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個故事給我們了這樣的啟迪

山東青州的

範小山,

經常到外地販賣毛筆來維持家道。有一年的四月,範小山又到外地去了,留下妻子一個人在家。不料,一天深夜,他的妻子突然被強盜殺害了。

那天夜裡下了一夜濛濛細雨。第二天,有人在泥水裡發現了一把扇子,上面寫著一首詩。細看落款,是一個叫王晟贈送給吳蜚卿的。

王晟,不知道是什麼人;吳蜚卿是範小山一個村的富家子弟,平素作風不大正派,有人懷疑範小山的妻子賀氏一定是他殺死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個故事給我們了這樣的啟迪

冥冥之中有一雙手在操縱

縣衙把吳蜚卿拘捕來進行審訊,但他始終沒有招認,白白受了許多苦刑,最後還是被誣認為是他而定了案。

可見這個人品的重要性,如果他平常行為檢點,道德規範,就不會被人懷疑了。

案子送上去,駁回來,又送上去,又駁回來,反反覆覆,經過十幾個官,都說沒有什麼問題了,才定性下來。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個故事給我們了這樣的啟迪

改變命運的唯有自己的心念和善行

吳蜚卿估計自己沒有活的希望了,便囑咐妻子拿出所有家產救濟孤兒寡母、老弱病殘。吳蜚卿妻子是個賢惠的女人,平常經常軌勸丈夫規範行為。她也是一個信佛的女人,她見丈夫能痛改前非還是高興,雖然判了死刑也不惋惜。

結果,凡是對著他家誦唸一千遍

阿彌陀佛

的,就賞給一條棉褲,誦唸到一萬遍就賞給一件棉襖。於是乞丐們紛紛聞風而來,門裡門外像鬧市一樣,唸佛的聲音響徹很遠。

這個方法好,既能消障又能積福。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個故事給我們了這樣的啟迪

一句佛號,包含無量功德

由於這樣的施捨,他的家很快窮得不像樣子,家人只好去變賣田產度日。一天晚上吳蜚卿突然夢見一個神人告訴他說:“以前是‘外邊兇’,現在是‘裡邊吉’。”他不知道什麼意思,也沒在意。一會兒又睡著了,又夢見神人來了,告訴他還是那句話。

過了不久,周元亮來執法,他將案卷調來複審。當他問到吳蜚卿一案時,忽然想起什麼似的,叫來原告問話:“吳蜚卿殺人,有什麼確鑿的證據嗎?”

原告範小山說:“有扇子為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個故事給我們了這樣的啟迪

恪守本分,才能成全自己

周元亮把扇子仔細看了看,問到:“王晟是什麼人?”身邊的人都說不知道。周先生又看了一遍審訊記錄,立即命令除去吳蜚卿的死罪枷,把他從死囚牢轉到普通牢房關押。

周先生又標了一隻朱籤,派人去城南的酒店去傳店老闆。店主人很害怕,不知道出了什麼事。周先生問他:“你店裡牆壁上東莞縣李秀的題詩,是什麼時候寫的?”

主人想了想,說:“是去年提學使大人下來主考,日照縣的幾個秀才在本店吃醉酒後寫下的。”

周先生派人到日照縣拘捕李秀。幾天後,李秀被帶到。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個故事給我們了這樣的啟迪

天地可鑑,神明自查

周先生滿面怒容地說:“既是秀才,必然知理,為什麼要幹殺人的勾當?”

李秀一聽,大驚失色,一邊叩頭一邊分辨說:“大人明差,我實在沒有殺人呀!”

周先生將扇子扔到他面前 說:“明明是你作的詩,為何假託王晟?”

李秀把扇子上的題詩細細一看,說:“詩確實是我作的,可是那字並非是我寫的。”

“那詩是誰寫的呢?那人既然知道你的詩,一定是你的朋友了。”

“看筆跡很像沂州王佐寫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個故事給我們了這樣的啟迪

冥冥之中總有痕跡可查

於是又派人去透過沂州拘捕王佐。王佐來了,周先生又呵斥他。這時王佐供認:“這扇面上的題詩,是益都縣做鐵貨買賣的張成叫我給他寫的。他還告訴我,王晟是他的表哥。”

周先生聽王佐說完,放聲大笑,說:“看來,真正的兇手就在這兒了!”

派人把張成捕來,只過了一次堂 他便認罪了。

原來,張成見範小山的妻子生得很美,丈夫又不在家,就去勾搭,又怕對方不從,心想吳蜚卿為人輕浮,就冒名吳蜚卿前去調戲,即使露了馬腳人們也不會懷疑他。於是他就假造了一把王晟贈給吳蜚卿的扇子,拿著去找賀氏。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個故事給我們了這樣的啟迪

莫作惡,作惡必被捉

誰知道賀氏因獨自在家,常常隨身帶著把刀子用來自衛。她發覺家裡進來了盜賊,就用刀子防衛,張成害怕,奪過刀子殺了賀氏。又將扇子扔下逃跑了。

三年未結的案子真相大白,人們沒有不稱讚他明察如神的。這時,吳蜚卿才悟到:夢中神人說的“裡邊吉”,正是一個“周”字呀。

但是人們到底不知道這案子是根據什麼破的,於是向周先生請教。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個故事給我們了這樣的啟迪

一把扇子弄巧成拙

周先生說:“這件事很容易瞭解。細看審訊記錄,就知道,賀氏被殺是在四月上旬,那夜又是陰雨天氣,兇手拿把扇子幹什麼?顯然是用來嫁禍於人的。

後來我去城南酒店避雨,曾經看過牆上的題詩,後來發現和扇子上的詩一樣,根據這條線索,果然找到了真正的兇手。”

荀子說: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與其說這案子是周先生審結的,不如說是吳蜚卿自己心念的轉變而獲得的感應。《聊齋志異》裡的這個故事,就是給我們了一個心念、行為是的啟迪,是什麼在冥冥之中註定的呢?你看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