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拓的每一寸疆土都飽含著她不可或缺的功勞呢

契丹叛亂,又叫

“營州之亂”,這是唐朝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一次戰爭。其特殊之處表現在曠日持久(兩年),損失慘重(黃獐谷之戰全軍覆沒,東硤石谷之戰王孝傑戰死),還表現在這是第一次被人打進家門,自己搞不定最終借住外力才得以平定(默啜)。回想起之前唐朝東征西討的赫赫武功,真是讓人尷尬的一言難盡。官軍已經變得無法單獨平定契丹這個小小的部落,反而要依靠當年手下敗將突厥人的力量,想來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唐朝開拓的每一寸疆土都飽含著她不可或缺的功勞呢

這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是官軍的戰鬥力下降了,還是平叛中犯了錯誤,比如武則天根本就不會打仗呢?這其中的原因眾說紛紜,我們就簡單討論一下吧。

首先,官軍的戰鬥力確實是下降了,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想當年在高祖、太宗時代,唐軍的戰鬥力是非常之強的,那時候很多老將、老兵都經歷過隋末改朝換代的戰爭,甚至大部分百姓也都是見識過戰爭的人,一旦要打仗,拉出來就能上戰場,而且上去之後還不打怵、能打贏,偉大的太宗皇帝之所以能行雲流水般的滅掉東突厥、高昌等等區域強國,某種程度上就是靠得這些素質過硬的老將和老兵。可當國家承平日久,百姓不識兵戈之後,會打仗、能打仗的人就少了,老將老兵漸漸凋零,新的將士素質下降,後備兵源再不足,一旦被人打進了門,疲於應對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還記得武則天當初要赦免囚犯充軍嗎?這就是兵源不足的一個佐證。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兵制破壞。大家應該都知道當時實行的是府兵制,這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士兵們沒事兒在家種地,有事兒了抄傢伙上戰場,哪怕裝備自己出錢,路費自己掏,我也願意去。因為我的土地是國家給的,國家給我好處,我給國家服務,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光榮。

唐朝開拓的每一寸疆土都飽含著她不可或缺的功勞呢

這種人人分地的政策便是均田制。

府兵制的戰鬥力正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而均田制的推行則依賴於土地的合理分配,不會集中在少數人手裡,這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但是我們都明白,一旦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土地兼併的勢頭是不可能遏止的,比如有的人掌握國家權力,有的人善於經營,有的人擅長坑蒙拐騙,時間一長,土地就遲早會向這些人手裡集中。而國家掌握的土地也是有限的,隨著時間推移,能分給大家的土地就會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均田制自然會逐漸破壞。百姓沒地了,也就沒錢了,沒錢了就買不起裝備了,然後也就不愛當兵了,再加上相應的訓練、保障和撫卹落實不到位(打勝仗沒有賞賜,戰死了沒有撫卹,戍邊時間過長等等),士兵的戰鬥意志當然就成為一個問題,相應的,府兵制也就維持不下去了。在這種情況下,官軍連吃敗仗便是一個早晚的事情。

自己都顧不過來,哪還能顧得上國家呀。古人不比今人傻,這些問題都現實的很。

唐朝開拓的每一寸疆土都飽含著她不可或缺的功勞呢

其次,我們再說武則天到底會不會打仗。很多人認為,武則天其實是會打仗的。原因很簡單,李治在顯慶五年就患上風疾影響了工作,但是之後唐朝仍然保持了旺盛的戰鬥力,在邊疆消滅了一個又一個敵人,把版圖擴張到了極限。取得這樣輝煌的成就,僅靠他那個三天兩頭就頭暈目眩的身體肯定是撐不住到的。這其中勢必離不開這位女秘書居中排程和策劃。

因此我們可以說,武則天不僅會打仗,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水平,唐朝開拓的每一寸疆土都飽含著她不可或缺的功勞呢。

