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鎖》:人生就像一張波斯地毯

《人性的枷鎖》:人生就像一張波斯地毯

喜歡上毛姆是從《月亮與六便士》開始的,雖然從始至終也沒發現這個題目與故事有什麼太大關係,或許毛姆先生跟我們一樣,對於取標題也有選擇困難證吧。然而讀完他的作品,仔細品味,卻發現其實相當貼切,毛姆不愧是偉大的文學家,藝術鑑賞家,某種意義上來講更是哲學家。

《人性的枷鎖》徐淳剛翻譯版足足854頁,厚厚一大本,著實驚到我了。實打實算下來,我花了足足近4天時間,個人看書的習慣,只要是喜歡的,基本不會落下一個字兒,似乎才算過足了癮。

時常驚詫於毛姆驚為天人的心理矛盾變化描寫,又驚豔於書裡19世紀的倫敦,海德堡,巴黎的社會環境細節展示,更驚歎於裡面多個人物的生動形象…

今上午淋漓暢快地讀完,照常我想寫點東西記錄一下,感覺好難,根本無從下手,因為我不夠格。中途我覺得主人公菲利普可能是我批判的一種怯懦,偏執的人物,後面又感覺他是個歷經人性枷鎖磨難,實現自渡的一個榜樣,最後又不得不同意原來人生的意義就是一張普通的波斯地毯。很多時候,感覺我讀到了自己,有時候又恨不得給菲利普扇兩巴掌……

枷鎖,我把它理解為人性中的種種束縛,我們終其一生無非與這些束縛鬥爭,爭取生活自由,思想自由,到最後才發現其實我們最後並沒有掙脫這些枷鎖,並且順從了它們,用我們老祖宗的說法即為:道。

《人性的枷鎖》:人生就像一張波斯地毯

生理的枷鎖

菲利普天生殘疾,一條腿畸形,成了瘸子,即便後面做了整形手術,也只是穿鞋更好看而已,沒法如正常人那樣行走。因為天生跛腳,從入學開始便受盡了同學們的嘲弄,欺侮,工作以後也因此而成為同事,朋友的笑資和生氣時的辱罵藉口。

故此生理上的這個殘疾,使他形成了內向,孤僻,偏執的性格,生氣時會臉紅,高興時會臉紅,表達愛意也會臉紅,甚至只要別人多看他一眼也會臉紅,還會不自覺地,坐著的時候將那條跛腿藏在另外一條腿後面,走路的時候儘量地拉直那條跛腿,以便於看起來儘量正常一點。他多麼希望自己那條腿突然一天早上起來就變好了,然後可以跟其他同學一樣正常的打板球,跟其他男孩子一樣魅力十足,撩女無數。

於是,他開始嘗試信仰上帝,聽他作為牧師的伯父的話:心誠則靈。然而上帝還是讓他失望了,腿還是跛腿,於是他不再相信上帝,開始探索人生的意義。

最後終於發現,原來真正能擺脫這個生理上的枷鎖的辦法,是接受它,接受自己這個生理上的缺陷。也因為這個枷鎖,更鍛鍊了其善於觀察,思考的獨特人格魅力。

認識和接受自己各方面的不足,並想其它辦法來克服它,彌補它,是我們每個人的終身課題。比如,有的人天生眼盲,可能他的觸覺或聽覺就特別靈敏,因為他的眼睛看不到東西,他也需要去感知這個世界,並與這個世界交流,那他只能用其它的器官去實現,長時間的專一運用,自然而然也就使其這些器官相對其他人更靈敏,功能更強大。

《人性的枷鎖》:人生就像一張波斯地毯

親情的枷鎖

菲利普自小失去了雙親,投靠在伯父伯母家裡,因為沒有了雙親,他渴望愛,渴望理解。寄人籬下的生活,讓他變得堅毅和倔強,將痛苦,委屈藏在心裡而不外露,一個人的時候他不免痛哭流涕,委屈至極。

這一切被伯母看在眼裡,於是溫柔地將他融入懷中,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讓菲利普首次嘗試到深刻的母愛,同時也對伯母產生最親的親情和憐憫,可惜伯母又因病早早去世。

母愛的缺失嚴重地影響了他對愛情的態度,他渴望從女性身上找到這份母性的溫存和愛撫,所以大他十幾歲的威爾金森小姐成了他的愛之初體驗的秘密情人;比他大兩三歲的分居少婦也成了他最溫柔的港灣;甚至於當他已經三十多歲,遇到只有十九歲的少女莎莉,在他眼裡還是一個身強力壯,溫如爾雅,擁有著母性光環的形象,以至於還在懷疑這份傳統意義上的真愛,為何跟之前經歷過的感情為何如此之不同。

