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量輸出資本,工業發展緩慢,形成高利貸帝國主義

引言

十九世紀末期,法國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法國的工業發展速度比較緩慢,落後於美德等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是法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十九世紀中葉,法國工業生產總產量佔世界第二位,僅次於英國;但到了八十年代,就退居第四位,落後於美國和德國。

法國高利貸帝國主義

法國工業發展速度比較遲緩的原因是:普法戰爭使法國損失了二百億法郎(包括賠款在內),又喪失了鐵礦蘊藏量極其豐富的亞爾薩斯和洛林;煤的儲藏量很少,煉焦煤則更缺乏;機器裝置陳舊,不過,最主要的原因是小農經濟佔優勢和資本大量輸出。

法國是小農經濟佔統治地位的國家。十九世紀末,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一,擁有土地十公頃以下的小農戶佔總農戶的百分之八十四,但只佔有全部耕地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由於高利貸的盤剝和苛捐雜稅的榨取,小農抵押債款的數額達二百五十億法郎。農民生活貧困,購買力低下,造成國內市場狹窄。農業經營分散,阻礙農業機器的廣泛應用,嚴重地影響工業的發展。

為了攫取超額利潤,法國資本家寧願把大量資本向外輸出,而不投資於本國工業,更換陳舊的工業機器裝置。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法國資本輸出為二百億法郎,三倍於投在本國的資本。法國資本輸出佔世界第二位,僅次於英國。

法國大量輸出資本,極大地延緩了國內工業發展的速度。

法國大量輸出資本,工業發展緩慢,形成高利貸帝國主義

儘管法國工業發展的速度相對遲緩,但是它的工業生產總量還是有所發展,工業生產集中的現象也在迅速形成。一九O0一一一九一三年,鐵礦開採量增加四倍,鋼產量增加三倍,汽車生產佔世界第二位,冶金、電力、化學等新興工業部門,都有較大的發展。可是法國工業發展的速度趕不上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一九一三年美國和德國生鐵的產量比法國分別多六倍和三倍。二十世紀初,法國工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許多工業部門都出現了壟斷組織,化學、石油、紡織等工業相繼產生了卡特爾;十三家最大的鍊鐵企業聯合組成辛迪加。這些壟斷組織的出現,標誌著法國資本主義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法國銀行資本比工業資本發展和集中的速度更加迅速。二十世紀初,全法國有二百六十六家銀行,其中法蘭西銀行、里昂信貸銀行、國家貼現銀行和信貸總公司集中了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存款,尤其是法蘭西銀行,具有發行貨幣、支配商業債務的壟斷權力。隨著銀行資本的飛速發展,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開始日益融合,形成財政資本,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由二百個家族組成的一小撮金融寡頭統治集團,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操縱著國家的一切政治生活。

二十世紀初,法國的資本輸出大幅度增加。一九O二年,對外資本輸出總額達二百七十億至三百七十億法郎,一九一四年增加到六百億法郎。法國對外投資與英國有所不同。英國主要採取生產資本形式,把資本投到它的殖民地工業中去。而法國主要採取借貸資本形式,把資本借給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和殖民地。一九一三年,法國輸往俄國的資本達到一百二十億至一百三十億法郎,輸往南美各國、巴爾幹和土耳其的資本達一百二十億法郎。國家貸款是法國外交鬥爭的一種手段。法國力圖透過貸款,拉攏一些國家,結成盟友,對抗德國,爭霸歐洲大陸。

法國依賴借貸為生的食利階層特別龐大。從事高利貸活動的不僅有大資本家,而且還有以購買有價證券方式參加高利貸貸款的中小資本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

法國食利階層達二百萬人之多,連同他們的家屬在內總數為五百萬人,佔全國人口的八分之一。在這一點上,法國帝國主義比其他帝國主義國傢俱有更大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法國採取高利貸形式,大量輸出資本,延緩了國內工業的發展;農村高利貸者對小農實行債務奴役,把小農繼續束縛在小塊土地上,使法國成為小生產佔優勢的國家,這是法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因此,列寧稱法國帝國主義為高利貸帝國主義。

