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陷落:毫無意義的等待,洪秀全也是別無選擇

1863年12月,忠王李秀成匆匆忙忙趕回天京,還沒來得及吃一碗飯,就直接奔向天王府,提出自己的救國之策。李秀成直言,湘軍封鎖天京,城內沒有糧食,再這麼下去,只有任人宰割了。如今,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城別走”,主力轉移,尋找機會東山再起。

李秀成說得很精彩,洪秀全卻拒絕“讓城別走”,他認為會有“天兵”相助,消滅湘軍易如反掌。1864年7月,湘軍“吉字營”攻破天京,太平天國滅亡。對此,許多人都說洪秀全冥頑不靈,沒有主動撤離,最終導致太平天國滅亡。其實,天京陷落,是一次毫無意義的堅守,洪秀全不信“天兵”,卻也別無選擇。

天京陷落:毫無意義的等待,洪秀全也是別無選擇

拒絕“讓城別走”,洪秀全給出的理由是“天兵多如水,何懼曾妖者乎”。意思是,我有百萬天兵天將協助,區區湘軍而已,不足為患,可以輕易搞定他。那麼,洪秀全真的很愚昧,相信有“天兵”嗎?答案是,洪秀全很清醒,所謂的“天兵天將”,只是應付李秀成的說辭罷了。

東王楊秀清,享有“天父傳言”的權力,是洪秀全在人間的“父親”,威望很高。結果呢?洪秀全藉助韋昌輝之手,輕鬆拿下楊秀清,釀成“天京事變”。可知,洪秀全自己並不信“上帝”,他假裝認可上帝,是想讓更多的民眾參加太平軍,壯大自己的力量。

湘軍東征以來,太平軍連戰連敗,洪秀全若真的有“天兵”,曾國藩、胡林翼都不知道死多少回了。洪秀全拒絕離開京師,並不是等待“天兵”,而是等待一支大軍,洪秀全相信這支軍隊能夠帶來驚喜,可以延緩太平天國滅亡的時間。

天京陷落:毫無意義的等待,洪秀全也是別無選擇

陳得才,英王陳玉成的叔叔,是太平天國陝西軍團的首領。1862年6月,陳玉成拒絕投降清朝,被凌遲處死,陳得才改隸李秀成麾下,並奉命進軍陝西招兵。陳得才與李秀成有約定,24個月後,率兵南下“勤王”,攻擊湘軍後方,迫使曾國藩率兵救援老巢。

陳得才能力強悍,在關中招兵20萬,並攻入漢中,混得風生水起。正如陳得才在自述中所說:“兵鋒所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20萬大軍,這是洪秀全最後的救命稻草;李世賢、汪海洋在江西有30萬大軍,但桀驁不馴,不聽從指揮,沒有陳得才好用。

20萬的生力軍,表面上看非常厲害,實則不然。道理很簡單,20萬大軍,絕大多數都是饑民、散兵遊勇、哥老會,人數雖然多,戰鬥力、戰鬥意志都堪憂。此時,湘軍處在巔峰狀態,又有列強支援,陳得才打不贏湘軍。

天京陷落:毫無意義的等待,洪秀全也是別無選擇

1862年9月,李秀成率13位王爺,40萬大軍回京“勤王”,與2萬湘軍大戰44天。結果呢?李秀成一度攻入湘軍大營,卻因後勤補給跟不上,最終撤兵了事。大量裝備洋槍、洋炮的太平軍都搞不定2萬湘軍,更不用說20萬雜牌軍了。如此,洪秀全等待陳得才“勤王”,是一次毫無意義的等待。

事實證明,陳得才的20萬大軍確實不給力,戰鬥意志太薄弱了。1864年7月,陳得才血戰拼殺,已經進入湖北,準備沿著長江東下,與湘軍決戰。誰知,天京陷落的訊息傳來,陳得才還想繼續東征,但士兵已經想著“綁架”陳得才,然後向清朝邀功請賞。

部隊士氣低落,人心渙散,陳得才為避免北俘虜,服毒自盡而亡。要知道,此時廣西“老兄弟”出身的賴文光依然在戰鬥,20萬大軍,除了賴文光,幾乎都向蒙古郡王僧格林沁投降。如此,20萬大軍消失了,僧格林沁再次獲勝,名聲大噪。

天京陷落:毫無意義的等待,洪秀全也是別無選擇

可以說,希望陳得才回來“勤王”,是一次毫無意義的等待,洪秀全把籌碼壓在陳得才身上,結果很慘。但是,不依靠陳得才,洪秀全又能依靠誰呢?李世賢、汪海洋兵力雄厚,卻不聽從指揮,他們手握數十萬大軍,卻沒有參與天京保衛戰,還屢次拒絕“勤王”,洪秀全也無可奈何。

李世賢、汪海洋靠不住,能不能採納李秀成的“讓城別走”之計呢?答案是,死得更慘,沒有可行性。道理很簡單,洪秀全已經出不去了,從天京突圍而出,難度不是很大,去哪裡發展才是關鍵。不惜一切代價,拋棄後宮妻妾,洪秀全可以出京,但他無處可去。

近在咫尺的江蘇、浙江,左宗棠、李鴻章早已磨刀霍霍。去關中發展,匯合陳得才軍團,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太平軍沒有水師,無法渡過長江。去四川,簡直是天方夜譚,下場跟石達開一樣。回到廣東、廣西,土客矛盾本就尖銳,洪秀全回不去了。

天京陷落:毫無意義的等待,洪秀全也是別無選擇

綜上所述,天京危機重重,洪秀全不能依靠桀驁不馴的李世賢、汪海洋,因為他們不聽從指揮。採納李秀成的“讓城別走”之計,洪秀全突圍而出不難,但也是無處可去,淪為“流寇”,蹦躂不了多久。

留守天京,等待陳得才軍團來“勤王”,是洪秀全無奈之下的選擇。洪秀全希望陳得才能夠回來,攻擊湘軍後方,緩解天京危機,延續太平天國國祚。可惜,太平天國大勢已去,氣數已盡,洪秀全的等待毫無意義。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