那麼既然她會打仗,為什麼還要做出那麼多錯誤的決策,把平叛鬧成這個樣子呢?我覺得箇中原因還是要落在她對這場戰爭的定位問題上。那就是她平定契丹不僅是一場軍事行動,也是一個政治行為。當然您要說武則天害死了好幾位名將(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使得軍中無人可用也不是沒道理,但如果不派武家人上場,也是不至於鬧到這個地步的。

唐朝開拓的每一寸疆土都飽含著她不可或缺的功勞呢

一直以來,武則天都在處心積慮的扶植武氏家族的勢力,讓他們把持要害部門、參與掌控朝政,她的佈局取得了一定效果,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都擔當要職,成了政壇上舉足輕重的力量。

但美中不足的是,這些姓武的人有了官位,卻沒有最重要的軍功。沒有軍功就意味著沒有軍權,而是否擁有軍權是關係到一支政治勢力生死存亡的。武則天的年紀老了,她迫切希望家人們能在戰場上拿出點像樣的戰績,積攢一下在軍中的威望,好讓他們在自己百年之後仍能把持住朝政。

恰好,契丹叛亂給她提供了機會,她認為這個小部落不足為患,正好給武家人刷刷戰功,於是便將武三思、武攸宜、武懿宗先後任命為平叛主帥,希望他們能好好表現一下,給大家露兩手。

唐朝開拓的每一寸疆土都飽含著她不可或缺的功勞呢

她始料未及的是,軍事水平這東西不是當上主帥就能憑空掉下來的,而是要學習、訓練,甚至還要有一定的天賦,並且在實戰中反覆拼殺磨鍊才能出來的。這些連戰場都沒上過的紈絝子弟,怎麼可能搖身一變就成為能打勝仗的將軍呢?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啊,本來軍隊的戰鬥力就下降了,又攤上這種無能的將領,哪還能打得了勝仗。或許武則天也早就知道他們可能不勝任,但在內心裡,她總是抱著一線希望,期待著奇蹟發生。

事與願違的是,奇蹟到底也沒有發生,反而打的一塌糊塗,十分丟臉。就比如那個武懿宗吧,二十萬大軍遇上幾千人就嚇得逃跑,可後來叛亂平定的時候,卻又把屠刀對準了老百姓,說他們跟敵人勾結,要統統殺光,以至於老百姓罵他說

“唯此兩何,殺人最多”。(武懿宗的爵位是河內郡王,契丹將領何阿小也是一個殺人狂)

所以我個人以為,私心太重才是武則天在戰爭中顧此失彼的真正原因。她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可與此同時又是一個私心很重的人。女人當了皇帝,面臨的麻煩和掣肘遠比男人要多,更要考慮很多前人從未面對過的問題,她很難像從前那樣自由的作出決策了。

唐朝開拓的每一寸疆土都飽含著她不可或缺的功勞呢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如果以上那些事情發生,頂多不過是平叛造成一些損失,可讓武則天沒有預料到的是,這場戰爭還產生了與她預期完全相反的影響。本來她是希望武家人能立軍功,好將來能掌軍權。可沒想到,這一打仗反倒暴露了他們的真實水平。你要是不打仗,大家可能也不會注意你,可你打了仗卻打成這樣,大家就真的看不起你了。這些不中用的武家人,搞政治就會拉幫結派,搞軍事就知道臨陣脫逃,一群繡花枕頭,草包廢物,要不是看在女皇面子上,誰會把你當個玩意兒啊?於是到頭來非但軍功沒撈到,反倒搞得他們人心盡失(本來是多少的問題,現在是有沒有的問題)。

而武則天自己也終於認識到,這些家人是不足以託付大事的,於是她對身後事的安排,對繼承人的確定便因之再度產生了搖擺,而這一連串的搖擺產生的變化最終深深地影響到了幾年以後的政局。我前面說這場戰爭將會改變很多人的命運,原因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