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罪魁禍首不是孫權背盟,而是這兩個缺點

三國時期的名將,關羽絕對在歷史上都屬於前排的人,因為水淹七軍的戰績、威震華夏的威望和當時就是萬人敵的勇武,報效曹操不忘故主的義氣讓他在一眾名將之中鶴立雞群。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罪魁禍首不是孫權背盟,而是這兩個缺點

雖然最後兵敗身死、前功盡棄但是在民間,積年累月之後,關羽脫胎換骨,變成了民間的武財神和忠義代表,因為化身成為信仰代表,後人無不對他的結局惋惜,當然人生太長,難免大起大落,當時的關羽也不例外。

在當時,無論是誰都沒有料到,關羽在威望達到巔峰之後會從雲間墜入深淵,也沒有人想到,已經有了湘水之盟的孫權會背盟偷襲荊州。當然,偷襲已經成為事實,在糜芳、士仁不戰而降、荊州被呂蒙奪取之後,關羽的結局並不是註定的。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罪魁禍首不是孫權背盟,而是這兩個缺點

因為,在襄樊前線,關羽大軍一直沒有遭遇什麼毀滅性的打擊,雖然有正常的戰鬥減員,但是傷亡不大,即使後來面對徐晃的時候遭遇挫折,關羽的大軍依然沒有什麼傷筋動骨的損失,在不能戰勝徐晃、聽到後方荊州丟失之後,關羽及時撤軍。

在撤軍的路上,關羽不停地派遣使者詢問荊州的情況,當時的軍隊依然成建制、而且水軍毫髮無傷,因為記載雖然關羽陸軍撤了,但是水軍仍然阻斷漢江,曹魏援軍和襄陽、樊城無法聯通。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罪魁禍首不是孫權背盟,而是這兩個缺點

這個資訊更加印證了關羽軍隊實際上沒有減員,意味著戰鬥力依然存在的,關羽仍然有足夠的可能奪回荊州,如同項羽劉邦的彭城之戰,可是,關羽不是項羽,沒有重演彭城之戰的歷史,反而,從前線撤退之後,沒多久關羽的大軍絕大多數都逃亡,關羽不得不西走麥城。

這裡,是呂蒙的攻心計起了作用,他安撫荊州將士的家屬,使他們失去了抵抗的信心,關羽敗亡也就成為可能。最後在臨沮被潘璋復活。如果仔細思考,關羽之所以從巔峰墮落深淵,看起來是魏吳夾擊的原因,事實上,這兩方對關羽造成的正常減員非常有限。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罪魁禍首不是孫權背盟,而是這兩個缺點

關羽的軍隊都是逃亡導致他最後敗亡,因為軍隊的逃亡導致失去奪回荊州的可能,而軍隊逃亡因為兩個原因,第一關羽軍隊準備不足,缺乏糧食,第二關羽不善於收攬人心,這是他在逆風中迅速失敗的主要原因。

關羽大軍缺糧,在史書中非常明確的有記載,因為襄樊之戰持續半年時間,佔據荊州三郡的關羽後期糧草跟不上,於是派人搶了孫權的糧草,成為孫權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罪魁禍首不是孫權背盟,而是這兩個缺點

這裡體現出,關羽事先沒有多少糧草積蓄,後方的糜芳和士仁都沒有及時供應上糧草,受到關羽的責備,如果從佔領荊州開始已經八年,如果從湘水之盟算權,已經四年,這麼長時間,荊州的糧食積蓄看起來撐不了5萬大軍半年。

在水淹七軍之後,因為魏軍的降卒更加加快了糧草的消耗,這成為後期關羽軍隊逃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沒吃的,後方又無法確定能不能奪回來,所以在求生欲面前,選擇逃亡是最保險的路徑,因為套回去比跟著關羽的前途要好。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罪魁禍首不是孫權背盟,而是這兩個缺點

除了缺糧,關羽為人狂妄孤傲,天下人都看不到眼中,加上在荊州獨掌軍政五六年,已經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感,所以和荊州的高階將領、中下級軍官都合不來,誰都不入他法眼,直接結果就是呂蒙幾乎兵不血刃的佔領荊州,他們沒有任何抵抗。

當然,一個原因是劉備集團打不過就逃、逃不了就投降的傳統,當時荊州能夠抵抗的力量實在不多。在荊州官員投降之後,關羽的大軍很快回撤,然而一路都有逃亡的部隊。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罪魁禍首不是孫權背盟,而是這兩個缺點

關羽退守麥城的時候,士兵所剩不多,已經沒有信心繼續抵抗,這說明關羽軍隊成建制的逃亡,只能證明關羽不善於馭下,這個和劉備有鮮明對比,劉備每一次失敗,不管多慘,很快都能收攏敗兵,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很快就恢復元氣。

而關羽沒有劉備這樣的魅力,在戰鬥力沒有損失的情況下非戰鬥減員,大部分都逃走了,關羽傳裡面說他善待士卒,但是實際看起來,效果不如意,這一些人關鍵時候都逃亡,他們的逃亡也直接導致關羽被殺。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罪魁禍首不是孫權背盟,而是這兩個缺點

所以歪史認為,關羽的性格導致他不會處理部下和同僚之際的關係,只知戰場廝殺的他也沒有後勤統籌的能力,不然,不會經營多年的積蓄還無法撐起半年的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