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五德之運為何搞錯,都是因為王陵

“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史記·本紀第八 漢高祖》

公元前195年,劉邦大限將至,呂后就丞相人事安排徵求劉邦的意見。

呂后問:“你死了以後,如果蕭何也死了,誰任丞相合適呢?”

劉邦說:“曹參。”

呂后接著又問,那麼曹參之後呢?

“王陵可以。但這老兄稍微有點耿直,不過陳平可以輔助。陳平這個人聰明有餘,卻難以獨自勝任丞相一職。周勃穩重敦厚不事文飾,然而將來保全劉氏的必定是他,可以讓他做太尉(西漢最高軍事長官)。”

呂后還想繼續追問往後的安排,劉邦說再往後也不是你能看到的。

劉邦臨終的話很值得琢磨,當他發現不能更換太子了,實際上表明瞭呂后政治地位已無法撼動。臨終遺言明確周勃的作用,豈不是對呂后有提醒作用。“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應該是劉邦善意勸說呂后。當然,也有人理解這是為族滅諸呂挖坑。

王陵性格直爽

今天重點解讀王陵,劉邦對他的評價一個字“戇”。“戇”在古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剛直而愚”,用現代的話說性格耿直,喜歡鑽牛角尖,通俗講性子倔強,認死理。劉邦在“戇”字前還加了個“少”字,意思為稍,略微。

王陵雖貴為丞相,又是開國功臣,且受劉邦遺詔欽點。但在《史記》中,王陵既沒有像蕭何、曹參、陳平這些丞相一樣單獨開篇,也不像張蒼等列傳集中介紹,而是隱藏在《陳平世家》中。

漢初五德之運為何搞錯,都是因為王陵

漢代以右為尊,右丞相王陵隱藏在左丞相陳平傳記中,多少有點讓王陵屈居於陳平之下的意思,司馬遷為何會如此處理?

“王陵者,故沛人也”,王陵同劉邦一樣都是沛縣人。“高祖微時,兄事陵”,劉邦身份低微時像事奉兄長一樣對待王陵。

《漢高祖本紀》中司馬遷明確,劉邦經常“狎辱”(輕慢戲侮)或者“易”(輕視)縣中同僚官吏。劉邦如此流氓加無賴的性格,為何會對王陵例外呢?

“始為縣豪”,這可能就是最根本的原因,王陵早先就是沛縣有勢力的人家。

“陵為人少文任氣,好直言。”司馬遷對王陵的性格如從此鑑定,為人缺少文雅含蓄之氣,喜歡直言。這與劉邦的“戇”字評價稍微有點區別,缺少了愚的。

性格決定命運。

王陵仗義執言的性格決定了最終的命運。

任由呂氏奪權

“孝惠帝六年,相國曹參卒。以安國侯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孝惠帝六年即公元前189年,曹參死後,王陵被任命為右丞相,居陳平之上。

“七年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王陵丞相在任不到兩年,孝惠帝劉盈駕崩了。

從劉盈發喪,呂太后便一步步為諸呂攫取權力。

“發喪,太后哭,泣不下”,呂太后給兒子出殯,只是哄哄著哭,但是不掉眼淚。權力面前人性喪失,司馬遷的記錄說明了呂太后對兒子之死並不傷心,或者說另有心事。“

留侯子張闢強為侍中,年十五”,張闢強揣測出呂太后“用意”,也可以推測為呂太后“授意”。“侍中”是有頭銜出入宮中,皇帝身邊的近臣。呂太后感激張良保住太子之位,雖未能挽留住張良,便將張闢強留在了身邊。所以,張闢強應該是呂太后的近臣。

漢初五德之運為何搞錯,都是因為王陵

“謂丞相曰”,張闢強去找“丞相”商量。此處司馬遷雖然沒有明確“丞相”究竟是哪一個,但是大家不用猜就知道,肯定是陳平和王陵左右兩相。他們商量什麼呢?

“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孝惠皇帝孩子都很小,呂太后畏懼你們,怕你們欺負他們孤兒寡母。這其實是表面藉口,重點在下面的一句話。

“君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你們要一致要求提拔呂臺、呂產、呂祿為將軍,掌控京師衛戍部隊,姓呂的進入宮中掌權。

“如此則太后心安”,這樣子安排呂太后就可以放心了。呂太后步步為營,鞏固君權先從奪取軍權開始,讓親戚把控京師衛戍部隊。

“君等幸脫禍矣”。按說對話應該結束了,可是司馬遷又添加了這麼一句,意思是“你們就可以避免災禍了”。

作為“丞相”,陳平和王陵有什麼災禍呢?