牧師伯父一直以來的冷漠態度,以及在他追求夢想道路上的阻礙,還有在他最窮困潦倒,要睡大街睡公園,窘迫到幾度想到自殺的時候,伯父都吝嗇到連句問候的話都沒有。於是,他不斷地感嘆,如果他有親生父母在的話該多好,至少肯定不會對他如此冷血。在他知道伯父死後,他可以得到幾百英鎊的遺產,他無數次在心裡希望伯父早點去死,甚至差點在伯父的藥裡面追加可以致死的鎮靜劑而成為罪犯,無形之中,他也將近成為冷血動物。

但見到與死神幾度掙扎中的伯父,又激起了他的憐憫,這是他內心深處的善良。

菲利普同時也是一個極度善良的人,他發現他特別喜歡小孩,他甚至可以撫養喜歡的女人為別人生的私生子,天天回家還產生了自己老婆和孩子的錯覺幸福感。

可看出,由於他缺乏的原生態親情,導致了他對完美幸福家庭的極度渴望,也是這一點讓他在最後深刻領悟到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此。

《人性的枷鎖》:人生就像一張波斯地毯

愛情的枷鎖

這故事裡面有一個叫米爾德麗德的女人,這是一個長得並不漂亮,沒身材沒臉蛋,愛看庸俗戲劇的薄情傲慢女人。但就是這樣一個可惡的女人,偏偏讓菲利普愛到抓狂,撕心裂肺,愛而不得,痛不欲生到幾度要自殺。

米爾德麗德原本只是一個餐廳裡面的服務員,僅因為和同學一起去那個餐廳吃飯,同學先看上了她。然後幾度觀察和調戲下來,最後自己也無可救藥地被這個女人自視清高,傲慢的獨特魅力給征服了,以至於茶不思,飯不香,哪怕花光他所有的錢,甚至犧掉性命,只賭如所有文學作品那樣,壓在她那薄薄的嘴唇上,然後說一句:“我愛你,菲利普!”

然而就算吻到了米爾德麗德的薄嘴唇,她還是不願意說愛他,僅僅生硬地說喜歡他,實則僅僅只是喜歡菲利普的錢而已。佔著菲利普深深地愛著他,兩度出軌後窮困潦倒,都裝可憐又去找回他,甚至挺著肚子被情人拋棄還厚著臉皮要菲利普資助她。

這菲利普也是愛這個女人愛到了喪心病狂,毫無廉恥的地步,為她花光大部分的錢,為她養私生子,為她將近自殺,放棄學業也都罷了,最後居然還將自己魅力十足,閱女無數的朋友介紹給她,自稱為分享,最後的結果是他們認識並相愛了。發現他們偷情後,還資助其完成最後一次牛津的約會,期盼米爾德麗德會回心轉意。

此時,他那所謂的深刻的愛情,其實已經到了變態,變質的地步,更是其人格缺陷的暴露。米爾德麗德其實已經成為了一種他想得而得不到的東西,這個女人越自傲地拒絕他,他就越亢奮地要想盡辦法得到她,他認為這就是他心目中的愛,其實僅僅只是他內心裡極度缺乏,天生以來的那份自信在作祟。

因為別人男孩子擁有的健康的雙腿他沒有,別人擁有的無數浪漫愛情,風流韻事他沒有,所以哪怕傾其所有,他也願意,只為得到一份所謂的愛情。

《人性的枷鎖》:人生就像一張波斯地毯

思想的枷鎖

我想這是一上枷鎖的總和,也是本書的核心。生理上缺陷的枷鎖,導致了菲利普渴望身體自由,也因此導致其身心上的自信缺失。既然身體無法自由,所以他又渴望思想自由,身心自由,他由不再相信上帝,到形成一套自己“你可以自由自在,但請注意角落裡的警察“的人生哲學。最後發現生活有時不再適用這條哲學的時候,他不得不懷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年少時開始懷疑上帝的時候,他堅持輟學去了海德堡學習德語,在這裡大家年輕氣盛,談論的是人生,夢想,文學,藝術,他渴望愛和浪漫;於是他又輾轉去了浪漫之都巴黎學畫畫,追求美,哲學,詩歌,認識很多朋友,也領悟到了更多的人生見解。最後還是厭倦了,認為自己沒有藝術細胞,堅持下去就是浪費生命,想來想去還是回到父親原來的醫生職業,雖不高雅,卻足可謀生。

這期間除了不斷累積的各方面知識技能,認識了很多形形色色的朋友,經歷了痛徹心扉的失戀,朋友和女友的背叛,以及破產後幾近自殺的窘況。

同時這更是一個他不斷累積並改變思想和人生態度,最後獲得徹底的思想解脫和自由的一個艱難過程,即我們現在喜歡稱之為“自渡“,這方面來講,菲利普不相信基督教,是否更適合佛教呢?哈哈…

《人性的枷鎖》:人生就像一張波斯地毯

最後引用對菲利普影響最大的一個作家兼朋友克朗肖的說法:

人生就像一張波斯地毯,再複雜或精美,它也就是一張不起眼,普通的地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