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

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

吳三桂,必反,早晚而已!!!

縱觀華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但凡功高蓋主者,有幾人能善終?

兔死狗烹是必然,錯不在狗,只是狗沒有了存在的價值,主人又不想浪費糧食,所以狗必須得死,同理,吳三桂也一樣,大清已經不需要吳三桂為之衝鋒陷陣,所以過河拆橋已是必然。

清廷卸磨殺驢是早晚的事兒,以吳三桂為首的勢力集團都心如明鏡,對於他們而言,要麼放下武器洗淨脖子靜候清廷處置,要麼拿起武器放手一搏,或許有一線生機。

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

戎馬半生,歷經大小百餘戰的吳三桂,此時也身不由己,接受清廷的撤藩旨意,平西王府麾下的精兵悍將們不會同意,因為他們還指望著吳三桂來封妻廕子成為開國功臣呢,不接受清廷的撤藩旨意,起兵反清,首先在道義上就輸了一截,因為當年引清兵入關的是他,殺南明永曆皇帝的是他,今日又起兵反清,試想史書將如何來評價他吳三桂,後人又將如何議論他!!!

八歲登基,十六歲智擒鰲拜,康熙確實彪悍,但是鰲拜不同於吳三桂,鰲拜的勢力與吳三桂相比,猶如螢火之光與日月爭輝,根本不是一個量級,而康熙呢,只知道奏摺上的吳三桂,並不瞭解真實的吳三桂,但是與吳三桂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孝莊,對吳三桂的真實實力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其才力勸康熙不可輕易撤藩。

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

孝莊主張待吳三桂老死之後,方才頒佈撤藩旨意,對清廷而言算是最穩妥的辦法,因為三藩勢力雖強,但頂級人才匱乏,待吳三桂這棵大樹倒下之後,三藩便群龍無首,吳三桂唯一的兒子吳應熊又被困京師,到那時,即使三藩起兵作亂,亦難成氣候。

年輕氣盛的康熙,根本沒有耐心坐等老賊吳三桂自然死亡,一是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現在已經尾大不掉,每年養他們的費用幾乎耗去朝廷一半的賦稅,二是吳三桂名為清廷的平西王,實則在雲貴等地已是割據的土皇帝了。

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

康熙認為削藩宜早不宜遲,所以其不顧孝莊及群臣的反對,執意削藩,雖然平藩的路康熙走的很艱辛,但從常遠來看,康熙的決策是英明的,如果靜待三藩持續做大,吳三桂很可能會成為第二個趙匡胤。

總而言之,吳三桂必死,吳三桂的勢力集團必須得瓦解,清廷與吳氏集團猶如兩條平行線,不是你死就是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