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太學管理:為統治者培養出大批官員和學者,給後代以很大影響

宋代太學學官亦官亦師,身份特殊,既為管理的主體又是管理的客體。加之身負教化士子,為朝廷培養合格的後備人才之重任,是故學官的管理,一直是宋代太學管理的核心。

統觀之,宋廷在對太學學官的管理中,一方面以優厚的利祿功名籠絡其心;另一方面則以嚴密的律令法規約束其身。也即優厚待遇與嚴格要求的統一。宋代太學學官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太學的教師,同時也是國家官僚隊伍中的一員。

宋代官員選任途徑較多,除科舉考試外,還有蔭補、舍選等多種方式。相比較而言,宋太學學官的選拔渠道亦不單一,既有常規的考試、薦舉、舍選等主要途徑,亦有非常規的特例拔擢等輔助方式,可謂靈活多樣。

宋代太學管理:為統治者培養出大批官員和學者,給後代以很大影響

北宋前期,太學學官主要由朝廷或國子監的官員推薦,經考校合格即加以任命。神宗元豐七年,方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學官考試製度。太學學官考試由國子監統一組織,考試的內容為專經的經義,考試合格成績分兩等:上等者任命為太學博士,下等者任命為太學正錄。

南宋時期,太學學官考試又有新變化,考試分為兩場,第一場試經義,第二場試詩賦,合格即被錄用。考中者先擔任州學學官,考察優秀者則提拔為太學學官。完備的學官考試製度,為選拔出德才兼備的太學學官,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但宋代對參加考試的人員有種種規定和限制,加之考試本身,並不能衡量一個人真正的才識水平,使得考試選拔也存在著不足。

宋代太學管理:為統治者培養出大批官員和學者,給後代以很大影響

即宋廷指定屬官舉薦經明行修、德才兼備之人以為學官,主要用於北宋前期,其後亦有延續。對舉薦者之身份、地位都有特殊要求。如元祐元年,詔令侍從、御史、國子司業各舉經明行修可為學官者二人。紹聖元年,又詔國子監長貳、臺諫官、外監司皆許薦舉。

可見並非任一官員都有舉薦的資格和權利,須是皇帝特定的恩信之人方可為之。且被薦舉者但凡學行純備,即可被選任為學官,並無出身背景等諸般限制。在仁宗天聖三年,處州處士周啟明以懷抱才器,鄉里推尋,被薦任為試太學助教。

宋代太學管理:為統治者培養出大批官員和學者,給後代以很大影響

而慶曆二年,袞州草澤出身的孫復一躍而被任用為國子監直講,亦是緣自資政殿學士富弼等的舉薦。相比考試選拔的諸般限制和不確定性,薦舉只要舉官得當,學行考察無虧,即可出任太學。故薦舉以其特有的靈活性,有效地彌補考試選拔之不足,成為宋代選任學官的重要途徑。

從太學生中選拔學業和德行優異者出任學官。依照太學三舍考選法,上舍生考校極為優異者,可直接任為太學官。宋太學設有職事學官,即由學行優異的生徒出任學官,輔助管理。一般情況下,正、錄、學諭以上舍生為之。如有不足,則以內捨生。

宋代太學管理:為統治者培養出大批官員和學者,給後代以很大影響

然而有宋一代兩優釋褐而為學官者極為有限,舍選多以職事學官為主。舍選是科舉考試之外,太學生走上仕途的另一途徑,從某種程度上能夠激發太學生求學上進的動力,促使其潛心向學。同時,熟諳太學情況的生徒出任職事學官,輔助管理,有效地減少了阻礙,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特例拔擢,此為學官選任的特殊情況,是統治者為獎勵太學生徒中有突出貢獻、表現出眾之人,而欽命特許其出任太學正錄。如元豐元年,太學生鍾世美以內捨生上書稱旨,行義無缺而特任為太學正。

宋代太學管理:為統治者培養出大批官員和學者,給後代以很大影響

次年,外舍生檀宗益上書論修整學事,頗有條理,且自入學無殿罰、素行無闕,上命試校書郎,充太學錄。元符中,太學生江緯亦因應詔上書,陳大中至正之道,言頗剴切,召對稱旨,被賜進士及第,除太學正。此法多是宋廷施以恩賞,彰顯寵幸的手段,並不常規。

透過上書言事而被提拔為學官,這對以出仕入宦為終身目標的太學士子,無疑是個很大的刺激,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參與朝政,出謀劃策的積極性。

宋代太學管理:為統治者培養出大批官員和學者,給後代以很大影響

綜合來看,宋代太學學官隊伍多樣,既有科考出身計程車子,又有太學的生徒,還有鄉野草澤的宿儒。多樣性的選拔,避免了學官隊伍的單一化和模式化,有助於豐富教學內容,提高管理效率。但是,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在選拔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少數人徇情請託,混入學官隊伍中的情況,這在歷朝歷代都是難以根除的惡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