法國大量輸出資本,工業發展緩慢,形成高利貸帝國主義

共和制的確立和法國的對內對外政策

巴黎公社失敗後,法國政局動盪不定,國家政體還未最後解決,各派政治力量圍繞著共和與帝制的政權形式問題反覆進行較量。保皇黨人包括正統派(波旁王朝的擁護者)、奧爾良派(路易·菲力蒲王朝的擁護者)和波拿巴派,佔有國民議會的多數。這些黨派分別推舉自己王位的代表人物,準備恢復帝制。只是由於工農群眾堅決反對帝制,擁護共和政體,再加上保皇派內部互相傾軋,意見分歧,才迫使國民議會推舉出奧爾良派分子、鎮壓巴黎公社的劊子手梯也爾擔任總統。梯也爾也想恢復帝制,但他認為時機還未成熟,不得不容忍建立一個“沒有共和派的共和國”。梯也爾執政期間瘋狂地破壞“國際工人協會”組織,野蠻地屠殺巴黎公社戰士,查封一切工會組織,取消出版、結社自由,致使全國籠罩著一片白色恐怖氣氛。

保皇黨人並不因梯也爾採取的一系列反革命政策而感到心滿意足,相反,當資產階級共和派在人民群眾大力支援下贏得一八七二-一八七三年補選的巨大勝利的時候(新補選的一百五十名議員中,共和黨人佔一二十八人),他們惶恐不安,索性一腳踢開梯也爾,另扶植一個保皇黨人、色當戰役敗將麥克馬洪當總統。更有甚者,他們還準備發動政變,迎立亨利第五為王,伺機復辟帝制。

工人、農民和士兵強烈反對帝制,資產階級共和黨人也贊成共和制度。王位僭望者眼看形勢不妙,只好放棄政變陰謀。一八七五年,國民議會經過長期爭論,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共和政體。這樣,保皇派恢復帝制的迷夢破產了。

法國大量輸出資本,工業發展緩慢,形成高利貸帝國主義

一八七六年,溫和派西蒙組織內閣。麥克馬洪總統企圖建立軍事獨裁,強迫西蒙內閣辭職,組織保皇派內閣,法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又面臨危機。廣大工農群眾奮起鬥爭,積極支援資產階級共和派。麥克馬洪得不到軍隊的有力支援,不得不在一八七九年一月提前辭職,政權落入資產階級共和派手中。資產階級共和派分為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溫和派和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利益的激進派。首先執政的是溫和派。它把政府遷回巴黎,確定七月十四日為國慶日,“馬賽曲”為國歌。一八八O年宣佈對巴黎公社的參加者實行赦免,允許他們回國。

一八八四年頒佈法令,允許工會組織合法化。

但是,共和派的政權是不穩定的,保皇黨人、反動軍人、天主教教權派都企圖奪取政權,建立軍事獨裁。一八八七一一八八九年發生布朗熱事件。布朗熱是個政治野心家,鎮壓巴黎公社的劊子手,曾任溫和派內閣的陸軍部長。他為了實現個人獨裁,大搞政治投機,丟擲了蠱惑人心的綱領:修改憲法,對德復仇,收復亞爾薩斯和洛林,因而得到資產階級共和黨激進派的支援。

結語

一八八九年,他在巴黎的補選中獲得了二十四萬張選票。他依仗騙取的政治資本,暗中勾結保皇黨人,蠢蠢欲動;保皇黨人則縱恿布朗熱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共和制,復辟君主制。但是,政變陰謀被群眾揭露,共和政府決定逮捕布朗熱,他畏罪逃往比利時,不久自殺身死。保皇黨人利用布朗熱大搞復辟事件,企圖恢復專制政體的野心再次遭到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