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移至鄄城,分開部署,分兵駐守沿河津要

曹操佔據兗州後將治所向北遷移到鄄城(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鎮),該地處於兗州北境,瀕臨黃河南岸。河水又東,逕鄄城縣北,故城在河南一十八里,王莽之鄄良也。狁[兗]州舊治,魏武創業,始自於此。河上之邑,最為峻固。鄄城是溝通山東半島與河北平原的交通樞要,又有道路向西通往中原的核心地帶洛陽,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一直受到政治家的關注,成為諸侯來往會盟的地點。顧祖禹稱鄄城:春秋時衛邑。莊十四年,齊桓公會諸侯於鄄。十五年,復會於鄄。又十九年公子吉及齊侯、宋公盟於鄄。襄十四年,衛獻公如鄄,出奔齊。哀十七年,晉伐衛,衛人出莊公而與晉平,既而衛侯自鄄人是也。戰國時為齊邑。

​曹操移至鄄城,分開部署,分兵駐守沿河津要

威王八年趙伐齊,取鄄

宣王八年,與魏惠王會於鄄。又王建末,即墨大夫謂三晉大夫不便於秦而在阿、鄄之間者也。《史記趙世家》‘成侯十年攻衛取鄄’,即此。漢置鄄城縣,屬濟陰郡。鄄讀絹。後漢末為兗州治。曹操創業於此。曹操將兗州的統治中心和後方基地設定在鄄城,他的家小也駐在鄄城。初平三年(192年)冬,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隨後將軍隊主力調往鄄城附近休整待命。初平)四年春,軍鄄城。為什麼曹操不將州治和根據地選定在兗州中心地帶的昌邑,而是置於州境北界較為偏遠的鄄城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曹操移至鄄城,分開部署,分兵駐守沿河津要

其一,鄄城臨近河北,容易獲得袁紹的支援。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在許縣建都,袁紹即提出要求,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因為鄄城是袁紹勢力影響和控制的地區。曹操此時兵力雖有顯著擴充,但是仍然不能和袁紹相比。(袁)本初擁冀州之眾,青、並從之,地廣兵強,而曹操初臨兗州四戰之地,多方受敵,情況危急時還需要盟主袁紹出兵援助。例如,董卓把持的東漢朝廷並不承認曹操兗州刺史的職務,而另任命了兗州刺史。初平四年(193年)四月,詔以京兆金尚為兗州刺史,將之部。金尚在袁術軍隊的護送下到兗州赴任,當時袁術佔據南陽,南陽戶口數百萬,因此勢力強盛。

​曹操移至鄄城,分開部署,分兵駐守沿河津要

袁術大軍進人陳留郡境後,曹操認為孤軍難敵,故請求袁紹發兵援助。太祖與紹合擊,大破術軍。術以餘眾奔九江。後來,興平元年(194年)張邈、陳宮等聯合呂布發動叛亂,曹操屢遭失敗,形勢非常嚴峻,也是得益於袁紹出兵相助,才脫離了困境。謝承《後漢書》雲:操圍呂布於襥陽,為布所破,投紹。紹哀之,乃給兵五千人,還取兗州。袁紹《檄州郡文》也追述了此次救援戰鬥。說曹操躬破于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幕府唯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赴徵,金鼓響震,布眾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任。曹操此時境況窘迫,還因為遇到天災,被迫裁減士眾。是歲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乃罷吏兵新募者。

據程昱所言

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能戰之士,不下萬人。曹操僅憑這點兵力是無法與呂布及兗州大部分郡縣雄豪抗衡的。另一方面,袁紹有時也需要曹操援助。例如初平三年(192年)冬,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曹操將軍隊主力屯駐在鄄城,既有利於依憑河北的袁紹,也便於及時渡河支援袁紹。其二,昌邑位於兗州腹地,曹操自領兗州牧,雖然當地有豪傑與官員支援他,但是也有不少敵視他的政治勢力。例如張邈、陳宮聯合呂布發動叛亂時,大多數郡縣都予以響應,州部也有不少高階官員直接參與了陰謀叛亂活動。

​曹操移至鄄城,分開部署,分兵駐守沿河津要

兗州諸城皆應布矣。時太祖悉軍攻(陶)謙,留守兵少,而督將大吏多與邈、宮通謀。(夏侯)惇至,其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眾乃定。曹操出身閹宦家族,行為又放蕩不端,故多為士族輕蔑。如陳留名士邊讓,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建安中,其鄉人有搆讓於操,操告郡就殺之。(邊)讓素有才名,由是兗州士大夫皆恐懼。袁紹《檄州郡文》也提到了曹操在兗州政治上的孤立狀況: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戮,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

