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前歐洲列強的矛盾是否有辦法調和?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爆發於1914年,結束於1918年,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與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之間進行的一場戰爭。其起因源自帝國主義的後起之秀德國與奧匈帝國,並不滿意世界已被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瓜分殆盡的現狀,想要從英法手中虎口奪食。

而英法為了維持自己的殖民地霸主地位,自然不會讓德國與奧匈帝國如願。加之俄國在巴爾幹半島與奧匈帝國的利益衝突,使英法有機會拉攏到俄國,而義大利雖然加入同盟國陣營,但很明顯沒有利益可言,並與奧匈帝國有領土糾紛,只能算隱藏在同盟國陣營的一顆定時炸彈,而非盟友。

一戰前歐洲列強的矛盾是否有辦法調和?

因此英法自認為勝券在握,所以對於如何避免戰爭爆發並沒有上心。而從事後看來,也正是因為英法對於如何避免戰爭的不上心,最終讓兩國吞下了一戰的苦果。在戰場上犧牲一代年輕人就不用說了,關鍵在於一戰的失敗為德國埋下了復仇的種子,進一步引發了更為血腥和殘酷的二戰。

二戰導致大英帝國解體,法國國力衰退,兩國從而徹底退出強國行列。可以說從一戰的爆發開始,兩國就是得不償失。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帝國主義之間的利益糾葛,能夠透過協商來解決嗎?戰爭終究是無法避免的,英法不採取避戰措施,只不過是加速了戰爭爆發的時間而已,結果是一樣的。

一戰前歐洲列強的矛盾是否有辦法調和?

對於這個問題,我先不回答,而是反問一個問題。蘇聯與美國之間有數十年的冷戰和利益糾葛,那蘇聯和美國之間爆發戰爭了?也許有人會說,蘇聯和美國不敢開戰,是因為核武器的存在。但事實上,就算是沒有核武器,兩國也不會爆發戰爭。因為兩強相爭,必定會是一方慘敗,一方慘勝的結果。

雙方如果都討不到好處,為什麼要打仗呢?回到一戰之前的歐洲,英法就是沒有想清楚這個問題,才坐視戰爭的發生,而不加以阻止。那英法該如何阻止戰爭爆發呢?很明顯,要不割自己的肉,要不犧牲其他小國的利益。與綏靖主義不同的是,他們這樣做是向德國示好,而非是對德國的縱容。

一戰前歐洲列強的矛盾是否有辦法調和?

因為給德國利益並不是白給,而是換取德國能夠拿出的利益。這個利益在一戰爆發前,列強們都是透過這樣的協商,互換利益來維持和平。與二戰前夕英國對德國的一味縱容,完全不是一回事。雖然不能說這個方法一直有效,但是能拖就拖嘛,晚一天發生都是好事。

那這樣做會不會把德國養得太肥,最後英法對付不了呢?當然不會,德國的發展在威廉二世時期就已經封頂了,工業化程度甚至超過了英國,再怎麼發展,只要德國的領土沒有變化,國力也不會有太大起色。英法與德國的實力均衡就不會打破,如此一來最多也就是類似冷戰的局面,雙方互耗罷了。

一戰前歐洲列強的矛盾是否有辦法調和?

各位網友對此又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