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鋼琴曲《蝴蝶》賞析(作品Op. 43- No.1)

格里格鋼琴曲《蝴蝶》賞析(作品Op. 43- No.1)

作品介紹

1886—1888年格里格完成了兩集《抒情小品》Op。43和Op。47。音樂仍舊延續以往的風格特徵,沒有明顯的轉變。一般認為第3集與第5集是集當中最優秀的。第3集包括著名的《蝴蝶》(Butterfly,No。1)、《小鳥》(Little bird,No。4)和《致春天》(To the spring,No。6),此外,《故鄉》(In my native country,No。3)、《孤獨的流浪者》(Solitary traveler,No。2)和《戀曲》(Erotikon,No。5),也非常有表現力。

作品結構分析

《蝴蝶》的主題並不強調旋律性,而是一個造型性的主題。由大跳、半音上行與和絃分解三種因素共同組成,描繪蝴蝶飛舞的各種形態,準確而又傳神。樂曲非常生動、精緻,蝴蝶形象的刻畫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這是格里格的創作中運用音響造型非常成功的範例之一,充分展示了他作為鋼琴作曲家的魅力。

這是首樂曲共由A、B兩種材料組合而成。前6小節為A段,調性是A大調。第1、2小節分別採用不同的材料組成,第3小節和第4小節重複第一小節的材料並進行發展。第5、6小節是由第二小節的材料發展而成,經過高潮逐漸漸弱結束,低音聲部採用琶音的形式來模仿蝴蝶翩翩起舞的姿態。A段中一直沒有使用原位A和絃,直到樂曲結束落到A大調的屬音E音上。第7小節開始為樂曲的B段,調性是D大調。接下來的B段可分為兩句。第7小節至第10小節是第一句,11小節開始至16小節是在第一句的基礎上向上四度移位,經兩個小節的過度,第13、14小節利用第9小節的材料進行展開,第15、16小節則是對第10小節做出發展和補充。

格里格鋼琴曲《蝴蝶》賞析(作品Op. 43- No.1)

B段作為對比段,在情緒上和A段相同 。樂曲發展到第17小節又回到A段,直至第23小節調性同樣是A大調。和第一個A段相比,這裡在第21小節處進行發展,對比可以看出,第21小節是將第17小節移高八度的重複,而第22小節和23小節則是把第5小節向上移動純四度音程做出的進行。第24至33小節為重複的B段。第34小節至樂曲的最後為反覆樂曲的A段。

樂曲中運用大量琶音,以描繪蝴蝶翩翩飛舞的景象。B段中右手以小附點的節奏型出現,左手則恰到好處的在附點八分音符停留處插入十六分音符。旋律聽起來相當自然,有渾然天成的感覺。在A段中出現的半音階和大跨度音程將蝴蝶忽快忽慢的舞姿淋璃盡致的表現出來。

B段在材料上與段比較可以看出,第8小節運用第2小節的節奏型,並在第小節的基礎上稍作新增,調性由A大調轉為D大調。第7小節的旋律聲部由從D音開始的重音依次構成D大調下行音階。最後的A段如果細緻比較可以看出,這裡有一個微小的變化,樂曲不斷漸強,直至第39小節,sff的標記將樂曲推向高潮。經過第40小節的二分休止符,將激動的情緒在這裡稍作調整,第41小節以一種新的語氣進入,從這裡漸慢、漸弱至樂曲結束。 演奏技巧提示:這首樂曲中加入大量重音,從樂曲的第一個音開始,手臂下落,清晰流暢的將第一句交代清楚。

格里格鋼琴曲《蝴蝶》賞析(作品Op. 43- No.1)

右手在彈奏上行的半音階時,需要用指尖觸鍵,從下至上均勻演奏,在上行的過程中可以彈出些漸強的效果。B段的第一小節出現穿插的重音,彈奏每一個重音時手腕向下沉,手指藉助手臂的力量自然下落,將隱藏在其中的下行音階清晰準確的奏出。第8小節右手的二音樂句要藉助手腕的落提來完成。這裡左右手要銜接好,聲音不能忽重忽輕,要使樂曲聽起來像一隻手演奏的一樣。此曲中出現了較多的踏板標記,要嚴格遵照譜例的註釋演奏。由於半音階的出現,為了避免音響混池,要在第三拍前將踏板鬆開。右手可在重音處使手腕下落,配合輕點踏板即可。

整首樂曲中,左手均以弱拍進入,因此要注意控制好左手下鍵的力度,儘可能柔和的演奏,要做到這一點一定要加強左手單獨的練習。

格里格鋼琴曲《蝴蝶》賞析(作品Op. 43- 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