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殯當日,21口棺材從7個城門出去,從此盜墓賊定下一個規矩

龍圖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報國盡忠,臨政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

俗話說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當官之人就必須為老百姓辦實事,不然不配吃國家和老百姓的俸祿,還不如回家做點小買賣。

自古以來平民百姓對官員都有著很高的期待,當地官員如果是大清官,百姓們的日子會好過很多,因此歷朝歷代的清官大都受到人們的稱頌和讚揚。

我國曆史上出現過很多位大清官,個個都能名垂青史,有包拯、狄仁傑、海瑞等。

包拯出殯當日,21口棺材從7個城門出去,從此盜墓賊定下一個規矩

提到包拯大家肯定不陌生,他乃北宋名臣,在職期間秉公辦案,不附權貴,明朝秋毫,還英明決斷,經常為老百姓申冤抱不平,被世人譽為“包青天”、“包公”等。

包拯深受百姓愛戴,而他公正威嚴的形象多次被拍攝成影視劇,熱度非常高。

就是這樣一位受人敬仰、偉大的人物,死後卻不得不造出21口棺材,分散開從7個城門出殯下葬,從此盜墓賊定下個規矩。

很多人表示好奇,包拯究竟在怕什麼?這21口棺材有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

包拯出殯當日,21口棺材從7個城門出去,從此盜墓賊定下一個規矩

01

包拯形象

影視劇中的包拯膚色漆黑,額頭上還有一個月牙形的疤,傳說他乃文曲星下凡,可以“日斷陽、夜斷陰”。不過這只是民間神話傳說,來源於戲劇,戲曲為了塑造包拯鐵面無私的形象,所以在他額頭上畫上一道月牙。

此後無論戲曲還是影視劇中,包拯都以這種形象出現,歷史上包拯真的長這樣嗎?

《宋史》中並沒有關於包拯形象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包公祠裡面的包公像額頭上沒有月牙疤。

包拯出殯當日,21口棺材從7個城門出去,從此盜墓賊定下一個規矩

02

21口棺材的“煙霧彈”

包拯在職時皇親國戚都很怕他,因為包拯不懼強權,任何人犯罪他都會秉公辦案,還受害人一個公道。

史料中記載包拯只在開封當了兩年知府,其餘時間不是在外地辦案就是在朝廷中擔任諫官,皇帝有過失包拯會直接道明,那些貪官汙吏就更不用多說,大多數都被彈劾。

受到包拯彈劾之人一直對他心懷怨恨,為防止死後有人對自己的墳墓進行報復,於是包拯想出一個絕妙的對策。

包拯出殯當日,21口棺材從7個城門出去,從此盜墓賊定下一個規矩

這種方法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有人用過,曹操生前盜了很多墓,他怕死後墓葬也遭到破壞,所以足足準備了72口棺材,也就是七十二疑冢。

包拯借鑑了這種方法,他一共準備了21口棺材,但並非只為自己。當時那個年代的人都比較迷信,他們相信祖先可以庇佑子孫後代,如果祖上是個有名氣的人,不僅牌位要放在祠堂裡面供奉,墳墓也會有人守護。

如果祖先的墳墓被人挖盜,子孫後代的氣運就有可能受到影響,一生不順,整個家族也會因受到牽連而衰落。

包拯出殯當日,21口棺材從7個城門出去,從此盜墓賊定下一個規矩

03

包拯棺木下葬

除了準備21口棺材外,包拯還讓後人到處散播謠言,這些謠言並非全是假訊息,主要為迷惑那些心懷不軌之人,讓他們無法判斷自己墓地的準確位置,這樣一來就保證了墳墓的安全。

包拯勤於公務,最終積勞成疾而終,享年63歲,臨終前包拯警醒後人要清正廉潔,愛國愛民,等自己去世後抬著21口棺材從7個城門分別出殯下葬。

出殯當日全城百姓幾乎全來哀悼,他們分散在7條道路上,很好地避免了出現踩踏等意外情況。

等真正棺材下葬以後,其餘20具被後人收回,有些留在家裡備用,有些拿去送給需要的百姓,棺材有“升官發財”之意,所以古代人並不避諱。

包拯出殯當日,21口棺材從7個城門出去,從此盜墓賊定下一個規矩

小結

其實包拯不放“煙霧彈”也沒有人敢盜他的墓,這樣一位受到百姓愛戴的大清官,如果有人挖盜他的墓,會被世人所唾棄。

當時的盜墓賊們對包拯也十分敬重,出於多方面考慮,從此盜墓賊定下一個規矩,那就是包拯墓絕對不可以挖盜。

參考文獻:

題包公遺像

(宣告: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