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認為,中風治療應當補陽還五,送你一張方子,不妨試試

2019年《柳葉刀》發表了一篇關於分析近30年中國居民死亡的十大原因,“中風”居於榜首。中風,不僅死亡率高,它還是

發展最快、恢復最慢、致殘最重

的病種!!!

據相關研究顯示,有近17。1%在術後一年發生復發。如若發作後不能及時治療,或是治療不當,還會留下個各種後遺症。大量資料表明,有70%的中風患者,即使在治療後,仍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常見吐詞不清晰、下半身無法行走、智商異於常人等。

王清任認為,中風治療應當補陽還五,送你一張方子,不妨試試

牛津大學教授:中風時身體不是自己的,像在看恐怖電影!

牛津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系 Udo Kischka教授曾幫助過很多中風者,而當自己中風後,他坦言曾對這種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知之甚少,於是將自己中風的經歷分享出來。

·身體不是自己的,像在看恐怖電影

Udo Kischka教授的檢查提示:大腦右側基底神經節區域有大量顱內出血。入院初期,他的情況並不嚴重,還與同事探討自己的病情。然而過了不久,他發現左側肢體彷彿不再是他身體的一部分,完全失去了感知。

原先,他以為中風對視力的影響只是導致一側眼睛看東西模糊,但實際上他看到看到一邊是一片黑洞,而人的臉孔有半張消失在這個“黑洞”中,就像恐怖電影裡的人物。

王清任認為,中風治療應當補陽還五,送你一張方子,不妨試試

·強烈的焦慮感、持續的疼痛和疲勞

除了身體的感受,心理也是反覆煎熬,強烈的焦慮感一直困擾著他。他總是擔心自己肢體無感,眼睛模糊,會不小心從床上、輪椅上摔下來,他變得過度警覺,充滿恐懼、焦慮。

即使出院後,在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他的身體又開始疼痛。雖然失去了觸覺,但他感覺痛感放大,甚至比中風前更強烈。與痛感對抗,讓他筋疲力盡,到了夜晚還影響到睡眠,使他的身體久久不能康復。

王清任認為,中風治療應當補陽還五,送你一張方子,不妨試試

中風是“風”、“癆”、“臌”、“膈” 四大症之首

中風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古代醫家將其列為

“風”、“癆”、“臌”、“膈”四大難症之首。

其病機複雜,臨床治療難,經歷千古,仍然無法攻破。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首提“中風”一次,對於其病因病機《內經》始從“內虛邪中”論述。《黃帝內經》中《素問·風論》篇也有云:“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生他病”。

東漢大醫張仲景,繼承《內經》思想同時,更加重視元氣在中風發病中的作用,認為要祛風,名字就叫“中風”,其配伍也以從風來論治。

元代朱丹溪大醫取各家所長,提出中風病多是“溼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他把血瘀與氣虛並列起來,作為導致中風的兩個獨立要素。

而到了清朝,王清任繼承發展了前人學術思想,正式提出氣虛血瘀致中風論。他認為“氣為血帥”,血液對氣有著推動及固攝作用,當元氣不足、正氣虧虛,氣的推動功能必然下降,氣虛則無法維持血液的正常執行,血行緩慢,執行無力,久則成瘀;瘀血阻滯,血脈不通,脈絡空虛,各項功能失常,最終發為中風之病。

王清任認為,中風治療應當補陽還五,送你一張方子,不妨試試

治療中風及後遺症,王清任有一張奇方

王清任根據其理論,用畢生經驗總結出四個字:補陽還五。

在他看來,補陽就是補氣,既然十成元氣中丟失,最起碼要補回五成,事實上,這是一種比喻的手法。

補陽還五湯:黃芪(生)、當歸尾、赤芍、地龍(去土)、川芎、紅花、桃仁

王清任認為,中風治療應當補陽還五,送你一張方子,不妨試試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黃芪,我們都知道黃芪是補氣聖品。中醫對黃芪的認識是“氣虛莫少”,即黃芪不但要用,而且要重用用大劑量。緊接著歸尾、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

人體血液依賴氣行推動,沒有力量推動血液執行,就容易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血瘀,血液瘀在區域性,執行不暢。

當歸,這裡的當歸要的是尾部,也就是當歸的根鬚。為什麼一定是這裡呢?根鬚可以把土壤中的營養吸收過來,為己所用,這個部位的活血效果最好。

還有一味地龍就是蚯蚓,地龍的作用是通經絡,只有經絡通暢,補進去的氣才能執行周身。

此方經過醫學驗證,本病後遺症期多數病人有氣虛血瘀的症象。靈活加減辨證運用補陽還五湯,多數可獲得比較明顯的收效。

氣虛血瘀是中風的主要病機,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不過具體治療配伍,還是應經過中醫問診後,方可用藥。

參考資料:

[1] 《這五個症狀是中風前兆,多數人不在意,非死即殘》。鳳凰大健康 。2019-08-09

[2] 《氣虛血瘀-補陽還五湯與中風》。實用中醫內科雜誌[J]。2015年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