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個小知識丨“朕”在作為皇帝自稱之前是什麼意思?

學個小知識丨“朕”在作為皇帝自稱之前是什麼意思?

屈原在《離騷》的第一句裡就用到了“朕”,“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這句話是屈原自我介紹身世,“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子孫,我已去世的父親字伯庸”。

屈原敢自稱為朕,是不是該給他扣個謀反的大罪呢?

並不會。

學個小知識丨“朕”在作為皇帝自稱之前是什麼意思?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滅掉齊國,吞併天下。此時嬴政改稱始皇帝,朕才成為皇帝的專有第一人稱。

先秦的詩經《抑》中有句:“無易由言,無曰苟矣,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意思是說,不要信口開河,不要說沒人捂住我的舌頭,話說出去可收不回來。

這裡的“朕”都當“我”講。從秦代之後,再就沒人隨便敢用這個字作為第一人稱了,除非想被滅九族。

學個小知識丨“朕”在作為皇帝自稱之前是什麼意思?

“朕”字最初是什麼意思呢?

《說文·舟部》“朕。”清段玉裁注:“按,朕在舟部,其解當曰舟縫也……戴先生曰:舟之縫理曰朕,故札續之縫亦謂之朕。所以補許書之佚文也,本訓舟縫,引申為凡縫之稱。”

這個解釋是說“朕”的本意是舟的裂縫,由此引申為所有裂縫都可以稱為朕。

學個小知識丨“朕”在作為皇帝自稱之前是什麼意思?

甲骨文和金文中,這個字的左邊“舟”字比較明顯,所以《說文解字》認為它跟“舟”有關。但是甲骨文、西周金文、西周文獻中的朕字多用代詞,沒有用作舟的裂縫之義。

戰國秦漢文獻中偶爾用朕字表示裂縫,訓詁學家認為也許是假借,沒有更令人信服的文字資料證明朕字本義為舟之裂縫。

既然如此,“朕”作“我”講是肯定的,至於是不是當舟的裂縫講就存疑了。

朕還作預兆、跡象講。

《莊子·應帝王》:“體盡無窮,而遊無朕。”

意思是,潛心地體驗真源而且永不休止,自由自在地遊樂而不留下蹤跡。這是道家的境界,總是惦記著成仙的秦始皇,莫不是對“無朕”念念不忘,選了這麼一個字來自稱?

學個小知識丨“朕”在作為皇帝自稱之前是什麼意思?

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皇帝要用“朕”自稱,我就說是秦始皇從莊子的《應帝王》得到的靈感。反正我是挺信服這個說法的。

另外,魯迅在《墳·摩羅詩力說》:“蓋文明之朕,固孕於蠻荒。”這個“朕”也是的意思。

古代文獻中,朕還有一個意思是“勝過”。

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國次》:“人強朕天,慎闢勿當。天反朕人,因與俱行。”

不過我覺得“朕”和“勝”(勝)在字形上有點接近,完全有可能是當時寫錯了,就是現在說的通假。

古代皇帝除了用“朕”作第一人稱代詞,還有其他的嗎?

也有,比如朕出現之前的孤、寡人,這都是不需僭越的詞彙。但在秦始皇之後,與“朕”擁有同等地位的詞倒還真有一個。

元,南詔國國君把“元”作為第一人稱代詞表示皇帝本尊。不過南詔國在歷史上沒有什麼地位,時間又短,影響力實在是有點低,所以也就沒驚起什麼波瀾。

學個小知識丨“朕”在作為皇帝自稱之前是什麼意思?

南詔國是唐代時候雲南一帶的古代王國,斷斷續續也維持了一百多年,南詔這個名字是唐德宗賜予的。在唐末時候,南詔國反覆幾次叛唐,在南方搞事情,很快就把自己作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