陳平有把柄,曾奉劉邦之命處決樊噲,雖然只是緝拿並未處斬,但呂嬃因此多次在呂太后面前捏造證據告狀。那麼王陵呢?無論是《呂太后本紀》還是《陳丞相世家》,司馬遷都沒有明確。但這並不說明沒有問題。

最終,“丞相乃如闢強計”,丞相按照張闢強的謀劃,實際上等於與呂太后達成了交易,默許了呂太后大肆培植外戚勢力。“呂氏權由此起”,呂氏掌握朝廷大權從此開始。

否決諸呂封王

九月辛丑,安葬了孝惠帝劉盈,接著太子即位。“元年,號令一出太后”,公元前187年,呂太后全面掌權所有命令由太后簽發。

漢朝以十月為一年的首月,從時間上來看呂太后掌權根本沒有再徵求大臣們的意見。

其實,根據司馬遷記錄描述,“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估計當時大權已經被呂太后接管了。那是早在孝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十二月,呂太后毒死趙王劉如意,又讓孝惠帝觀賞“人彘”,從而嚇壞了“仁弱”的劉盈。

漢初五德之運為何搞錯,都是因為王陵

“太后稱制,議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制”指自秦始皇開始皇帝的命令叫做制,“稱制”指代行天子之權。

呂太后代行天子之權,商量封諸呂為諸侯王,徵求王陵的意見。

王陵表現出來一根筋的性格,直接嗆了呂太后一句,“不可”。

這是《陳丞相世家》的版本,相對《呂太后本紀》還比較豐富一些,“高帝刑白馬盟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劉邦曾經歃血為盟,不是劉姓諸侯王,天下人都可以反對。如果呂行為諸侯王,不符合盟約。

王陵的頂撞讓呂太后很不爽,“太后不悅”,又徵求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的意見。

周勃等人回答說——“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那意思誰當皇帝誰說了算,沒有什麼不可以。

退朝之後,王陵攔住陳平、周勃質問,“當初,高祖皇帝歃血為盟的時候,你們不在現場嗎?如今高祖死了,呂太后做主分封呂姓,你們竟然縱容太后的慾望,曲從她的的心意。將來死後怎麼有臉見高祖?”陳平、周勃異口同聲回答說:“面對面駁斥皇帝,在朝廷上公開自己的主張,我們不如你;但是維護國家穩定,保全劉氏子孫,你不如我們。”

“王陵無以應之”。司馬遷表示王陵無話可說。

這就是耐人尋味的問題。呂太后“稱制”,王陵沒有反對;呂太后提拔諸呂為將軍,王陵依然沒有反對。為何偏偏對分封諸呂為諸侯王反應如此強烈呢?

“呂太后怒,乃佯遷陵為帝太傅,實不用陵”,公元前187年十一月,呂太后明升暗降,剝奪了王陵的相權,提拔了“老相好”闢陽侯審食其。

於是,王陵一生氣,藉口生病辭官回家了,“杜門竟不朝請,七年而卒。”王陵回家閉門不出,不再過問朝堂之事,直到公元前181年去世。早於呂太后一年,先去見劉邦了。

漢初五德之運為何搞錯,都是因為王陵

以王陵犯顏直諫的個性,辭官回家,閉門不出,鬱悶而死,這都是必然的結果。

正應了這句話,性格決定命運。

拒絕諸呂封王

至於王陵“抗議爭封獨犯顏”,好像這既不是為了秉持正義,也不是單純為朝廷著想,嫉妒心理應該是主要的。

第一,從受封較晚來分析。

“陵本無意從高帝,以故晚封,為安國侯”,司馬遷明確王陵起先並沒有跟隨劉邦打天下想法,以此分封較晚,封為安國侯。

“陵亦聚黨數千人,居南陽”,王陵也聚集黨羽幾千人,駐紮在南陽。王陵不同於堂邑侯陳嬰,自己擁有數千人的隊伍,而且也有想法。封侯拜相對王陵來講不是目的,裂地封王才是最初的夢想。