​曹操移至鄄城,分開部署,分兵駐守沿河津要

曹操對這種形勢應該明瞭於胸,若是將州治定在腹地昌邑,遇到叛亂容易遭到敵兵圍困,且距離河北袁紹較遠而難以及時獲救。移治鄄城背依黃河,則不用擔心來自後方的攻擊,既可以減輕防禦重負,又不會因多方防禦而兵力分散,有利於集中兵力,保障根據地的安全。事後的歷史程序充分證明了曹操遷徙州治的正確性。興平元年四月,張邈等叛迎呂布,郡縣響應,唯鄄城、範、東阿不動。這三座城池均在兗州北境,瀕臨黃河南岸,彼此鄰近又互相依託,後來兗州陷落而它們卻沒有被叛軍攻佔,成為曹操後來發動反攻的基地,這也說明鄄城有利的地理位置是曹操防守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分兵駐守沿河津要

兗州與冀州交界的黃河下游河段自胙城向東北延伸大約有五百里,州治鄄城處於這一河段的中間位置,曹操還在其左右兩側的濮陽和東武陽駐紮軍隊,以保護沿河上下的津渡,達到拱衛鄄城《的軍目事的歷。郡治所又遷回西邊的濮陽,並任命親信將領夏侯惇擔任該地軍政長官。遷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太祖徵陶謙,留惇守襥陽。這是因為襥陽是聯絡大河南北的交通要樞,歷來為兵家關注。肘腋大梁,襟帶東郡。春秋時衛都於此,與齊、魯相雄長。秦末,項羽由此扼章邯。後漢之季,呂布亦爭此以抑曹操。蓋其地濱河距濟,介南北之間,常為津要。曹操因此予以重視,把它當作兗州僅次於郵城的屯兵要鎮。

​曹操移至鄄城,分開部署,分兵駐守沿河津要

東武陽雖然不再是東郡治所,但由於它南扼倉亭津,仍然是河防重地。曹操派遣陳宮鎮守該地,由於陳宮曾盡力擁戴他入主兗州,曹操對其非常感激和信任。如呂布之妻所言,昔曹氏待公臺如赤子。公臺即陳宮表字。在位於倉亭津以南的東阿,曹操委任了和他一同在陳留起兵的棗祇為該縣縣令,屯戍這一要地。棗祇為人忠勇,後來在兗州叛亂時確保東阿不失,為曹操會師平叛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曹操殺邊讓後,兗州出現政治波動和陳官的倒戈。(邊)讓素有才名,由是兗州士大夫皆恐懼。陳宮性剛直壯烈,內亦自疑,乃與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及邈弟超共謀叛操。陳宮準備從東武陽南渡黃河,攻取東阿。但訊息走漏,曹操部下程昱先行一步,遣別騎絕倉亭津,陳宮至,不得渡。昱至東阿,東阿令棗祇已率厲吏民,拒城堅守。

曹操事後下令褒獎

故陳留太守棗祇,天性忠能。始共舉義兵,周旋征討。後袁紹在冀州,亦貪祇,欲得之。祇深附託於孤,使領東阿令。呂布之亂,兗州皆叛,惟範、東阿完在,由祇以兵據城之力也。後大軍糧乏,得東阿以繼,祇之功也。,如前所述,曹操統治兗州時期,基本上是以瀕臨黃河的東郡作為根據地,在沿河一線設定州治和由自己部隊控制的軍事據點。東郡原來是曹操的轄區,官吏將士均為其舊屬,在政治上比較可靠。鄄城雖然屬於濟陰郡,但是與東郡接壤,距離黃河僅十餘里,故亦屬河防要鎮。

​曹操移至鄄城,分開部署,分兵駐守沿河津要

結束語:

主力軍隊在兗州休整時駐在鄄城,或移駐於南邊的濟陰郡治定陶,那裡也是關東地區的交通樞紐,春秋戰國時俗稱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曹操準備向外發動進攻時,就把軍隊集結在此地,以便向周邊出擊。總的來說,他的軍事部署重心偏在兗州北境,沒有在兗州中部設立治所和根據地,這明顯是對原來州治昌邑附近的政治環境不信飪,認為留駐該地存在著較高的風險,所以採取背依黃河的軍事佈局,這樣便於獲得盟友冀州袁紹的支援,也避免陷人四面受困的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