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成為皇帝后改了國號,為什麼最後還是把王位還給了李家?

古裝劇集一直是熒屏上的寵兒,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出現了很多獨領風騷的英雄人物,這就給影視創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不過要說近些年來,歷史上哪位古人最受青睞的話,唐朝的狄仁傑肯定名列前茅,不管是大熒幕,還是網路製作,隔一段時間,就有關於他的作品出爐。尤其是他和則天女皇之間的故事,似乎總給人一種關係非同一般的感覺,無論是正史還是民間傳說中,都有很多女皇對狄仁傑另眼相待的記載,所以才給了影視作品發揮的空間。

武則天能成為史上唯一的女皇,頭腦和手腕自然不一般,很多臣子面對她都戰戰兢兢,生怕觸怒了她而掉腦袋,但是狄仁傑卻敢直言不諱,甚至傳說最後武則天晚年決定將皇位還給李氏,也是聽從了狄仁傑的建議。

武則天成為皇帝后改了國號,為什麼最後還是把王位還給了李家?

武則天上年紀之後,雖然將兒子李顯立為太子,但實際在她心中並沒有確定誰為自己的繼任者。她也考慮過將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武三思,這樣自己一手創下的大周就能延續下去了。皇帝的想法,底下的臣子都心知肚明,就有想討皇帝歡心的大臣上書,要求廢除李顯的太子之位,改立武三思。當時雖然已經是大周政權,但朝堂上還是有不少李唐的支持者的,只是攝於武則天的權威而敢怒不敢言,最後狄仁傑站出來,勸皇帝將大位傳給兒子。理由是,如果立自己的兒子為帝,那麼百年後,皇帝的牌位是可以進入太廟的,但如果傳位給武姓,那麼從古至今沒聽說過侄子會拜祭姑姑的,他盡孝的物件只可能是自己的父親。正是因為狄仁傑的這一番話,才令武則天下定決心傳位給太子李顯,也就是還政於李唐。

那麼武則天真的只是因為狄仁傑所言而決定繼任者的嗎?有沒有其他原因呢?

武則天成為皇帝后改了國號,為什麼最後還是把王位還給了李家?

首先來說,作為一位帝王,不僅僅是武則天,歷史上每一位皇帝都非常重視儲君的問題,可以稱其為國之根本,關係到國家是否穩定,所以儘管是奪了李唐的江山,但是武氏對於繼任者是非常慎重的,並不想引起國家的動盪。從封建宗法角度來說,立嫡立長雖然是多年來歷代王朝的統一做法,但也有立賢的先例,不過要是變換了帝王的姓氏,就相當於是改朝換代了,武則天也肯定考慮到這一問題。

此外,武姓的後人中,並沒有出類拔萃之人,就算是她很看重的武三思、武承嗣,也不能讓她滿意,只能以一介女流,登上皇帝的寶座,她深知,要想龍椅坐得安穩,除了要有才華之外,還要懂得權謀,也就是帝王之術,自己的家族中,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女兒太平,性格和自己非常相似,也頗有手段,但畢竟是女兒身,武則天雖然自己做了女皇,但是傳位於女兒這樣於罔顧宗法制度的行為,她終究還是下不了決心。武則天明白如果傳位的人選有問題的話,自己死後,兒女還有武姓的侄子,甚至心腹的寵臣,都很可能會為了爭奪皇位而互相殘殺,這樣小則數個家庭毀於一旦有滅族之禍,大則可能爆發戰亂。

武則天成為皇帝后改了國號,為什麼最後還是把王位還給了李家?

其次,李唐皇族不論是在朝堂上,還是民間,都佔據著輿論優勢。武氏之前的高宗和太宗,在發展經濟,穩定百姓生活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太宗自是不用說,堪稱是歷代帝王的楷模,就算是因為性格中的懦弱而被詬病的高宗,登基後就平定了太宗末年因征戰而導致出現在浙江民間的農民起義,在朝臣的任用方面也沿用了父皇時的法令,很有識人之明。經濟和文化方面也有頗多建樹。在太宗和高宗的努力下,李唐皇族在百姓心中有著根深蒂固的位置,對此武則天是非常清楚的,百姓的口碑是無法憑藉一己之力而扭轉的,自己努力了這麼多年,雖然民間認為她不該奪了李家的江山,但畢竟政績還算拿得出手,所以並未有過於強烈的反對聲浪,可如果傳位於武姓,那麼這些年所做的一切很可能在百姓心中都會崩塌,這是她不希望看見的。

可見,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武皇雖然改了國號,但最後還是迫不得已還政於李唐,不僅僅是狄仁傑一番話所能決定的,而是其審時度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