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皇帝”劉邦,一生只寫詩2首,卻力壓乾隆4萬首,流傳至今

《沛宮》曾言:“猶恨四方無壯士,還鄉悲唱大風歌。”作為西漢開國皇帝,雖劉邦為世人留下“文盲”印象,可其創作詩篇卻流傳千古,令後人讚歎不已。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歷史發展程序中,曾湧現出許多位皇帝。受不同執政風格的影響,每位皇帝為後世留下的印象各不相同。提到中國古代皇帝中的詩人,或許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乾隆。可透過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皇帝進行了解後便可發現,皇帝中最優秀的詩人並非乾隆,而是另有其人。

或許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劉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盲,可在劉邦這一生當中,他卻寫下兩首流傳千古的詩篇,成功力壓乾隆4萬首詩作,令後人讚歎不已。劉邦留下的兩首詩篇,究竟有著怎樣的創作背景?與乾隆的詩篇相比,劉邦寫下的詩作又有何種特殊之處呢?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只寫詩2首,卻力壓乾隆4萬首,流傳至今

透過對劉邦的人生經歷進行了解可以發現,他的先祖本是士大夫階層,可到了劉邦這一代時,全家人已然成為平民之流,再無從前的顯赫身份。作為農民之子,劉邦並不喜愛耕作,這也使得曾經的劉邦成為全家人的排斥物件。

秦朝統治末期,社會各地起義不斷,而

自陳勝起義後,劉邦更是集結三千子弟予以響應,並自稱沛公,開始征戰四方,以求擴大自身勢力範圍。

雖在最開始的時候,劉邦與項羽分庭抗禮,且項羽更勝一籌,大有一統天下之勢。可後來的劉邦卻能得到世人支援,最終順利建立西漢統治,實現一統天下的偉大事業。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只寫詩2首,卻力壓乾隆4萬首,流傳至今

對於劉邦來說,

平民出身致使其童年之際,未曾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其文化水平自然有所欠缺

。在世人對劉邦進行評判的過程中,亦普遍認為劉邦是一位“文盲”皇帝,在文學方面並無過多成就。

實際上,在瞭解過劉邦的一生經歷後便可發現,他曾寫下兩首詩作,而這兩首詩作也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世人眼中的經典。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只寫詩2首,卻力壓乾隆4萬首,流傳至今

劉邦寫下的第一首詩作便為

《大風歌》

這首詩創作於公元前196年,當時,劉邦為平定反叛親自出徵。

得勝後,劉邦回到自己的故鄉,並將從前的朋友及親人全部召來,共同舉杯暢飲。慶功宴上,劉邦即興創作《大風歌》,將內心的躊躇志向顯露無疑。

《大風歌》原文內容如下:“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只寫詩2首,卻力壓乾隆4萬首,流傳至今

雖從表面來看,《大風歌》較為簡單,並無較為深奧的文學內涵,可《大風歌》全詩整體大氣磅礴,包含著劉邦對天下局勢的別樣構想。閱讀這首詩篇的過程中,人們普遍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會劉邦的境遇,這也使得《大風歌》流傳至今,成為人們眼中的經典作品。

除《大風歌》外,劉邦的另一首詩作

《鴻鵠歌》

同樣流傳千年,引得世人無數讚譽。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只寫詩2首,卻力壓乾隆4萬首,流傳至今

《鴻鵠歌》原文內容為:“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在《鴻鵠歌》中,劉邦用簡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鴻鵠一飛沖天之景。

與《大風歌》的創作背景不同,

在創作《鴻鵠歌》之時,劉邦已步入晚年階段

,當時,

劉邦對呂雉之子並不滿意,並期望將太子廢黜,另立劉如意為太子。可受政治環境的影響,劉邦改換太子的計劃未能順利實施

,在這種情況下,他便只能寫下如此詩作,表達自己心中複雜情感。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只寫詩2首,卻力壓乾隆4萬首,流傳至今

當時,雖呂雉之子,太子劉盈過於軟弱,在劉邦看來無法順利繼承大統,可當太子劉盈得到商山四皓的幫助後,劉邦卻發現朝中局勢已然發生變化,而劉盈亦非從前那個軟弱無能的皇子。

在對劉邦的兩首詩作進行了解後便可發現,雖在劉邦的一生中,只寫下兩首簡簡單單的詩篇,可他的這兩首詩,卻能力壓乾隆4萬餘篇詩作,將帝王的鴻鵠壯志及無奈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只寫詩2首,卻力壓乾隆4萬首,流傳至今

結語

基於這兩首詩篇的影響,世人對劉邦有著全新的看法,在提到劉邦時,想必大家也將一改從前的文盲印象,進而對劉邦的詩作,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與瞭解。

對劉邦寫下的兩首詩進行分析後便會發現,雖在很多人看來,劉邦的文學才能並不出眾,他一生中創作的詩歌數量,也遠不及乾隆。可劉邦卻能憑藉著自己的真情實感,獲得世人讚譽。

可見,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色彩都是決定其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若文學作品過於曲高和寡,則會導致世人無法理解其中深意,進而無法得到世人認可與讚揚。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