畢竟,王陵在沛縣勢力非常強大,所以劉邦都稱一聲“大哥”。

總之,無論是家世背景,還是黨羽數量,不遜色於初起之時的劉邦。

第二,從與雍齒交好來分析。

當然,王陵“晚封”還因為“以善雍齒”,與雍齒交好。“雍齒,高帝之仇”,雍齒是劉邦最仇恨的人。

張良曾問劉邦“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劉邦說雍齒。王陵與雍齒交好,難道是出於同鄉友情?追隨劉邦打天下的同鄉又何止雍齒一人呢。況且,所有人都知道劉邦痛恨雍齒,王陵還故意交好,肯定另有所圖。

根據劉邦與張良對答,估計與“雍齒與我有故,數嘗窘辱我”有關。劉邦的意思是,雍齒與我有舊怨,他曾經多次令我困窘羞辱。

王陵是不是看中了雍齒這點,才與他交好呢?畢竟,借雍齒之手取而代之,比造反叛亂容易得多。

這或許也就是在呂太后手中的把柄吧?

第三,從跟隨劉邦來分析。

劉邦還定三秦的時候,王陵才帶兵歸屬漢軍。項羽當時也想拉攏王陵,所以“取陵母置軍中”,以此為要挾。

王陵的母親會見兒子派來的使者,而後暗中相送,哭著說:“替我轉告王陵,好好事奉漢王,劉邦是仁厚長者,不要因為老婦而有二心。”於是伏劍自刎而死。

由此可見,王陵的母親也是大義凜然,見識不凡的人。

項羽一看便生氣了,“烹陵母。陵卒從漢王定天下”,王陵最終徹底倒向劉邦。為報仇,也是為了成就功業。

漢初五德之運為何搞錯,都是因為王陵

從以上三條來分析,王陵投身反秦的目的是做諸侯王。所以,對呂太后代行天子之權並未反對,對提拔諸呂為將軍也沒有意見。但當得知呂太后要分封諸呂為王,他心裡不平了,自己奮鬥多年都沒有機會,諸呂卻憑空為王。

所以,按照他的直爽的性格,有話直說,不吐不快。

死刑臺救張蒼

在《張蒼列傳》還穿插了王陵一個故事,當初沒有讀懂司馬遷的深意。

丞相張蒼以賓客的身份跟隨劉邦攻打南陽,因為犯法被判處斬。張蒼被脫掉上衣,被按在行刑臺上,將要處決。

“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身長大,肥白如瓠”的張蒼引起了王陵的好奇,請求劉邦手下留情,張蒼才得以保全性命。身材高大,白白胖胖的像個“瓠”,便引起了王陵的興趣,這不能不讓人奇怪。“瓠”,類似於葫蘆。

“張蒼德王陵”,張蒼感激王陵的救命之恩,“及蒼貴,常父事王陵”。“父事”像對待父親一樣事奉,這待遇的在《史記》中還有陳餘對待張耳。有人說張蒼與王陵“好基友”,正如陳餘與張耳,我覺得這個看法有點單純、片面。

漢初五德之運為何搞錯,都是因為王陵

“陵死後,蒼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後敢回家。”即使王陵死後,張蒼貴為丞相,放假先拜見王陵的老婆,然後才敢回家。

這份感恩之情絕對不是一般人能持續做到的。

張蒼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後來官至丞相;王陵為漢朝救下人才,《九章算術》便是張蒼主導。

張蒼給漢朝“推五德之運,以為漢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秦朝五德之傳以“水德之始,崇尚黑色”。張蒼這是故意搞錯的,還是能力不夠呢?

初讀此處,百思不得其解,一個曆法制定者不可能這點都不懂,更不可能完全繼承了上一個朝代的“五德之運”。現在有點豁然開朗,或許張蒼這是對王陵的報恩。

司馬遷尤其是對“及蒼貴”這點明確,有了權力之後加大報恩力度。

按照“德從所不勝”,土克水,漢朝應該是土德,崇尚黃色才對。漢朝的“五德之運”直到漢文帝時,由公孫臣重新起草更正。“張丞相由此自絀(貶退),謝病稱老。”張蒼竟然全身而退,“口中無齒,食乳”,竟活了一百多歲,這絕對是高壽,也是高手。

王陵,一個貌似忠良的陰謀家,潛藏在劉邦的功臣榜中,始終沒有忘記裂土封王的夢想。無論是從結交雍齒,還是解救張蒼,都是為了“潛伏”叛變者。可惜,勸阻呂后封王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被驅逐朝堂,鬱鬱而終。

注:參考內容均取自《史記》,分別從《漢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張蒼列傳》等摘錄。