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羅素自傳》來撫慰我們的心靈

羅素真的談過太多的事情。他是大家一個標準的公知。但他在自傳裡談到關於恢復世界和平,關於建立一個世界政府的可能,總是夾帶著自嘲,都像是在提醒讀者說,希望是要有的,但抱有希望的人是挺好笑的。

自傳裡的羅素豐富而多面。矜持中有細心,謙抑含著驕傲,對人既無大聲的讚美或感激,也基本沒有發洩什麼私怨,而他的性格弱點倒是披露得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他很難跟一個互相看不順眼的人相處。“一生負氣成今日”一語,某種程度上適用於他,或許有一日也適用於我。書和文字就是有這個好處,我們看到一位早已作古的人物說起正在讀的某本書,此書恰好自己也熟悉,或有同感,就會感到與那人很近。

羅素讀的書裡,有兩本是我心愛的:康拉

用《羅素自傳》來撫慰我們的心靈

德的《黑暗之心》和斯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他在1940年,《憤怒的葡萄》正大火的時候讀的此書,說它恐怕不會讓加利福尼亞人喜歡,作者可能誇大了移民遭遇的苦難。然而,它卻是有史詩氣質的,“就此,它對我來像是一本太棒了的書。”

羅素在自傳裡收入了許多信件,編排得十分精妙,他不是那種報喜不報憂的人——只把別人誇讚他、關心他的書信收入,而把批評性的信件略去。書中有一封措辭尖銳到惡毒的匿名讀者來信,什麼難聽的話都用上了。同時,他抄錄愛因斯坦對他的讚揚,雖有貼金之嫌,可是人家的評價確實中肯,愛因斯坦不誇羅素說得有多麼正確,而是誇他具有同情前人的敏感心。

用《羅素自傳》來撫慰我們的心靈

以文行事的人,可以從羅素的自我認知裡學到不少東西,他是一個清醒的、純粹的知識分子,懂得在自己的領域稱王,在別人眼裡充其量就是“一家之言”而已,更何況分析哲學無論如何都不能用到政治社會的問題上,所以他在寫作社論、政論時,免不了要被那些更有“現實感”的專業人士譏為幼稚病患者。可是,到了他那把年紀,“功過任後人評說”已不是一種信念了,而是一個必須坦然接受的事實。

讀完《羅素自傳》我們有足夠的理由來撫慰我們的心靈,因為我們身後空空蕩蕩,更不幸的是,有時候站滿了偽先知,敗壞了我們原本脆弱的智力真誠。能艱難掙扎到欣賞、讚歎羅素的高度,已經對得起自己的知識背景,我這樣說服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