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力量》閱讀錄3:形而上學的緣起,君子不器和無用的意義。如果只停留在“器”的階段,發展潛力就很有限

此文開篇前,突然看到一個問題,人類如果不死,是不是就不會有生殖慾望了。

再延伸之,沒有生殖慾望是不是就不需要分男女了,也不需要愛情婚姻育兒等等,那現行道德準則制度肯定全部改變了,每一個人的智識都能無限儲存積累,那隻要永遠不死,時間足夠長,也不用分智力高低,最終都能獲取同樣的知識,只要時間夠長知識科學思想等等一切都能無限發展,是不是就能獲取宇宙的終極真理。

《思想的力量》閱讀錄3:形而上學的緣起,君子不器和無用的意義。如果只停留在“器”的階段,發展潛力就很有限

以上這一段問題背後又蘊含著以下幾個問題:

1。更基本的決定著基本的,基本的決定著具體的。

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以為人性道德等看似基本的就是亙古不變的,其實只是由更基本的因素決定著,更基本的變了就都會變。

2。生物基本固定的死亡時間,生殖和養育下一代,是不是都是基因設定的基本程式,如果把這些程式改變,是不是能完全改變現在的人類生死與生活。

3。是不是真的存在終極真理,終極真理對人類真的有意義嗎?

如果存在終極真理那就證明世界上存在不變的事物。或許這個終極真理就是變。

4。人類的不滿足好奇心慾望是不是也是基因設定的另一種程式,利用化學酶控制你的腦神經,讓你永遠都覺得快樂是短暫的,而不滿足則是持續不斷的,從而迫使著你不斷尋找新的快樂。

……

相對的,人類如果真的發現了宇宙的終極真理,是不是也就不會有思想的慾望了。

《思想的力量》閱讀錄3:形而上學的緣起,君子不器和無用的意義。如果只停留在“器”的階段,發展潛力就很有限

但人總有想發現終極真理的慾望,於是就有了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簡單說就是能解釋世間萬物的大道理。

思想正是從這些原點出發,從形而上到形而下,從對這些終極真理的思考,到思考這些道理如何被認知,產生了哲學神學倫理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等以及相關的分支門派。

形而上學,Meta physika,為亞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稱,直譯為“超物理科學”。比起《物理學》裡研究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在這部著作中討論的話題更加抽象與艱澀。後世的權威一致同意“物理學之後”確實是它們合適的位置,“形而上學”就這樣被確定為這本原先無名的著作的正式名稱。後來凡是書中討論過的內容以及相關問題的研究都援引了“形而上學”這個籠統的名稱。

中文譯名是根據《易經·繫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由日本明治時期著名哲學家井上哲次郎翻譯。形而上學最初指的就是對世界實在本性,或者說那種最根本的東西的追問和探求。

《思想的力量》閱讀錄3:形而上學的緣起,君子不器和無用的意義。如果只停留在“器”的階段,發展潛力就很有限

以下援引讀書最多的熊逸老師《“形而上學”到底是什麼?》中的解釋:

“形而上學”在中文裡的直接出處是《周易》,原話是“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這裡的“形”,是形象、形狀的意思。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具體的東西,比如你戴的手錶,你住的房子。這些具體的、有形的東西,都屬於“形而下者”,那麼反過來,抽象的、無形的東西就是“形而上者”。你的手錶為什麼能計時,你的房子為什麼能遮風避雨,這背後都有抽象的規律在,這些規律就屬於形而上的學問,也就是“道”,也就是形而上學。

中國傳統裡很重視“道”和“器”的二分法。如果你的水平只停留在“器”的階段,你的發展潛力就很有限。

比如你能勝任A公司的前臺工作,但把你換到B公司的前臺,你就不知所措了。這就意味著,你的能力過於具體了。但如果你上升到“道”的層次,就可以舉一反三、一通百通,隨便換到任何一家公司的前臺都能勝任愉快。如果你在“道”的層次更上一層樓,你還能掌握更抽象、更有普遍性的規律,從一家公司的前臺工作領悟出待人接物的一切要領,那麼哪怕讓你去做一份從沒做過的工作,但只要它是和人際關係高度相關的,比如治理天下,你都可以無師自通。

這就是孔子推崇的“君子不器”,這方面的榜樣人物就是儒家的聖人大舜。大舜明明只是窮小子出身,既沒學問又沒眼界,但偏偏做什麼像什麼,就算突然提拔他當領導,他也能表現得好像在這個崗位上已經幹了一輩子一樣。如果我們來總結大舜的成功經驗,就可以說他對“形而上”的知識有著超常的領悟。但是,中文裡可以說“形而上”,可以說“道”,並不會說“形而上學”。

確定“形而上學”這個名稱的是日本明治時代的哲學教授井上哲次郎。當時西學東漸,日本大量譯介西方經典,井上哲次郎從《周易》取材,把亞里士多德的名著Metaphysics翻譯成“形而上學”,意思是“研究形而上的學問的學科”。後來這部書傳到中國,中國的翻譯大師嚴復很排斥日本人的譯名——這點我在第15周講過——嚴復把Metaphysics重新翻譯成“玄學”,結果誰也沒壓倒誰。今天我們讀西方哲學的中譯本,“形而上學”和“玄學”都是常見的詞,不知道來龍去脈的話還以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但無論如何,亞里士多德那部Metaphysics終於還是以井上哲次郎的譯名勝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中譯本,譯名基本都叫《形而上學》。不過在西方世界,Metaphysics這個書名本身的來歷就是一場烏龍。公元前1世紀,學者編輯亞里士多德的遺著,把這部分手稿排在《物理學》手稿的後邊,原稿並沒有題目,編者也沒想好該怎麼取名,就暫時寫上“排在《物理學》之後的若干卷”。這話是用希臘語寫的,後來羅馬人整理圖書,用拉丁語改寫成Metaphysica,這個名字後來就在西方世界沿用下來,到了英語裡就變成了Metaphysics。詞的字首meta既有“在……之後”的意思,又有“超越……”的意思,學者們舍簡易取深刻,Metaphysics的意思就這樣從“排在《物理學》之後的若干卷”變成了“超物理學”。

這也不能全怪學者們粗心,因為這部書裡講的內容真的屬於“超物理學”,諸如“存在”到底是什麼,“實體”到底是什麼,“一”和“多”到底是什麼關係,事物存在的原因是什麼,終極原因又是什麼,諸如此類。這些問題如果用英文表達,就是Be和Being的問題。所以哈姆萊特最名著的臺詞“to be, or not to be”涵義不僅僅是“生存還是死亡”,否則就可以說成“to live, or to die”了,但中文只能這樣翻譯。

《思想的力量》閱讀錄3:形而上學的緣起,君子不器和無用的意義。如果只停留在“器”的階段,發展潛力就很有限

以上是熊逸老師對形而上學的解釋,很清晰明白,無需多言。

只是其中講到君子不器時,讓我想到前一段時間一直寫的《天道》系列,我們常會感嘆丁元英為什麼炒股行,做生意行,對事物的判斷總是準確,這大概就是一種君子不器,他總能從事情中勘破一些形而上的規律,因此看似一場商戰或者愛情才叫《天道》。

我曾經看到玄學看到形而上學,就會覺得離生活太遠無用,但真正明白了無用的意義,才最有用,因此復旦民間的校訓是“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回到《思想的力量》本書,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研究的根本問題,也就是最基本的形而上學問題可以這樣表達:

什麼是存在的本質?

能堅持看到這裡的人大概都明白了,不僅科學與思想,生活中許多內容都能和這個問題“掛上鉤”,形而上學在當代哲學中的用法是相當寬泛且具有包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