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為什麼高句麗和高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

原創文/董元奔(江蘇宿遷)

董元奔:為什麼高句麗和高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

(插圖:高句麗王朝發祥地五女山)

歷史上以及現當代,有不少國人搞不清高句麗和高麗的區別;當今韓國人還經常故意把高句麗和高麗混為一談,把中國東北部分地區視為韓國曆史上的領土。由於高句麗政權是唐高宗滅掉了,元奔也就從這個歷史事件出發聊聊高句麗,大家

弄清楚了高句麗,也就很容易弄清楚高句麗和高麗的區別了。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派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分兩路征討高句麗王朝,戰事持續四年之久,重創了高句麗。龍朔元年(661),唐高宗派蘇定方率領更大規模軍隊(35萬人)再次征討高句麗,高句麗軍被打得七零八落,唐軍佔領了高句麗部分國土,高句麗國內陷入混亂。乾封元年(666),唐高宗又派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績總領唐軍第三次征討高句麗,終於於總章元年(668)滅亡了高句麗。

高句麗王朝於公元668年這一年走完了它的全部歷史,這時候高麗王朝還沒有出現,元奔就趁著這個機會分三個階段向大家

簡單回顧一下高句麗王朝的歷史。

董元奔:為什麼高句麗和高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

(插圖:初創時期的高句麗形勢)

第一階段,高句麗的立國及其民族屬性。

戰國末至西漢時期,燕山山脈北麓有一個相對鬆散的奴隸制國家烏桓,烏桓以北、蒙古高原以東直到今日本海西岸的廣闊地區有三個同樣相對鬆散的奴隸制國家,從西到東分別是鮮卑、扶余、肅慎(靺鞨)。以上四個奴隸制國家以扶余最為強大。扶余的統治區包括今黑龍江中游流域、松花江流域及遼河平原東北部,基本上相當於今黑龍江和吉林兩省全境。扶余統治區以南的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漢城以北地區屬於西漢版圖。

公元前37年,扶余王國內部發生諸王子之間的權力紛爭,王子朱蒙率領自己的勢力在扶余王國南部邊境地區建立新的王國即高句麗,朱蒙以國內城(今吉林集安)為高句麗都城。由於高句麗是扶余分化出來的割據政權,所以其人口組成跟扶余是相似的,也就是以扶余人為主要民族,東北方的靺鞨、西北方的鮮卑、南部的漢等為其少數民族。高句麗王國的來歷和民族組成決定了它與今韓國甚至朝鮮之間沒有歷史淵源關係。

董元奔:為什麼高句麗和高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

(插圖:東晉十六國時期高句麗的形勢)

第二階段,高句麗與朝鮮族政權及中原政權之間的關係。

高句麗王國建立不久,中原王朝就迎來了從西漢政權經王莽改制向東漢政權的混亂的過渡時期,中原王朝無暇顧及周邊少數民族聚居區,於是,高句麗趁機擴張領土。東漢光武帝后期,高句麗的軍隊一方面向西侵略,佔據了東漢遼東郡東北部地區也就是今遼寧東北部地區;一方面越過鴨綠江南下,佔領了原屬於漢朝的今鴨綠江以南、浿水以北地區,也就是今朝鮮北半部。高句麗的侵略,迫使居住在遼東東北部的漢人南遷,迫使居住在朝鮮半島北部的古朝鮮族居民包括一部分下層扶余人遷向浿水以南,大多數古朝鮮族人分別融入朝鮮半島南部的兩個朝鮮族支派辰韓和弁韓,辰韓和弁韓分別是兩個朝鮮族奴隸制政權——今日本海西岸的新羅和今朝鮮海峽北岸的任那的建立者,而南遷的扶余人則在今黃海東岸建立起奴隸制政權百濟,扶余人則被後人稱為馬韓。

辰韓、弁韓和馬韓被稱為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近現代史學界特別是韓國學者把“三韓”認定為朝鮮民族的前身,韓國人甚至以馬韓來源於扶余而把扶余王國、高句麗王國都認為是朝鮮族的古代政權。其實,元奔前文的梳理已知,“三韓”中馬韓的主體居民是扶余人,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古代少數民族,“三韓”中辰韓、弁韓才是朝鮮族前身。相對應的,馬韓建立的政權百濟其實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扶余人所建立的非朝鮮族政權,辰韓和弁韓分別建立的政權新羅和任那才是朝鮮族政權。

