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的現實,一個人的作品,一個人的思想!

(本文純屬理論探討和作品分析,不涉及個人)

莫言: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的現實,一個人的作品,一個人的思想!

在對莫言作品的評論中,常常談到真實的問題。但是好些人把生活真實和藝術真混淆起來,結果各說各理,不在一個頻道上,再扯也址不清楚,白費力氣。下面談談個人看法。

一、作品與真實

明確兩個概念。

一個是作品。作品是指,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的並能以某種有形的形式複製的智力創作成果,包括小說、詩詞、散文、論文、速記記錄等文字作品;講課、演說等口語作品;音樂、戲劇、舞蹈、繪畫、書法、雕塑、雕刻、攝影、電影藝術作品,等等。

作品從形式看種類繁多,但從其內容也就是其呈現的人、事、物看,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寫實性作品和虛構性作品。小說、故事、戲劇、詩歌、戲劇、電影、舞蹈、繪畫等大多為虛構性作品,其餘多數為寫實性作品,尤其是講課、演講、論文、散文、感想等文字作品,應屬於寫實性作品。

另一個是真實。真實是指

與客觀事實相符,可分為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生活真實是指與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完全相符,藝術真實是指與生活中的人、事、物等基本特徵相符或者說本質相同,但有些特徵或具體的細節不完全一致。

二、作品中的真實

寫實性作品中的真實應為生活的真實。作品中呈現的人、事、物等實體是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其全部特徵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體相符。但是作品中的實體具有的特徵並非為生活中實體的全部特徵。也就是說作品中的人、事、物等實體,為表現主題的需要對生活相對應實體進行過取捨處理:有助於表現主題的取之,無助於表現主題的捨棄。但是攝取的部分必須與實際完全相符,不能變形、誇張、扭曲,更不能添油加醋。

比如魯迅先生的巜一件小事》,雖然有人物、情節

、環境等三要素,但作品是寫實性的,其中的人、事、物在現實申確存在,“我”就是魯迅,車伕就是一個拉車的人,包紮傷口也真有其事。但文中所寫並非是他二人在此事件中的全部,可能有所捨棄。

莫言: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的現實,一個人的作品,一個人的思想!

虛構性作品中的真實是藝術真實,其中的人、事丶物等實體,現實中不存在,也就是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與其全部特徵一致的具體的實體。但是現實中具有作品中實體基本特徵的人、事、物不僅有,而大量存在,普遍存在。虛構性作品中實體稱為典型形象。所謂典型形象是指,形象具有的基本特徵,是現實生中一類人普遍具有的特徵。作品中的形象具有的特徵是社會生活中一類人、事、物特徵的集中反映。

比如魯迅先生《祝福》中的祥林嫂,現實中沒有與之完全相符的人,但是與之有相同基本特徵人卻普遍存在。受政權、族權、神權、夫權控制迫害,這就是詳林嫂的基本特徵。在封建社會,具有這種特徵的人多的是,她們就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婦女。

莫言: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的現實,一個人的作品,一個人的思想!

巜西遊記》是一部神話小說,其中的許多形象都是虛構的,運離生潔實際,但其形象不僅有真實性而且有典型性?。比如孫悟空,上天入地變化無窮,現實中肯定不存在,但他具有的疾惡如仇、頑強不屈、敢於和善於克服一切困難和一切邪惡勢力作鬥爭的精神,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具有的或嚮往的,所以他是一個成功的典型。

莫言: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的現實,一個人的作品,一個人的思想!

三、莫言作品中真實性

莫言的作品種類很多,有詩歌、書法,更多的是小說、散文、演講、感言等,大概可分為寫性作品和虛構性作品。

僅就記敘性作品看,演講、感言、記敘性散文應屬寫實性作品,其中呈現的人、事、物、數字等應該屬於生活的真實,也就是客現存在,確有其人其事其物其數,而且沒有明顯的出入。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等攝入作品時僅作過取捨,並未有明顯改動。可以簡單理解為,寫實性作品中的人和事物是生活中人和事物的部分而不是全部,但進入作品的“部分”與生活中的相應部分完全一致。

