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務府是清代特有的機構,先後建立景山官學和鹹安宮官學

內務府是清代特有的機構,先後建立景山官學和鹹安宮官學。

內務府是清代特有的機構,由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旗)所屬包衣組成,它負責管理宮廷事務,其教育亦受到朝廷的關注,先後建立了景山官學和鹹安宮官學。

內務府是清代特有的機構,先後建立景山官學和鹹安宮官學

康熙帝看到內務府佐領人員幾無能讀書善射之人,認為應該設立學房,挑選能夠讀書騎射之人,令其學習。康熙二十五年,在北上門兩旁正式建立景山官學,設立滿漢學房,“共給官房三十間,滿官學三房、漢官學三房,每房給桌二十張,凳十五條” 。每學各設清書教習三人,漢書教習四人,教習的待遇優厚,日常供給充足,月給銀二兩。官學生最初在內佐領、內管領下選三百六十六名,康熙三十四(1695)年增至三百八十八人,乾隆帝時又增加回童四人,到嘉慶十三年(1808),最終定為選十至十八歲官學生三百九十二人,十年肄業。

內務府是清代特有的機構,先後建立景山官學和鹹安宮官學

景山官學生的待遇較好,月給銀一兩,季給米二石六升,夏季日給冰一塊,冬季月給炭二十斤,規定三年一次考試,優者錄用,學業無成者回旗挑差。 考慮到鹹安宮空閒,景山官學生又課業不專的情況,雍正六年(1728)十一月下詔:“於內務府佐領管理下幼童及官學生內,選其俊秀者五六十名或百餘名,委派翰林等,即著住居鹹安宮教習”。

內務府是清代特有的機構,先後建立景山官學和鹹安宮官學

次年,鹹安宮官學正式建立,在八旗上三旗範圍內挑選十三至二十三歲的俊秀子弟為官學生,共九十人,分三所教習。其教習由翰林院選出九人擔任,每所三人,教授滿書、漢書及騎射,考試則照宗學之例,五年一次,亦擇優錄用,十年肄業,但“凡由國子監、景山官學入學者,到期如果不能考取生員,即行出學”。

內務府是清代特有的機構,先後建立景山官學和鹹安宮官學

官學生和教習待遇皆較為優厚,除了月給銀二兩外,還供給食物用品。 由上可知,鹹安宮官學的設定與其他官學有著不同之處。首先,鹹安宮官學生大部分是從景山官學中選出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其次,朝廷特地委派翰林官來教習滿語弓馬,直接提高了鹹安宮官學的教學水平。

內務府是清代特有的機構,先後建立景山官學和鹹安宮官學

可見,朝廷對於內務府子弟的教育非常重視。另外,乾隆十二年(1747)決定,在鹹安宮內建一所蒙古學房,從八旗蒙古學生中,每旗選三人,共二十四人,學習蒙古經書翻譯等。 景山官學和鹹安宮官學設立,說明統治者十分看重內務府上三旗子弟的教育,內務府人員與皇室的關係十分密切,加強其子弟教育更有助於鞏固自己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