高句麗侵佔漢朝領土,必然受到漢朝的抵制,東漢多次聯合扶余,以南北夾擊的方式打擊高句麗,但是收效甚微。

兩晉時期,高句麗一邊鞏固它所侵佔的中原王朝的遼東部分地區,一邊在朝鮮半島上持續向南擴張,把邊境線推進到今韓國首爾北郊,大約今北緯37。5度線。“三韓”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與高句麗接壤的新羅和百濟便不斷跟高句麗發生武裝衝突。百濟軍隊一度攻入高句麗的都城平壤。西晉和後來統治過遼東半島的十六國中的前燕、後燕等政權以及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也相繼聯合百濟夾擊高句麗。與此同時,“三韓”政權之間也在互相爭戰,新羅於公元525年前後吞併了任那。新羅吞併任那,標誌著朝鮮半島上朝鮮族政權的第一次統一。

為了報復跟百濟聯合的中原地區政權,高句麗再次把侵略主要方向放在西邊的遼東,它趁著十六國時期中原地區的長期動亂,於東晉十六國後期完全侵佔了遼東半島和遼河平原下游。與此同時,新羅和百濟趁高句麗後方空虛,組成聯軍北伐高句麗,佔領了今朝鮮半島中部的漢江流域,把高句麗的勢力驅逐到平壤一線。高句麗放棄向新羅、百濟所在的朝鮮半島南部發展,而向遼東半島和遼河流域發展,這是高句麗脫胎於中國東北地區奴隸制政權扶余的歷史情結所決定的,就是說,高句麗統治者並不認為自己是朝鮮半島的主人,他們認為自己是今遼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主人。

董元奔:為什麼高句麗和高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

(插圖:唐高宗滅亡高句麗)

第三階段,隋唐征討高句麗。

遼東半島和遼河下游早在秦帝國時期就是九州的組成部分,是寬泛意義上的“內地”,隋唐初步統一天下之後,自然要收復高句麗佔據的遼東半島和遼河流域,於是,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相繼多次發動針對高句麗的戰爭。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隋與高句麗爆發第一次戰爭,隋因軍中出現勾結高句麗人的叛亂兵變而戰敗。隋煬帝大業八年(612),隋煬帝派百萬大軍征伐高句麗,收復了今遼河平原上的五十餘座城池,後又因隋軍將領叛亂而功敗垂成,所收復的失地再次被高句麗佔領。此後兩年,隋煬帝兩次親征高句麗,都因國內政局動亂而無功而返。

唐朝貞觀初年,東突厥在唐軍的打擊下幾近滅亡,高句麗失去了東突厥這一可能的聯合抗唐的勢力,唐太宗遂於貞觀十九年(645)親率唐軍討伐高句麗,唐軍雖然收復了遼東城等十餘座城池,但是沒有消滅高句麗軍的有生力量,更沒有達到滅亡高句麗的目的。

唐高宗繼位後,於永徽六年(655)聯合新羅、百濟一起夾擊高句麗,戰爭一直持續到顯慶四年(659),唐軍雖然重創了高句麗,並且佔領了遼河平原大部和遼東半島,唐朝與新羅和百濟實現了領土在今開城、板門店地區的三方接壤,但是沒有達到滅亡高句麗的戰略目的,因為百濟趁新羅國內空虛突然向新羅大舉進攻,侵佔了新羅北部四十餘座城池,使新羅不再跟唐朝接壤了。顯慶五年(660),唐高宗應新羅請求,派唐軍與新羅軍夾擊百濟,滅亡了百濟,唐朝佔有百濟原疆域,在百濟舊地設定了熊津都督府,新羅則收復了被百濟侵佔的城池。而後數年,唐朝與新羅合作,發動兩次大規模征討高句麗的戰爭,終於於總章元年(668)滅亡了高句麗,唐高宗在原高句麗轄區設定了哥兀、遼城、建安州、安東等四個都督府,對朝鮮半島北部和遼東半島實行軍事化管理。而到了唐高宗後期,高句麗的母國扶余以及歷史上與扶余並存的鮮卑、靺鞨、烏桓等少數民族居住區都被納入了唐朝疆域。

董元奔:為什麼高句麗和高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

(插圖:高麗統一朝鮮半島)

元奔敘述到這裡,高句麗王朝的性質已經非常清楚了:高句麗本是中國東北地區古代政權扶余境內的割據勢力,後向南擴張,佔據了朝鮮半島北部古朝鮮人的散居地區,並向南驅逐朝鮮人,朝鮮只是高句麗境內的少數民族。而高句麗與其母國扶余王國最終一起被唐朝統一。至此,高句麗都滅亡了,我們也沒碰到高麗問題。那麼後人為什麼會混淆高句麗和高麗呢?這就需要元奔補述一下高句麗滅亡之後的一些史事。