比如“獲獎感言”應該是寫實性作品,其中的“賣白菜”應該確實存在。“我”就是現實中的莫言,“母親”就是莫言的生母。

小說和標註為“故事”的作品如《豐乳肥臀》《蛙》《生死疲勞》《檀香刑》《枯河》等。這些作品中的人、事、物等實體稱為藝術形象。藝術形象是作家對現實中的人和事物經過取捨、加工、提練而塑造出來,來自生活,但生活中已找不到完全相對應的人和事物。但形象具有的基本特徵,生活中某一類人都具備,也就是說虛構性作品的形象是生活中某類人或事物的典型。比如《枯河》中的虎兒,他被父親用繩子暴打之後,獨自跑到河堤下的紅薯地裡痛苦而死。生活中沒有跟虎兒完全相間的人,但是在過去的年代,由於人們文化水平低,不懂正確的教育方法,孩子有錯就是一頓暴打。有虎兒類似遭遇的孩子是存在的,當然有誇張的成分,挨40下純子就死去了,在現實中並不多見。

比較麻煩也是爭議較大的是吃煤塊。吃煤塊這個情節寫在《蛙》這部作品裡,顯然是虛構,是藝術真實,不宜去生活中找真實的人和事。但是這個情節仍然是有問題的。我們前面講過,藝術的真實畢競是真實而不是虛假。藝術形象雖然是虛構出來的,但其本質特徵跟生活對應的一類人或事物的基本特徵是一致的。《蛙》中的煤塊,其基本特徵就是能吃,而且還很香。現實生活中沒有這種特徵的煤塊,別說普遍,連個別都談不上,見所未見,聞所末聞。因此,塑造這個形象是違背創原則的。說吃樹皮吃草根尚可,因為雖然吃的人不多,但部分樹皮草根畢竟能吃,只是並非很多人長期食用,典型性較差而已。而煤塊根本不能吃,也沒有正常人吃。

莫言: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的現實,一個人的作品,一個人的思想!

更讓人不解的是,這個連藝術真實都算不上的情節竟然又在寫實性的散文《吃相兇惡》裡出現。這篇文章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和與之相伴的連續性環境描寫,內容主要談自的經歷,應屬於紀實性散文。紀實性散文中的人和事物在現實中應是真實存在的。但遺憾的是,能吃的煤塊,吃煤塊的學生和老師根本不存在。如果將其寫成孩子的惡作劇,尚有點可信度,將其說成正常生活,那就大錯特錯了。

莫言很多作品主人公形象都缺少典型性。比如《生死疲勞》中的地主西門鬧。他勤勞儉樸,善良仁愛,修橋補路,口行三善,可在靠勞致富之後被又懶又痞的農民槍斃了。他不甘心,又多次轉世,但仍為牛、馬、驢等依然疲勞不堪。

莫言: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的現實,一個人的作品,一個人的思想!

這是地主嗎?他比農民還農民。地主的基本特徵就是不勞而獲,“百度”解釋為“”家庭擁有土地,其成員不參加勞動的人”。權威解釋是“佔有土地,自己不勞動,或只有附帶的勞動,而靠剝削農民為生的,叫做地主”。勤勞行善的地主在舊社會根本不存在,更別說普遍存在。解放初期被槍斃的只是惡霸地主或與官匪勾結殘害農民的大地主。土改之後,地主同樣分田地,靠勞動自食其力,在旁動中改造思想。這是必需的。對勞動改造不滿的只是極個別的地主,不具普遍性。因此,從真實性和塑造形象的角度看,這部作品缺少真實性和典型性。其為美化地主併為其叫屈的傾向性更是不可取的。

還有一種現象,某些人和事物既存在於寫實性作品中又寫進虛構性作品中,在前者,屬於生活真實;在後者,既是生活真實,也是藝木真實。比如巜賣白菜》,是一篇短篇小說或故事,但其主要情節又進入寫實作品“感獎感言”之中。獨立的《賣白菜》可以稱之為紀實性小說或故事。《高玉寶》就是高玉寶先生創作的紀實性長篇小說。

莫言: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的現實,一個人的作品,一個人的思想!

結語:

作品可分為寫實性和虛構性兩類。寫實性作品寫的是生活的真實,這種真實可以是個別的,也可能是普遍的。如個別的人或事物具有先進性,可以說它具有未來普遍性。虛構性作品反映的是藝術真實。這種真實是生活真實的藝術化典型化,體現了生活中普遍現象的本質特徵。

我們在探求作品的真實性時,首先要弄清該作是寫實的還是虛構的。然後再定它是生活的真實還是藝術的真實。肯定了藝術真實,再看其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反映了生活中普遍現象的本質特徵。在此基礎上再論其是否發揮了應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