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 科技助力惠農增收三農工程實現新突破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 科技助力惠農增收三農工程實現新突破

夏日,驕陽似火,金黃的小麥被烤得乾燥流油、喘著熱氣,一點就著。緊張繁忙的麥秋如期而至,收穫的日子既甜美舒心,又刺激生趣。

科技的普及,讓惠農變成事實,讓農民從昔日人割肩拉憑實幹的勞動強度中徹底解脫出來。

樹蔭下,一位戴著太陽帽穿著粉紅冰絲連衣裙的年青少婦正在侃侃而談,“如今收小麥真得好舒服。不再匆忙如火,鐮刀飛舞,人拉場曬,過度勞作,既費力又揪心,怎一個“苦”字了得!如今全部實現機械化收割,打成麥粒有專車送往糧點,人直接去過磅數錢就OK了。俺的3畝小麥賣了5000多元,今年小麥產量高,畝產600多公斤呢。”少婦邊說還不忘喝幾口冷飲去暑消熱,不時拿遮帽扇幾下風。樣子瀟灑悠閒、滋潤養心,根本不像是在忙麥秋,倒像是旅遊採風做彙報。旁邊一中年婦女調侃道,“你整天在城市住,都成市民了也來湊麥秋的熱鬧,別不小心弄髒了你的裙子,該是來幫你婆婆的忙吧?你們現在的年青人趕上了好時代,麥秋不再靠風風火火鐮割人拉,只需坐在地頭確認一下地界就行,誰的收割機收穫的滿意就用誰的機器收,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讓咱農民揚眉吐氣,輕輕鬆鬆度麥秋呀”。看著當下麥秋中談笑風生、瀟瀟自在鬥嘴閒聊的村民,我思緒澎湃,回憶起上世紀八十年繁忙麥秋中的點點滴滴、碎碎片片。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 科技助力惠農增收三農工程實現新突破

那時剛剛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家分到責任田,人人心中一團火,渴望用辛勤勞動解決溫飽問題,換來紅彤彤好生活,過上美滋滋的樂日子。收麥主要靠人力勞作,一忙就是十天半月。每個棒勞力必備工具一張鐮刀,而且磨得飛快,鐮刀飛舞奏凱歌,小麥排倒靠人拉。每戶家庭一定得有一架排子車,是拉運小麥主要交通工具。天剛矇矇亮,村民就帶上鐮刀結伴去收割小麥。一望無際的麥浪中,弓背彎腰的勞動者一鐮刀一把麥一行汗,構成麥秋特有的勤勞致富美麗圖畫。手麻了,腿痠了,腰痛了,沒有一人退出,大家依然咬牙挺著繼續鏖戰在最前沿,望著身後排排小麥整齊有序,頗有成就感,疲憊頓時煙消雲散。揉揉被汗水蟄得癢疼的兩眼,甩一把汗水重新開始,體味勞動的芬香。割麥的我總是落在末尾,任憑怎麼加勁費力追趕,也攆不上前行的妻子和哥嫂,他們都笑我不是種田的料,寫寫文章還馬虎。割完小麥是第一個戰役,緊接著用排子車一捆捆把所有小麥連稈裝好,一車一車拉到預先造好的麥場,堆成小山似的麥堆,遠看就像一個個蒙古包,成為醋夏靚眼的風景線,與籃天碧波交相輝映。場裡小麥需天天去晾曬,下雨天還得用塑膠布蓋。那時小麥脫粒機不是家家都能買得起,我家沒機器,需耐心等待人家機器有空了才輪到打麥脫粒。提勁忙活一天,回到家,身子骨就像散了架,根本不聽自己使喚,倒頭就想睡覺。儘管很累很苦,心裡卻藏著夢想,勞動致富讓人充滿力量,畢竟是給自己幹活,多勞多得,在勞動中創造快樂,鍛造幸福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當時鄉村幾乎沒有農用機械,犁耙地靠牲口和鍁翻。勞動強度是剛剛的。沒人喊苦叫累嘆息,只想讓生活甜似蜜,多打小麥心裡喜,麥秋如火勤奔波。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 科技助力惠農增收三農工程實現新突破

啪的一聲脆響,“你在發什麼愣,該收你家小麥啦。”我定定神,從回憶中回到現實,一看是本家一個兄弟拍醒了我。我趕緊給機手指明地界,2畝多小麥轉眼工夫就收穫完畢,變成溢香的麥粒,與那時的繁忙實幹相比真是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我迅速坐上運輸車輛到糧點把麥粒出售,直接清點現金把糧款拿到手,今年小麥收成好,一畝地能賣1400多元,晚上全家人去一家有名氣的火鍋店撮了一頓,吃完,抹一口油漬漬的嘴,好開心,慶賀麥秋精彩結束。”

隨著鄉村振興政策逐步落地、步伐日漸加快,農民的日子會越來越甜美,麥秋如火也會越來越舒暢,科技的力量會更加深入人心,開花結果。

審閱:陳玉花

簡評:麥收是新農村新農民幸福生活的一個縮影。作者藉此,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時代已來臨。高科技下,老百姓紅紅火火的好日子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終審:嚴景新

作者:喬光,安陽市作協會員,發表文學作品多篇,時有獲獎。

編輯:卜一

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投稿郵箱:zxmtt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