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冊以觀止,千秋老臣心——讀《古文觀止》

手上有一套上個世紀80年代的《古文觀止》,因為做中學生時參加一個作文大賽,拿到了縣裡一等獎,當時在我的那個籍籍無名的鄉村高中引起了轟動,校長專門召開全校學生大會,給我頒了獎。獎品是一套《古文觀止》和一本歇後語詞典。

我是那時開始看《古文觀止》的。這個上下冊的版本有注,有譯文,倒是適合我這樣文言功底不好的中學生看的,但是頭幾篇就把我給嚇退了,《鄭伯克段於鄢》,古奧難讀,裡面鄭伯和母親的關係更是讓我難以理解,儘管當時高中語文教材有一篇《蹇叔哭師》,同樣是一篇佶屈聱牙的文章,我的熱情大為消退,後來就挑選自己喜歡的篇目看,有些則是高中語文教材中已有選文,那套書就被我當成工具書,用來查對資料。讀大學的時候,對古詩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古文,《古文觀止》算是緣分已盡。

後來讀了《論語》,讀《孔子世家》,知道《春秋》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春秋三傳”與儒家思想的關係。

這個暑期,中華書局給我郵來一本中學生版的《古文觀止》,聽說該書將配合高中語文新教材,作為浙江省選定的高二語文“整本書”進入課程,這激起了我的閱讀興趣。

一冊以觀止,千秋老臣心——讀《古文觀止》

這一次,從頭到尾讀完了每一

篇,每個字。

我想從課程的角度說說我的感想。

《古文觀止》給我的直接感受,是必須讀點《論語》,或者,必須對孔子的思想體系有一個相對全面的瞭解,才能入乎其內。

否則,是很容易被選文“勸退”的。吳楚材、吳調侯所選的“觀止”文,其實是塾師“自編”教材,應對科舉之用,故幾乎所有選文,“君臣禮義”四字即可道盡。

“君臣”,是說無論這裡的選文是來自《左傳》,還是收尾的那篇《五人墓碑記》,無不關乎“君臣大義”,無不關於“治國理政”,這裡有聖主賢君,逆子貳臣,暴君佞臣,忠勇之士,有策士謀臣,良相名將,亦有聲色名利之徒,貪暴淫邪之人,既有文韜武備,又有家風土俗,都收在一條主線——即儒家主流價值體系上。我們可以理解這裡沒有選莊子的雄文,沒有李贄、黃宗羲的離經叛道,這是科舉考試所囿,也可能是兩個“主編”的價值立場所限。因此,“古文觀止”毋寧理解為弘揚儒家之道的古文的彙編。當然,用求全責備的方式來推究,自然會覺得自命為“觀止”的文集,何以掛一漏萬,大有遺珠之憾。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被後學陸續接受,併成為影響極大的幾本選本之一。(另有姚鼐的《古文辭類纂》、曾國藩的《經史百家雜抄》和餘誠的《古文釋義》等,此不贅述。)它向我們展示了儒家思想是如何從《左傳》開始就深深滲透其中,兩千年來如何生生不息,一以貫之的。這裡也不能一一道來。

總之,如果師生對孔子、對《論語》非常隔膜,是讀不好《古文觀止》的。教師也有必要告知學生,在“觀止”之外,有其他價值體系和價值判斷。有其他“觀止”文章。

一冊以觀止,千秋老臣心——讀《古文觀止》

二是看主流。選文凡222篇,但編選時有主次。呼應了中國古文(散文)的幾個重要高峰。其一是先秦散文,而百家爭鳴之格局被壓縮成“一家獨秀”,《左傳》《公羊傳》《轂梁傳》,為“春秋三傳”,又以《左傳》為著。兼有《國語》《禮記》,皆為承載儒家思想的經典作品。在這些文本里,可以窺見週末禮崩樂壞,權術勢漸甚囂塵上的大時代。而周禮仍是周社會被用來裝點門面或者槓桿天下的價值體系,諸侯王、臣下、策士在言談謀劃之間還在某種程度上守著這種過時的價值體系,有時還能夠一言以退兵。

