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三郡之爭:蜀漢新舊勢力交替下的無聲“廝殺”

西城、房陵、上庸三郡,原本是隸屬於漢中郡的三個縣。建安末年,這三縣自漢中郡的管轄下脫離,搖身一變成了郡,因其位於三國交界處,戰略意義絕佳,所以也成了魏蜀吳三家爭奪的焦點之一。

此三郡,被蜀人稱為“東三郡”。《華陽國志·漢中志》中有相關記載,上庸、西城、房陵三郡因在“漢中之東,故蜀漢謂之東三郡”。可見,東三郡對於蜀人的重要性。然而,於魏、蜀、吳三國對東三郡的爭奪而言,蜀人內部自己對其的爭奪,還要更為激烈。

劉備帶荊州士族入蜀,得東州士族相助,繼而壓制住了益州的土著士族。在此等新舊勢力的交替之下,東三郡的形勢也隨之不斷變化,最終一發不可收拾,讓劉備吃下了一個“超級大虧”。

東三郡之爭:蜀漢新舊勢力交替下的無聲“廝殺”

一、東三郡的歷史沿革

張魯掌控漢中郡時,對東三郡的掌控,也幾乎為零。當時,西城、上庸一直就是本地土豪自保的根據地,他們主要以申耽、申儀為主。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申耽、申儀兄弟無論是投靠蜀國,還是歸順魏國,他們在當地都有一定的統治權。如,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拿下漢中,將西城、上庸二郡單獨劃分出來之後,統治這裡的依舊是申氏兄弟。

與此二郡相鄰的房陵郡,因為更加靠近荊州,便落入到了劉表手中。房陵郡後來的太守為蒯祺,出自荊州豪族蒯氏。而劉表當年單騎入荊州,又得到過蒯良的幫助,才順利站穩了腳跟。

由此便不難發現:蒯祺所在的蒯氏,在支援劉表獲得成功之後,得到的豐厚回報之一,便是這房陵郡。換言之,蒯氏的地盤為房陵郡。

東三郡之爭:蜀漢新舊勢力交替下的無聲“廝殺”

劉表去世後,荊州一度落入到曹操手中。後來孫權、劉備達成軍事同盟,於赤壁一戰中擊潰曹操的水師。到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時,曹仁儘管退出了江陵郡,但荊州北部的南陽郡,依舊把控在曹操手中。

而南陽郡轄下的東三郡,雖在名義上屬於曹操的領地,但他們的實際掌控人,自然還是蒯氏與申氏。其中,蒯氏對此曹操忠誠,選擇一條道走到黑;反觀申氏兄弟,則是典型的兩面派、牆頭草,多次在魏蜀之間反覆“橫跳”。

正因如此,蜀國進取東三郡的最大難題,便是擊敗蒯祺,房陵郡拿下之後,其餘兩郡也將會輕易拿下。

二、人走茶涼:孟達的“到來”

事實證明,蜀將孟達就是這麼做的。

按《三國志·劉封傳》記載:

“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是劉備此生最輝煌的時候。他在拿下益州後不久,又虎口奪食,從曹操手中搶下了漢中郡。

東三郡之爭:蜀漢新舊勢力交替下的無聲“廝殺”

不過,劉備看似輝煌的背後,卻是傾盡所有。為了分擔自己在漢中的壓力,劉備一邊命關羽兵出南郡,向樊城、襄陽而去;一邊又領宜都太守孟達出兵,令其伺機拿下東三郡。

孟達是何許人也?

在眾人心中,他不過是個兩面三刀的“投降派”。事實上,孟達雖然與法正經常出現,並被後者蓋過了風頭,但他並非是一個庸碌之將。《三國志·劉曄傳》稱孟達“恃才好術”,《晉書·宣帝紀》也說他“

言行傾巧

”,就連一向善於用人的劉備,也給予了孟達頗高禮遇,不僅給了他四千精兵,還讓他擔任了宜都太守。

宜都這個地方,位於益州和荊州的交界處,其戰略位置不言而喻。同時期,擔任過宜都太守的,還有蜀國的張飛,東吳的陸遜。可見劉備對孟達的器重,還是頗高的。

那麼,劉備讓孟達前往東三郡,是否也是一種器重的表現呢?

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孟達的出走,看似是建功立業,實則是“變相流放”。

東三郡之爭:蜀漢新舊勢力交替下的無聲“廝殺”

東三郡雖然自由,但也要時刻面臨吳魏兩國的覬覦;而且,此地離益州也不近,一旦出現什麼事,也很難得到有效支援。簡單來說,前往東三郡,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還有風險的事。

可見,孟達此時在劉備心裡的地位,沒有那麼重要了。甚至在一些朝臣眼中,這就是被排擠出中樞的表現。否則的話,劉備為啥不派張飛、趙雲前往東三郡?

