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價人均一兩百元,觀看商業性大師藝術展到底值嗎?

沉浸式的光影展,據稱價值不菲的真跡展……這個夏天,在北京的觀眾不用出國,就能看到許多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大師的展覽。近年來,商業性的大師藝術展頻頻“造訪”京城,以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為例,過去三年在北京每年必有一場藝術展。不過,人均一兩百的票價,這些大師藝術展是否物有所值?

票價人均一兩百元,觀看商業性大師藝術展到底值嗎?

“遇見拉斐爾——從文藝復興到新古典主義大師館藏展”在嘉德藝術中心展出

票價

單張門票價格三位數

正值暑期旺季,近一個月,京城一連迎來了多場大師藝術展開幕:“從庫爾貝、柯羅到印象派——來自法國諾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跡展”在中華世紀壇展出;“薩爾瓦多·達利:夢中的無盡謎團”亮相摩卡藝術中心;“遇見拉斐爾——從文藝復興到新古典主義大師館藏展”在嘉德藝術中心開展;還有“宮崎駿與吉卜力的世界”“成為安迪·沃霍爾”等也正在熱展,形成了國際藝術大師們在京“聚會”的盛景。

這些展覽門票大多價格在三位數,週末票價更高一些,對此觀眾反響不一。“總體來說價格還是可以接受的,不過確實感覺到這兩年展覽票價有點上漲。”觀眾王先生這樣說。作為觀展“發燒友”的戴女士,暑期幾乎每週都會打卡新展,“我感覺大型展覽價格還是比較穩定的,倒是一些小展蹭大IP,展品不多卻價格虛高。”喜歡逛博物館的觀眾金女士表示,許多商業性的大師藝術展動輒一兩百塊錢,價效比不高。

“過去,民營機構舉辦的商業藝術大展相對來說比較少,人們習慣於公立博物館和美術館不收門票的做法。近年來隨著民營美術館興起,商業藝術大展數量在不斷增加。”在天禹文化產業集團副總馬莉媛看來,商業藝術大展的門票定價並非漫天要價,而是基於版權、運輸、保險、場地等多方面的成本,“我們曾在國外做過調研,特殊商業藝術大展的門票,定價最高達到電影票價的四倍左右,價格在這範圍以內是合理的。”

展品

“真跡”含金量打問號

在眾多大師藝術展的宣傳中,“真跡”經常被作為宣傳的重點。不過,此“真跡”有時候與觀眾的想象有所出入:印刷很多版的版畫是“真跡”;大師的草稿也是“真跡”;還有可能整個展覽中只有一兩幅“真跡”。抱著過高期待的觀眾有可能因此產生被欺騙感,“雖然想也知道不可能展出達利的主要作品,但看到展覽以印刷品作為展品主體還是讓人有點無語。看宣傳以為是展出世界名作原作,但真相卻是作品的‘草稿’。”一位觀眾在社交平臺上這樣吐槽。

觀眾金女士也向記者訴說了此前參觀某次畢加索大展的感受。“展覽的票價比我在西班牙看的畢加索展覽還貴,但是展品卻遠不如西班牙的豐富。裡面挺多展品是畢加索的草稿,可能對於學美術的專業人士來說挺有價值的,可以看到一幅名畫的創作過程,但是對於大眾還說沒有那麼高的觀賞性,感覺有點兒失望。”

受制於各種原因,能夠漂洋過海展出的大師真跡往往是少數,因此很多展覽需要借用大量複製品和新媒體作品撐起一個大展。對此,觀眾戴女士認為可以理解,“完整豐富的作品集能夠更多地幫助觀眾串起藝術家的生平,複製品能夠填補上某一個時段的空白。”不過,有不少觀眾認為,對此情況主辦方應該進行充分的提前說明,不能誤導觀眾以為全是真跡。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魏祥奇直言,公立美術館幾乎是不容許複製品展出的。觀眾王女士認為,對於以複製品為主體的展覽,自己能接受的票價不超過百元。

市場

觀眾在成長,消費更理性

在資深藝術媒體人郭成看來,與幾乎免費的國內公立博物館及美術館不同,商業藝術展覽更像是市場經濟下的文化產品,“回答票價貴不貴這個問題,要看市場反應,觀眾的參觀熱情較高則說明票價與人們的消費能力匹配。如果給觀眾推薦一個省錢的辦法,就是先去公立的博物館、美術館參觀,感受文化藝術作品的最高水平,再去看別的展覽。看多了,對於展覽的好壞自然會有判斷。”

票價人均一兩百元,觀看商業性大師藝術展到底值嗎?

“在這樣一個無法出國旅行的時期,能夠在家門口看到這麼多國際藝術名家的作品,還是挺不錯的。”觀眾李先生說,國際藝術大師的商業展覽,雖然票價和公立國內公立博物館、美術館沒有可比性,但是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後者的館藏不足,為市民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藝術文化生活。

馬莉媛注意到,由於社交媒體的發達,人們對展覽品質的提前瞭解越來越深入,在消費時趨於理性,“不同展覽水平參差不齊,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對不好的內容不會分享。作為展覽主辦方必須想辦法提供優質內容,兼顧大眾利益和經濟效益,才能贏得口碑,實現良性的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