高句麗被唐朝和新羅滅亡後,新羅不滿唐朝獨佔百濟和高句麗,新羅認為它應該分得百濟舊地。新羅於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大舉進攻百濟故地即唐朝的熊津都督府,並迅速打敗唐軍,佔領大半百濟故地。此後,唐朝展開了與新羅爭奪百濟舊地的數年戰爭,最終於上元二年(675)被迫放棄熊津都督府,百濟舊地為新羅所得。在爭奪百濟舊地的過程中,為了牽制唐朝,新羅暗中鼓動原高句麗貴族劍牟岑、安勝發動針對唐朝的叛亂行動,劍牟岑、安勝在高句麗舊地建立起聽命於新羅的報德國,但其實際統治區僅限於靠近新羅的部分地區,唐朝仍牢牢控制著高句麗舊地。報德國協助新羅進攻唐朝的熊津都督府,新羅奪取百濟舊地後,一度允許報德國以北漢山(今首爾)為首都,後又藉故滅掉了報德國。

“安史之亂”前後,隨著唐朝的逐步衰落,新羅開始大舉入侵唐朝安東都督府即原高句麗的一部分地區,後把唐軍驅逐到平壤一線,新羅的疆域遂涵蓋大半個朝鮮半島。從扶余、高句麗、百濟等扶余人政權併入唐朝時開始,多民族混雜居住使這些已亡政權的主體民族扶余人逐漸失去了民族獨立性和民族特徵,到新羅佔領唐朝的安東都督府時,唐朝的扶余民族同化過程已持續了百餘年。新羅佔領安東都督府,當地居民大批隨戰敗的唐軍北遷,而新羅則把朝鮮族人遷入安東都督府所轄的今首爾以北、平壤以南地區,這塊地區雖然成為朝鮮族政權新羅的版圖,但是其居民不再以早先的扶余人為主,而是以朝鮮人為主了。百濟舊地由於被唐朝統治的時間太短,其主體民族扶余人本來數量就不多,後來就被同化於人口相對多得多的朝鮮族之中了。

唐朝末年,新羅衰落,新羅統治區北部也就是唐朝原熊津都督府轄區和安東都督府轄區相繼建立起後百濟(900-936)和後高句麗(904-918)。與二百多年前被唐朝滅亡了的百濟、高句麗不同,後百濟、後高句麗的主體民族與新羅一樣是朝鮮族。五代初期,公元918年,後高句麗新一任國王王建遷都開京(今朝鮮開城),改後高句麗國號為高麗。

高麗遷都時正值遼朝建立伊始,當時平壤以北的朝鮮半島地區屬於遼的疆域。高麗與遼作為新生的政權,都有擴張領土的雄心,於是,高麗與遼爆發了爭奪平壤以北、鴨綠江以南地區的戰爭。結果,遼朝戰敗,高麗把北部邊境推進到鴨綠江以南今北緯40度線附近,並於公元922年遷都平壤。接著,高麗南下入侵後百濟和新羅,先後於公元935年和公元939年滅亡後百濟和新羅。至此,高麗基本上統一了朝鮮半島。

董元奔:為什麼高句麗和高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

(插圖:高麗王朝後期的景福宮

高麗統一朝鮮半島之後,分分合合直到今天,高麗自然是朝鮮和韓國這兩個朝鮮族國家的共同祖國。但是,韓國人把自己的祖國進一步前推到高句麗時期甚至高句麗的母國扶余時期,卻是完全錯誤的。就像元奔在前文中闡述的那樣,

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地區扶余人建立的政權,它的統治區域一度抵達朝鮮半島中部,但是它的核心統治區域特別是其統治者認作家園的統治區域是遼東半島和遼河流域。高句麗王國的居民以扶余人為主,漢人、朝鮮人等是其少數民族;高句麗滅亡二百多年後建立的後高句麗和繼承後高句麗衣缽的高麗的統治區只限於朝鮮半島,從未跨過鴨綠江進入中國東北地區,其民族組成則以朝鮮人為主。

所以說,高句麗與高麗毫無瓜葛,高麗並不是脫胎於高句麗的,當今許多韓國人試圖把他們祖國的歷史提前到統治過遼東半島及遼河平原的高句麗,甚至統治過廣闊的大東北地區的扶余,是缺乏歷史根據的。

董元奔:為什麼高句麗和高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

(插圖:作者董元奔自畫像)

【作者簡介】

董元奔,1971年生,傳統文化學者,高等教育工作者,網路知名作家。世紀初在教育主管機關做文字工作,後辭職創辦江蘇省某著名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培訓機構,又在某高校創辦全日制特色系部,十餘年間培養了四千餘名本科畢業生,培訓事蹟被《中國教育報》、《中國考試》雜誌、《新華日報》等多次作長篇報道,被《江蘇自學考試》雜誌兩次作封面人物介紹,事蹟還被以專有名詞形式載入《江蘇教育年鑑》。

辦學期間一直居教學一線,並筆耕不輟,2016年結廬鬧市做自由寫作者,主要寫作文史論文、文化隨筆、詩詞等,已在各類媒體發表作品約30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