秦漢時期是歷史散文的成熟期,因此編選了《戰國策》和《史記》《漢書》《後漢書》的文章,理所當然。從《戰國策》開始,古文辭開始變得簡易,閱讀速度加快,因為多為敘事文字,故生動活潑,閱讀感受甚佳。有意思的是,編選者還是刻意選擇了帶有史論文字的段落,可以窺見其“正蒙養裨後學”的意圖,教授學子以歷史觀、史論的寫作技巧,是其基本目的。隨後六朝文字一帶而過,其實,這與六朝時黃老之學流行或有關係,儒學成為正統之學,乃是漢唐時期。

《古文觀止》主要的篇幅給了“唐宋八大家”,一個不落。值得注意的是,選文鮮少文學色彩濃郁的文字,而更多偏向政論、史論,或者帶有強烈的議論色彩的文字。這仍然跟選本的定位有關。尤其是一些“翻案文章”,幾乎就是示範思維方法和文章章法之用。

隨後是明文,明朝是小品文的鼎盛時期,但是選文仍然注重家國大事,仕宦沉浮,看完選文,的確會產生“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上心頭”之慨。雖說文選以儒家正統思想為本,但也有部分文字遊離於儒家思想體系之外,甚至有令人錯愕之感,例如楊惲之《報孫會宗書》,其蔑視“人倫”“皇權”乃至引來殺身之禍,也從某個獨特的角度審視了家國君臣關係。

司馬遷《報任安書》和李陵《答蘇武書》均涉“苟生”問題,是正統以死盡忠或以死避罪的反面。王禹偁之《黃岡竹樓記》有被貶之激憤與不平,不讓柳宗元、蘇軾。在中國2000年曆史上,“貶官”文化被如實“記錄”到了選本中,然而這些激憤不平,仍然被收束於儒家思想系統之中。《黃岡竹樓記》中並沒有放浪形骸,而“彼齊雲、落星,高則高矣;井幹、麗譙,華則華矣。止於貯妓女,藏歌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內裡投射出儒學高士之曠世情懷。“一冊以觀止,千秋老臣心”,或可“戲言”文字總體定位。

一冊以觀止,千秋老臣心——讀《古文觀止》

三是文字難易問題。

因為是中學生版,故不少句子幾乎是全譯,只要有心對照註釋,文字並不難懂。先秦文甚為古奧,涉大量古代文化知識,尤其是“周禮”的內容,許多字已經消失,這一部分,建議要放慢腳步,或者佔到到整個閱讀時程的一半左右,不建議倒回來讀。這裡用得上溫儒敏先生的“連滾帶爬地讀”的觀點,不能因為繁難而捨棄或者貪快。讀文字只是非常基礎的一面,讀“文化”才是要害。我們可以發現,後續的文章本事幾乎來自先秦,東周列國的故事一無了了,則後面的文章有時讀之味同嚼蠟。文化的源頭,也是經典命題的源頭,歷史常常是這些經典命題的延長線。

其次,學生可以在老師引導下,有意識地積累一些文言現象,比如,遠遠超過學生們想象的“通假字”,可謂比比皆是,可以對訓詁學中“音訓法”稍加點撥,如“伯”通“霸”,在十數篇文中出現過;又如“將”字表選擇問,翻譯為“還是”,也是非常常見的古文句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文言文詞類活用及句式特點,特別是倒裝句、對句、排比句的規則,發現漢字排列的規律,能夠大大增進文言語感和詞義理解。但要避免教師介入大規模整理,將閱讀變成繁瑣不堪的知識記憶,而應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己梳理語言現象。中國經典古文富於音韻之美,開啟引導學生讀出聲音,揣摩聲腔音節的奇妙之處。

