可以制衡當年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幾個異姓王,二來可以鞏固地方。由於劉邦的兒子們年齡太小,即使分封到地方也發揮不了什麼作用,所以劉邦就從同族的兄弟、侄子中選了幾位封王。其中有一位就是七國之亂的主角——吳王劉濞。

劉濞是劉邦的侄子,年輕時和劉邦一起打過仗,是個猛人。劉邦也是看中了他能打仗這一點,才把他封到了吳楚之地,因為當時那裡民風彪悍,不太服從中央的管束,派猛人去那裡才能鎮住他們。

等到劉邦的兒子,漢文帝登基後,當年的劉姓王已經和漢文帝關係疏遠,感情淡漠。加上漢文帝又新封了不少諸侯王,諸侯王的勢力已經大到威脅中央。漢文帝聽從賈誼(就是寫《過秦論》的那位老哥)的建議,採用了“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的辦法,就是把諸侯王的土地分給他們所有的子孫,讓他們的後代無法集中力量對抗中央。這個策略如果慢慢執行下去,那麼後來可能就不會發生七國之亂了。可是歷史總讓人意外。

一次,吳王劉濞的兒子入朝,陪太子劉啟喝酒下棋。劉濞的兒子打小在吳楚之地長大,性格兇悍、行為放縱,對劉啟不是很尊重。小哥倆兒鬧急眼了,劉啟拿起棋盤就往劉濞兒子頭上砸,結果把人家給砸死了。做人父母的,哪能受得了這種打擊,劉濞把這個仇記在了心裡。

七國之亂——漢景帝的削藩教程

漢文帝壽命不長,四十多歲就去世了,太子劉啟繼位,就是漢景帝。漢景帝要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削藩,大臣晁錯獻上《削藩策》,甘當急先鋒。這個晁錯師從法家,辦事嚴厲、剛直、苛刻、狠毒。景帝重用他,對諸侯王抓的抓,削的削,就像削鉛筆一樣,快速蠶食諸侯的勢力。很快就削到了吳王劉濞的頭上,劉濞本來控制著三個郡,景帝想直接削去兩個。雖然這時的劉濞已經年過六十,但是暴脾氣不減當年。舊仇新怨累積在一起,劉濞要對這個有殺子之仇的皇帝展開報復。他立馬聯絡楚王、趙王、濟南王、菑川王、膠西王、膠東王六個劉姓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頂著再不反抗就要被削沒的共同命運,結成聯盟對抗中央。因為有七個封國的王參與其中,所以叫七國之亂。他們徵集兵眾數十萬,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向長安進發。

七國之亂——漢景帝的削藩教程

編輯 搜圖

漢景帝不愧是一代明君,收到吳王起兵的訊息後並沒有慌了神,而是立刻安排周亞夫、竇嬰等良將率兵去平叛。他還接受了大臣的建議,狠心地殺掉了晁錯,然後派人去和叛軍談判。劉濞等反王沒有因為晁錯被殺而停下反叛的腳步,這就使景帝在道義上佔據了優勢,七國的軍隊已師出無名。

景帝的親弟弟梁王在梁國擋住了叛軍的進攻,但叛軍的攻勢強勁,梁國告急。梁王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認為正面決戰很難取勝,就堅守不出。待叛軍不注意,周亞夫輕兵南下,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叛軍很快沒了糧食,餓著肚子來攻周亞夫的軍隊,結果戰敗。叛軍餓死的餓死,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劉濞也被叛徒殺了。叛軍的主力被消滅,其他反王勢力弱小,很快也被平息,七國之亂就此結束。

漢景帝趁勢繼續削藩,取消了諸侯王的諸多特權,讓諸侯王只有收取封國租稅的權利,而沒有治理權。因此,中央政權的權力大大加強,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諸侯國再也沒有對抗中央的實力。西漢的國力日益增強,為後來漢武帝時期的多年征戰,展大漢雄風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