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的上位:被大臣當作傀儡,強行推上皇位,卻沒料到小瞧了他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在自己的豹房之中駕崩,年僅三十一歲,儘管首輔楊廷和聯合錦衣衛,張太后等多方勢力一舉剷除了威脅政局的江彬一黨,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下一任皇帝應該是誰?

朱厚照在豹房裡倒是胡作非為,身邊也是美女如雲,可偏偏這位年輕的皇帝就沒有留下一點骨血,以至於死後無人繼承皇位。

既然如此,皇室嫡脈已絕,便只能從近支的藩王裡面選,楊廷和和張太后深思熟慮之後,定下了興藩世子朱厚熜,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

日後嘉靖和楊廷和反目,對張太后也並無感恩戴德之心,有人說是皇帝刻薄寡恩,其實朱厚熜自己明白,按照順序,他自己本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

一,首輔的心機

王朝的興衰,有時也常由皇子的多寡體現出來,開國太祖朱元璋,雖說戎馬半生,可也沒有影響生兒子,光兒子就有26個之多,且成活率極高,嘉靖的爺爺明憲宗朱見深也有十幾個兒子,不過自此之後,他的後人們都不太爭氣。

憲宗的兒子裡,就有6個親王因無子撤藩,嘉靖的爹朱祐杬也只有他這一個兒子,和朱祐杬同母的另外兩個王爺,都是無子而終。

親王如此,皇帝也是如此,明孝宗朱祐樘死活不肯聽大臣意見納妃,後宮之中只有張皇后一人獨得恩寵,最終也只生下朱厚照一人。

偏偏朱厚照連一個兒子也沒有,這樣一來,便只能選最近的,其中,作為“長王”的興王朱祐杬一系便是當之不讓的繼承者。

嘉靖的上位:被大臣當作傀儡,強行推上皇位,卻沒料到小瞧了他

此時朱祐杬已經病逝一年多,世子朱厚熜還沒有繼承王位,楊廷和和張太后選中朱厚熜,一方面上因為朱厚熜與朱厚照血緣最近,適合繼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則是朱厚熜年僅15歲,便於掌控和影響。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按明朝的制度,親王去世,世子要等三年才能請求繼承王爵,可楊廷和早有準備,為了鋪平朱厚熜入京繼位之路,在朱厚照死前五天,曾以皇帝的名義頒發一道特別詔書,說是應興王妃蔣氏之請(即朱厚熜母親),命朱厚熜縮短為其父服喪的時間,承襲興王之位。

其實這所謂的請求,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楊廷和和張太后為了穩定政局,必須做好安排,而蔣氏為了自己的兒子能當上皇帝,當然也是毫不猶豫與二人合作。

二,太后的打算

張太后是明孝宗唯一的女人,深得弘治皇帝寵愛,自然,張氏一門也跟著暴貴,然而明孝宗三十六歲便早逝,繼位的武宗朱厚照雖然是張太后親子,也對這位生母並無太多尊重之意。

朱厚照死後,張太后不得不為自己的未來早做打算,如果未來冊立的新君能夠聽命於自己,那麼晚年的生活就有保障,所以她也同意了楊廷和的提議,立朱厚熜為皇帝。

只是這位太后漏了一件事,朱厚熜的生母蔣氏還在人世,以朱厚熜的倔強性格,能一心順從張太后的意思嗎?

對於繼位的人選,內閣之中並無異議,朝中大臣大都贊同,但也有人不滿。

楊廷和等人已經商議完成後,吏部尚書王瓊氣呼呼地衝了進來,厲聲質問“

繼位之事難道是小事?竟然不先聽聽我等九卿的意見?

”但各位大學士多次不予理睬,誰不知道這位尚書與朱厚照走得近,此次前來,壓根不是興師問罪,而是也想爭一爭擁戴之功,王瓊見沒人理他,只好沮喪離去。

楊廷和以武宗名義寫下了遺詔:

朕疾彌留,儲嗣未立,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廟,君臨天下。

這份名為武宗遺詔,實則出自楊廷和之手的詔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條《皇明祖訓》中的“

兄終弟及

”條款,以此來保證朱厚熜的合法繼位。

嘉靖的上位:被大臣當作傀儡,強行推上皇位,卻沒料到小瞧了他

三,漏洞與輕視

楊廷和自然是知識淵博,然而也正因為他知識淵博,所以他知道,朱厚熜的合法性其實並不正當,因為《皇明祖訓》中分明寫的是: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應即斬奸臣。

這段話最明確不過地說明了“兄終弟及”的宗法內涵:

其一,必須是同母所生兄弟,其二,異母兄弟獲堂兄弟不在此列,不得嗣位。

根據這一標準,朱厚熜顯然是不具備合法性的,他只是武宗的堂兄弟,而父親朱祐杬與明孝宗雖然是親兄弟,卻都是妃子所生,而且也不是同母。

楊廷和鑑於形勢嚴峻,不得已而用斷章取義的辦法,打出“兄終弟及”的旗號,果然鎮住了那些讀書不多的太監和武臣。

可楊廷和自己卻是心知肚明,他當然不願意背上“奸臣”的罪名,於是他想到了另一個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那就是把朱厚熜過繼給孝宗皇帝,那麼張太后仍為太后,明武宗便成了皇兄,朱厚熜成為親弟弟,兄終弟及,名正言順。

嘉靖的上位:被大臣當作傀儡,強行推上皇位,卻沒料到小瞧了他

至於興王一系只有一個兒子,朱厚熜過繼到孝宗名下,興王豈不絕後?楊廷和等人也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將益王第二子過繼給朱祐杬,承繼興王。

在楊廷和看來,這個計劃簡直是完美,不僅為自己圓了場,也讓太后非常滿意,還堵住了天下人的悠悠眾口。

可他忽略了一個人,朱厚熜的意見他們都沒有徵求過,朱厚熜若是知道根本不會同意這項計劃,若是這位少年天子是個軟弱之人能由楊廷和拿捏也就罷了,可問題是他極為倔強,因而,這項提議實際上成了日後大禮議之爭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