四是專題化探究。

《古文觀止》讀之必有疑,有些是觸及歷史文化背景,有些則是千古以來的難題。至少這些專題是值得探討的:1。君與臣:何謂君,君主有沒有約束?何謂臣?君主犯錯了,臣子何為?2。名和實:在政治上,名比實重要,還是實比名重要?3。義與利:儒家思想是如何抉擇的?4。法與情:寬政為何是必要的和需要追求的目標?5。窮與達:宦海沉浮、遷謫調任中士人的自處邏輯。5。忠與奸:如何辨別忠奸?6。內與外:外在的功名財富與內在的精神品格之關係。7。情與景:士大夫的心靈與眼中的風景。零碎地品讀固然有價值,但不如帶著更為上位的概念來思考中國古文中計程車大夫情懷。《古文觀止》裡有不少經典的故事,這些故事生動、富有哲理,很容易觸動學生的心靈,抓取典型的故事來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並向前述一些重要母題靠攏,是真正讀懂“觀止”的必由之路。專題化探究當然不是做成純粹學術文章,而是在“疑”的基礎上對文字有所推測,有所辯駁,有所推演,有所擴充套件,有所歸類,有所概括。學生樂於探究是前提,討論,落筆成文則是最好的方法。

五是辨別文體,按照一定的體式來閱讀,瞭解每一篇文章的“功能”。

因為一定程度上有輔助科舉的功能,選文照顧到了各種文體,如不少“干謁”文,很有可能是一種文風、筆法的示範,其餘的在此不一一列舉,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或可明確文字的背景和目的,從接受學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文字中的幽微、言外之意。導讀文字有不少揭示了文字的這種幽微之處,可以藉助它來進行深入領會。但不要將文體當做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來掌握,而是要結合具體作家的特點來展開,例如,韓愈好寫“交際文”,常寫序文、祭文、墓誌銘,都是目的性很明確的文字;柳宗元好寄寓,喜歡象徵、隱喻的手法;“三蘇”均好發宏論,多“翻案”文章。這些特點,老師只須稍加點撥即可,重點還是學生自悟。

六是積累。

《古文觀止》中有大量影響中華文化的經典故事、經典名句,許多成語、熟語來自這些經典篇什,需要有所沉澱,有所積累。動筆摘錄,有所記誦,甚至有所應用,是讀好《古文觀止》的好辦法。許多經典名句仍然不失歷史價值,有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可以有所發揮。這個工作也不宜由老師代為完成,閱讀的過程本身對學生的內在成長更為重要。

一冊以觀止,千秋老臣心——讀《古文觀止》

七是效果評估。

作為整本書閱讀,又是選文閱讀,註定了其考察評估不能以知識測試為主,我個人倒是非常主張用簡單的方式來評估效果,那就是讓學生翻譯文字,而不要分解為各種知識模組。翻譯是綜合考查學生能力水平的最好方法。建議考查評估時提供全文,而只須翻譯文中部分文字即可,量可以稍大一點。然後問一兩個問題,問題是探究性的,不一定有標準答案。也可以更為創新,就是讓學生梳理文字現象,將梳理的規律描述出來,如把判斷文字中某個字的詞義的方法寫出來。文言文有大量的方法來確定詞義,不能只靠死記硬背,這樣能大大增強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七是效果評估。

《古文觀止》的整書閱讀可以依照前述的幾個重點區塊,每個區塊選擇一些經典文章進行精讀,然後以“一拖多”的方式,放手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約定好閱讀週期,然後組織討論。課內用五六節課精讀幾篇文章,大部分時間要下放到課外去讀。然後與學生約定好交流的時間、交流主題、交流方式。要指望學生以古代讀經的方式讀《古文觀止》是不可能的。學生有所得,有所悟,透過閱讀這個過程增進學生的文言語感和文言悟性,即可。不能設立一個過於細緻的、條條框框的目標,而是要還原閱讀的本來面貌:我們常常在一部分文章裡受到觸動,在一兩句話裡得到啟發,在閱讀時,我們還感受到難以言表的聲腔韻味氣勢,習得一種閱讀“正規化”,感受到某種價值觀的衝擊,從而有所改變。

*作者倪江,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正高階教師,現任杭州外國語學校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浙江省特級教師協會理事。曾榮獲浙江省“春蠶獎”,多次參加全國賽課並獲一、二等獎。注重經典閱讀,其執筆的省級規劃課題“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經典閱讀課程體系構建”成果獲得中國教育學會優秀成果全國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