說白了,人都會分遠近、親疏關係的。劉備便觀群將,發現只有孟達這個人選最合適前往東三郡。

而劉備態度的轉變,未嘗不是在平衡自己麾下的新舊勢力。

所謂的“新”勢力,自然是東州士族。在劉備到來之前,東州士族是劉焉、劉璋父子二人統治益州的主要力量,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身居高位,擁有不俗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劉備想要平定益州,想要兵出漢中,都離不開這個“新”勢力的支援。

反觀“舊”勢力,自然是相對東州士族而言的,其主要成員有荊州士族與劉備麾下的元從集團。劉璋的“前車之鑑”,讓劉備不敢對東州士族完全放心,只能利用他更加相信的荊州士族,來與其做出對抗之勢。

新舊勢力的角逐,與一個人有著很大的關係,他就是劉備最為倚重的謀士——法正。

東三郡之爭:蜀漢新舊勢力交替下的無聲“廝殺”

劉備看重孟達,未嘗不是有法正的面子;劉備討厭許靖,想殺之而後快,卻依舊封他做了太傅,也是法正的說情;劉備初定益州,還是孟達勸說他進取漢中,這才有了日後的輝煌。因此,劉備對法正才寵信有加。

按《三國志·法正傳》記載:

“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法正當時的地位,非常之高,他不僅是蜀郡太守,一方大員,而且還能行使將軍之權,更是劉備的謀士。

所以,這個時候的法正,經常憑藉著自己的喜好來處事。以前得罪過他的人,也都被他公報私仇給解決掉了。

為此,有人請求諸葛亮出面,畢竟後者一向嚴於律法,但諸葛亮“知先主雅愛信正”,也非常無奈,話裡話外都表明自己管不了法正。

在這個時期,法正、孟達和他們代表的東州士族,一躍壓住了荊州士族,成為劉備手下的重要力量。其鋒芒之盛,就連諸葛亮也不得不暫時退避。

然而,劉備在拿下漢中之後,法正卻突然病逝了。他的去世,意味著諸葛亮等荊州士族的重新上位。至於孟達,更是失去了在朝堂中的依靠。

東三郡之爭:蜀漢新舊勢力交替下的無聲“廝殺”

不得不說,孟達出走東三郡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因為新舊勢力的傾軋。

所謂“人走茶涼”,東州士族從輝煌跌落之後,孤立無援的孟達,也隨即被劉備派往了東三郡。

二、同樣被“流放”的劉封

孟達被派往東三郡之後,也沒有氣餒,反而以很快的速度拿下了房陵郡,並朝著上庸的申氏兄弟繼續發起了進攻。這本是一件美事。但不知怎地,孟達在進攻房陵郡的過程中,殺死了太守蒯祺。

前面提到,蒯氏是效忠曹操的,因此對於孟達的進攻,蒯祺斷然不會投降,反而是堅決抵抗。於是孟達便不得不採取了強力手段,最終“攻殺”了蒯祺。

但是,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蒯祺除了是房陵太守,他還是諸葛亮的姐夫。

這個身份,意味著他是有可能被荊州士族所爭取的。換言之,倘若蒯祺未死,諸葛亮未必不能說降了他,從而為荊州士族尋找到新的血液。但是,蒯棋偏偏被孟達給“攻殺”掉了。

這不得不讓劉備、諸葛亮等人惱火。蒯氏在荊州,本就是名門望族,蒯祺也是一方名士,深得當地士族的尊重。他的死,會帶來一系列惡劣影響。

更讓劉備棘手的,還是孟達的態度。孟達到底是莽撞之舉,還是有意為之,以報復荊州士族呢?

按照前面的記載,孟達顯然不是個莽夫,他善於領兵作戰,但其智謀,也同樣不俗。要說不知道蒯祺之死將會帶來的惡劣影響,不僅諸葛亮不信,恐怕劉備也不會相信。

東三郡之爭:蜀漢新舊勢力交替下的無聲“廝殺”

所以,劉備很快就有動靜了。

“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在東三郡之爭中,劉備將劉封派出,令其與孟達合兵一處。實則是他的一個嚴重失誤。劉備以為劉封與自己一條心,但殊不知,他的這個義子,也有了別的想法。

劉封的外放,也是變相的“流放”。為何,身為“皇子”的劉封,也會被迫參與到這場亂局中呢?

