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經濟思想,在文帝時的境遇是什麼樣子?

關於賈誼重本輕末的建議,漢文帝大體採納並很重視,史書記載,漢文帝在位時期大力發展農業,想要達到天下之民皆著於本的效果。文帝二年,賈誼上疏主張勸民歸農,租蓄糧食之後,文帝便屢次下發重農之詔,《漢書·文帝紀》記載:“春正月丁亥,詔日:‘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民謫作縣官及貸種食未入、入未備者,皆赦之。”

賈誼經濟思想,在文帝時的境遇是什麼樣子?

同年又下詔日:“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群臣農以勸之,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即文帝時的三十稅一,十二年三月詔日,“道民之路,在於務本。朕親率天下農,十年於今,而野不加闢,歲一不登,民有飢色,是從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務也。”所以漢文帝認為勸農政策效果甚微,還需要繼續加大重農力度,於是“其賜農民今年租稅之半”。

十三年春二月甲寅又詔

日:“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六月再次下詔:“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廑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謂本末者無以異也,其於勸農之道未備。其除田之租稅。”將田租全部取消,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也更有利於“勸客農桑”。以上史實可見漢文帝的重農之心,在重農的同時,漢文帝也聽取賈誼的建議抑制末業,抑末以固本。

賈誼經濟思想,在文帝時的境遇是什麼樣子?

他的重農政策對農業的發展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並且有利於經濟的恢復以及政權的穩定。但是對於賈誼要求將銅收歸國有,禁止私鑄的主張,漢文帝並沒有採納。儘管賈誼分析了私鑄的種種危害,並且力陳將銅收歸國有的七福之效,但是漢文帝還是沒有聽取他的建議,事實也證明了賈誼的預見性,後來“吳以諸侯即山鑄錢,富埒天子,後卒叛逆”。這便是允許私鑄產生的嚴重後果。

賈誼經濟思想在武帝朝的實施

賈誼要求收銅於國家、由朝廷統一鑄幣,這一主張雖未被文帝採納,但是卻在之後的武帝時期成為實際的經濟政策。賈誼在文帝時期就己認識到貨幣混亂將給漢朝社會帶來嚴重的禍患,所以他一直強烈要求統治者加強貨幣管理,並提出“法錢”的概念。武帝時期主管財政的大臣是桑弘羊,他在財政經濟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貨幣問題上,他與賈誼的主張相一致,都認為不可以允許私鑄,要實現幣制統一併且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因此,在漢武帝即位後,曾進行過多次幣制改革,就是為了制止私鑄之偽幣流通於市,剝奪富商大賈的財富,增加政府財政收入,達到經濟與政治共贏的目的。

賈誼經濟思想,在文帝時的境遇是什麼樣子?

漢武帝統治時期進行的第一次幣制改革是在建元元年,下令廢除四銖錢,改行三銖錢。在建元五年又罷三銖錢,行半兩錢。由於盜鑄,政府不得不進行新的幣制改革,故元狩四年,漢武帝又進行第三次幣制改革,造白金皮幣以足用,同時下令更鑄三銖錢。白金即銀,皮幣就是以白鹿皮作幣,白金皮幣因不合理在日後均被廢除。一年後,漢武帝進行第四次幣制改革,“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鎔焉。”這次改革使鑄錢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將從前的一面有文改為背面也要加鑄一道邊,有利於防止盜鑄,但由於是令郡國鑄錢,而郡國官吏又多鑄奸錢,問題依然存在。

賈誼經濟思想,在文帝時的境遇是什麼樣子?

因此,漢武帝在元鼎元年又進行第五次幣制改革,發行赤側錢,但最終還是被廢除。元鼎四年,“悉禁郡國毋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前所鑄錢皆廢銷之,輸入其銅三官。而民之鑄錢益少……”:至此,國家才將銅收歸中央,控制了鑄幣權,盜鑄現象也得到基本制止,有利於解決當時政府的財政危機,穩定國家的經濟生活,並且沉重打擊了各諸侯王及富商大賈,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其成果不可小視。

賈誼經濟思想,在文帝時的境遇是什麼樣子?

漢武帝下令鑄造的三官錢,其性質就是賈誼所說的“法錢”,漢武帝時的這一經濟政策又與賈誼的主張如出一轍,施行後取得的效果也與賈誼當時的想法不謀而合。如此高度一致絕非偶然,關於貨幣問題,有學者也是這樣描述的:“直到武帝元鼎年間,才把收銅鑄幣的建議付諸實施,長期存在的幣制問題始得以比較妥善的解決,而賈誼的首議之功卻是不可抹煞的。’因此,武帝時的這一經濟政策受到了賈誼的影響。

賈誼民族思想

西漢初年,特殊的社會背景使黃老思想佔據主導地位,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但同時也滋生了大量社會矛盾,並且日益尖銳。然而多數人認為“天下己安己治矣”,賈誼卻察覺到了種種矛盾,並且他認為這些矛盾內外交錯,除了針對內部矛盾的一些對策外,他還有自己的一整套民族思想,其內容主要針對匈奴問題,對之後朝代民族政策的制定也有指導性作用。因為關於賈誼各方面思想的書籍及文章數不勝數,且他思想內容本身並非本文重點,所以關於他的民族思想就分三個方面大概介紹一下。

賈誼經濟思想,在文帝時的境遇是什麼樣子?

大一統的首足觀

賈誼認為,理想的政治形態應該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統治的政治形態,皇帝處於國家政治結構的頂端,是政治的核心。他在上書漢文帝時說:“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夷狄徵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首與足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漢王朝與蠻夷戎狄的關係,二者緊密聯絡,缺一不可,但他認為“蠻夷皆屬於漢”,二者有嚴格的尊卑秩序,漢天子處於主體地位,漢政權具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

賈誼經濟思想,在文帝時的境遇是什麼樣子?

但是現實與賈誼的主張恰好相反,在漢初,由於中原王朝經歷了秦末農民戰爭以及楚漢之爭的長期戰亂,經濟凋敝,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不得不將重心放在休養生息、恢復社會生產上,匈奴趁此機會不斷壯大自己實力,漢邊境被侵擾的現象時有發生。“白登之圍”後,漢政府不得不實行妥協政策,定期向匈奴獻絲帛糧食等物,推行和親。孝惠、呂后以及到文帝時期,都採取這種妥協政策以保邊境之安寧,但匈奴並沒有因此罷休,侵略行徑仍時有發生。

結束語:

賈誼認為這種做法是嚴重的本末倒置,長此以往匈奴之患將永無盡頭,他責問漢文帝:“匈奴侵甚、侮甚,遇天子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無已也。以漢而歲致金絮繒縲,是入貢職於蠻夷也。顧為戎人諸侯也,勢既卑辱,而禍且不息,長此何窮!陛下胡忍以帝皇之號特居此?”賈誼認為這是莫大的恥辱,這種局勢亟待扭轉,漢王朝“首”的位置不容顛倒,必須由“首”支配“足”,重新樹立漢朝的絕對權威。所以,他提出了兩個自認為有效的解決辦法,設定屬國以及“三表”“五餌”的戰略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