孟達被排擠,是因為新舊勢力的交替,而劉封被排擠,則是因為奪嫡之爭。

劉備早年無子,在來到荊州後,將寇封收為了養子。只可惜,劉備後來又生下了真正的嫡子劉禪。這個繼承人的出現,讓劉封的地位一度尷尬起來。

或許,劉備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劉封;又或許,劉備已經做好了打算,讓劉封先慢慢接過前線的兵權,並希望日後他能支援劉禪。

但是,劉封多年以來跟隨劉備四處征戰,他又豈能甘心為他人做嫁衣?

縱觀劉備麾下的勢力,劉封發現,只有荊州士族集團,才有可能選擇支援自己。畢竟,他也曾是荊州本地的豪傑。

東三郡之爭:蜀漢新舊勢力交替下的無聲“廝殺”

按照這個邏輯,劉封后來的“失智”行為,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釋。

“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其一,是劉封對關羽的見死不救。這件事,劉封其實要負主要責任。畢竟,劉備的意思是讓劉封統領東三郡。所以,劉封的個人態度,非常關鍵。

當面臨關羽的求援之時,劉封拒絕了;非但如此,他後面還試圖將這件事怪罪到孟達身上。不得不說,劉封的這個小算盤打得好。

關羽,是劉備麾下的心腹、元老,也是蜀中第一上將。而這個人,一向愛讀儒家經典,因此他勢必會選擇支援劉禪。

研究三國的大家裡面,羅貫中其實也算一個。他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便明確提出:關羽是支援劉禪為繼承人的。如此一來,劉封難免不懷恨在心。

其二,劉封對孟達的羞辱。

鼓吹,對一個武將來說,無疑就是門面、榮耀。可劉封為了把“見死不救”的罪給坐實了,不惜用“奪取鼓吹”這種極盡羞辱的方式,將孟達生生逼走。

殊不知,劉封此舉的罪過,比他對關羽見死不救還要大。

東三郡之爭:蜀漢新舊勢力交替下的無聲“廝殺”

按《三國志·劉封傳》:

“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在這裡,陳壽把劉封“侵陵”放在了“不救關羽”的前方,這恰恰表明:劉備更在乎的是後者。畢竟以關羽當時的情況,劉封就算出兵,他也未必能一定將人救回來。

更令人疑惑的,顯然就是劉封“侵陵”事件,為何他要這麼做?僅僅是為了甩鍋嗎?

四、隱於暗中的諸葛亮

想要解讀劉封的心思,便要看他需要什麼。

顯然,劉封最需要的,是荊州士族的支援。那麼,他羞辱孟達,是不是在為荊州士族出頭呢?

答案是肯定的。非但如此,背後的指使者,必然與諸葛亮有莫大關係。不是諸葛亮的心腹,就是諸葛亮本人。

東三郡之爭:蜀漢新舊勢力交替下的無聲“廝殺”

事實上,對於立下大功的孟達,荊州士族對他已經是很忌憚了。畢竟,在關羽死後,劉備手下的猛將,能與孟達相媲美的,也沒有多少。

更何況,孟達身處抗擊曹魏的前線上,更容易獲取軍功。待積累幾年之後,孟達憑藉出色的作戰能力,很難說他不會得到劉備的重新啟用。

這一點,是諸葛亮和荊州士族都不想看到的。所以,劉封來了,他帶著荊州士族的意願,要將孟達排擠出東三郡。

而對於劉封的“惡意”,孟達應該早有察覺,甚至他極有可能與劉封談論過。因為後者被諸葛亮讒言處死的時候,還說過“恨不用孟子度之言”之類的話。

可見,諸葛亮對劉封的出手,讓後者在臨死之前終於幡然醒悟過來。只可惜,惡果已經釀下,他無力迴天。

事實上,諸葛亮對孟達的“殺意”,並非只有這裡能看出。在《三國志·費詩傳》中有提及,

諸葛亮曾對孟達有“切齒之痛”,還要求劉備處死孟達的家人。

東三郡之爭:蜀漢新舊勢力交替下的無聲“廝殺”

可見,諸葛亮完全有這個動機,來遙控劉封把孟達給排擠走。只是諸葛亮也沒想到,東三郡經過這麼一番折騰,反而落入到了孟達手裡。只是那個時候,孟達已經是魏將了。

由此,便不難理解,為何諸葛亮後來寧願放棄東三郡,也要派人出賣孟達,使其陷入死地。

因為,孟達帶著東三郡迴歸蜀國之後,會有大機率與好友李嚴聯合。面對這一文一武、一內一外,諸葛亮的大權獨攬,恐怕也就到頭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